《杜拉拉升职记》语码转换分析

时间:2022-06-08 10:35:05

《杜拉拉升职记》语码转换分析

[摘 要] 外企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是体现语言变体的重要方面。语码转换指人们在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了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变体。本文通过对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话语的语码转换分析、研究发现,外企中进行语码转换的原因有身份协商、媒介影响、语言的修辞功能、语言表现能力、专业化、现代化、职业化要求、拉近或疏远人际关系等;外企中语码转换的类型可分为句间、句内和附加语转换三种形式。在外企中,语码转换现象随着英语的普及将更加频繁地出现。

[关键词] 语码转换;外企语码转换;转换类型;转换原因

语码转换最早由Fishman在1971年提出来,其界定为人们在一次对话或交谈中用了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变体。语码转换涵盖了语码混合和借用,是现代语言交际中的常见语言现象之一。[1]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普及,西方文化的深入影响,国际交往的频繁,语码转换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增多,尤其在外企,语码转换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

近期在中国上映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深刻地反应了外企生活,电影对白中体现了语码转换。本文从电影对话实例分析外企中语码转换现象。

一、语码转换的定义

在会话交际中随着语境、说话人的角色、谈话的主题、场所等的变化需要使用相应的语体,社会语言学将这些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统称为语码。[2]一般认为,语码转换指的是说话者在对话或谈话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换到另外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

根据标记理论,Scotton把语码转换分为有标记的语码转换和无标记的语码转换。无标记的语码转换指在规约化语境下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语言选择,有标记的语码转换与此相反。选择有标记的语码转换说明说话者意欲扩大或缩小与听者的社会距离,体现权势关系或事物关系。[1]

在本研究中,《杜拉拉升职记》中的语码转换被视为有标记的选择,因为在中国,普遍的交际用语为普通话。外企日常会话交谈以普通话为主,夹杂少许的语码转换。

二、语码转换的原因

《杜拉拉升职记》中存在大量的语码转换。经搜集资料,研究发现发生语码转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直接使用英语使表达更准确,如姓名,地址等

外企中,员工都有机会与外国人接触,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如Helen、John、David、Rose。因此在杜拉拉刚入职那天,就被问及英文名字,她还开玩笑地说自己的英文名字就是Lala。《杜拉拉升职记》中DB在中国区的总裁Howard,如果大家不称呼他的英文名字,改用中文名字,将会对他的名字翻译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译为何好德,亦可译为何厚德,那将失去准确性。直接称呼其Howard,可避免歧义产生。

(二)身份协商

DB公司老板是外国人,其母语是英语,日常交谈中偶尔使用英语是对身份的一种表达。作为外国人,汉语水平显然不如英语高,其交际语主要为英语,用母语表达自身情感更为贴切,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公司职员,有义务配合老板的言语,在交谈中语码转换就产生了。

例1 杜拉拉陪同老板李斯特见一客户经理,李斯特记不起对方名字,便向拉拉低声道:“Whos this guy?”

拉拉连忙低声说:“Jack Qiu,Key Account South RSM.”[3]

对李斯特这一西方人而言,尽管在中国任职,其母语终归是英语。情急之下,第一个出现在他头脑中的语言是英语,而不是对他而言有些生疏的汉语。拉拉作为他的下属,应全力配合老板用英语回答老板的问题。在此种环境下,语码转换就发生了。

例 2 李斯特决定给杜拉拉升职时,他满面春风地说:“Hi,Lala! I have good news for you! You get promotion.”[3]

这句英语是无需再三思考,李斯特脱口而出的。作为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李斯特在通知拉拉获得升职时,内心十分高兴,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时,即使在以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中国这一大环境,第一个进入他脑海的还他的母语――英语。这就是一种身份协商。

(三)媒介影响

电视、网络等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极为深远,其使用的语言也受到人们的模仿。一些在媒介中广泛使用的英语单词已被人们所熟识,与汉语相比较,英语更显得得体。

例3 拉拉极其生气地对Helen说:“把不同意见写成E-mail发给我,要快!”[3]

对人们而言,把邮件说成E-mail已不是新鲜事。随着中外交流的扩大,很多英语词汇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对这些英语词的出现不觉得任何惊异。

电影中EQ、IQ、BLOG等词也频繁出现,无需多解释,都能被人们理解。

(四)语言修辞功能

讲话者在使用汉语过程中为了委婉、强调、回避,用语码转换来达到这一目的。基于此出现的语码转换在《杜拉拉升职记》中也广泛体现。

例4 拉拉刚进DB时,看到所有经理的办公室都用大块的玻璃来做间隔墙。

拉拉问Helen:“这么设计是为了美观吗?”

