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仿真实验平台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时间:2022-06-10 10:48:32

基于仿真实验平台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对该体系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实践问题提出新的改革解决方案。该文提出分层次的三个解决方案,并应用到相关的学生案例中,将学生通过基于仿真实验平台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后的反馈进行比较和呈现。该文创建了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思蜀Openlab远程实验室,并将该实验室应用于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 仿真实验平台;网络技术专业;思蜀Openlab远程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88-01

1 教学改革背景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网络工程及系统集成方向,约占专业课程总课时的2/3。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各类大中型网络的规划设计与招投标、施工、系统配置与调试、运行管理与维护、工程管理与监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能力。2)网络编程方面,约占专业课程总课时的1/3[1]。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网络程序设计、开发与维护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网络工程及系统集成方向课程包含三个模块:1)网络设备配置模块,包括《计算机网络》、《路由安装与调试》、《网络交换技术》、《WAN接入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2]。2)服务器搭建模块,主要包括:《微机组装与维护》、《网络管理技术》、《数据储存》等。3)综合布线模块,主要包括:《电工基础》、《建筑工程识图》、《网络工程制图》、《综合布线系统》[3]等。

社会就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要求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高职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迫切需要提高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设备配置模块需要学生大量调试设备,从调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反馈于理学习。目前学生存在如下问题:①学生在课堂学习专业课程中,一般主要依赖于教科书和教师的讲解以及少量的实验来获取知识,其中往往存在内容简单、直观性差[4];②主干课包含大量的工程实践内容,需要大量的网络设备作为支持,在实际操作中无法搬进教学课堂,使得网络知识的培训无法深入,因此迫切需要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的问题。利用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应用远程实验室平台,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

2 设计教学改革方案

通过前期的大量调研,对改革背景中提出的函待解决的问题提供如下解决方案。

1)将初级实践教学应用在Cisco的模拟配置器中。(Packet Tracer 是由Cisco公司的一个辅助学习工具,为学习思科网络课程的初学者去设计、配置、排除网络故障提供了网络模拟环境)。课堂上的讲解小案例通过Packet Tracer进行网络拓扑的搭建与配置,

2)将中高级综合实践教学应用在GNS3仿真平台,由于Packet Tracer(目前最高版本7.0)本身模拟的限制,有些真实的命令并不支持,所以中高级实践教学选择GNS3仿真平台。该平台是一款具有图形化界面可以运行在多平台(包括Windows, Linux, and MacOS等)的网络虚拟软件。Cisco网络设备管