Helen说:“不是,是为了预防sexual harassment。”[3]

Sexual harassment是性骚扰的意思。为了体现外企员工的素质、教养,Helen不是直白地说出,而采取语码转换委婉表达。

例 5 电影中,拉拉问及王伟与Daisy的私生活时,用condom委婉地表达。

当拉拉与王伟闹别扭时,王伟往往会用come on来逗拉拉开心,以期拉近二人之间的距离,强调两人处于恋爱关系中,可以相互间用撒娇的形式来回避某些对二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的言辞。

(五)语言表现能力

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世界500强外企DB公司的职员,会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一种能力的象征。电影中几乎所有的员工都能听懂英语,并能适当地用英语表达观点。

例 6 拉拉对新上任的周亮讲解公司与个人的关系时,说道:“威望与权力是相结合的,没有power哪里去找admiration。”[3]

很明显,拉拉此处的语码转换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自己的地位,明确表明了自己是周的上级。

(六)专业化、现代化、职业化的要求

外企中大部分的管理理念都来自国外,日常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会用到一些专业的管理术语。

如《杜拉拉升职记》中,多次在对话中提到SWOT分析,即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SOP表示办事处管理标准操作流程。又如SMART原则,代表明确性(specific)、衡量性(measurable)、可接受性(attainable)、实际性(relevant)、时限性(time-based)。

这种语码转换现象表明,一方面,采用相对省时省力而又简约的英语缩略词形式,符合语言使用者的经济原则和语言简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社会国际化与信息化在语言运用上的折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人文化素质和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4]

(七)拉近或疏远人际关系

用同一种语言交流时,双方的距离会被拉近。这正是处于异乡见到老乡分外亲切的原因。

例7 Daisy知道自己的战友Isabella怀孕时,问道:“侬啥辰光有小宁啦?(你啥时候怀孕的呀?)[3]

Daisy想收买Isabella,使用语码转换,一改往日的普通话,用上海话交谈,借以老乡的身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但使用与日常语言不一样的变体时,还有另一种可能,即疏远人际关系。

电影中,平日拉拉与人交谈都十分尊重他人,符合自己HR的身份,显示个人水平,但当Maggie一再对拉拉提出质疑时,拉拉一转平日之态,说话毫不客气,不耐烦道:“怎么你也想当十万吗?这么多为什么?”在离开前,拉拉又阴着脸吩咐道:“记住不要出去多嘴。”[3]

三、语码转换的形式

根据转换发生的语言结构层次,Poplack把语码转换分为句间转换、句内转换和附加型转换。[1]《杜拉拉升职记》囊括了所有的语码转换形式。

(一)句间转换

句间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交界处。[1]

电影中,在李斯特对拉拉宣布升职消息时,说道:“通告已经批准了,我今天就向全体员工宣布。You deserve it! 希望你和你的团队继续努力。”[3]

这里李斯特本来是用汉语跟杜拉拉交谈的,但在两个句子中间他插入了You deserve it,这是很显著的句间转换。句间转换有一定的难度,要求使用者对两种语言有较好的驾驭能力,其使用频率较之句内转换和附加型转换低。

(二)句内转换

句内转换涉及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转换,最常见。[1]因为英汉两种语言都重视虚词和词序且词序基本相同,相互间转换很容易实现。

例 8 拉拉对李斯特解释说:“Howard的意思,这样HR能更好地understand business,以便更好地support business。”[3]

话语中,understand business,support business与汉语了解核心业务、支持核心业务的词序一样,可以对等翻译过来,是句内转换的一个典型事例。

同时,话语以英语为主,插入汉语成分的情况也在电影中出现。

如:拉拉对王伟说道:“Rose is somewhat 恐怖。”[3]

(三)附加语转换

附加语转换指的是句子的附加成分用一种不同的语言变现出来。[1]附加语转换常见于一些句末问句。如:

拉拉对Helen谈及新招聘的周亮时说:“HR最重要的是要有团队精神,isnt it?”

“我们所要求的人才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利益的人,OK?” 拉拉气恼不已。[3]

四、结 语

外企中的语码转换是当代中国社会语言使用的重要方面。本文以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的语码转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语码转换的原因和语码转换的形式。相对于完全用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表达意义,语码转换在语言形式和情感渲染上发挥重要作用。在外企日常生活中,语码转换现象将长期存在下去,并随着英语在国内的普及而更加频繁地出现。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于国钒.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01).

[2] 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71.

[3] 李可.杜拉拉升职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ScoRon C M.Social Motivation for Code-swit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10-l2.

[作者简介]陈红平(1967― ),女,天津人,硕士,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刘维(1987― ),女,湖南株洲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驱魔人前传》 中的信仰挣扎 下一篇:从《唐山大地震》看冯小刚作品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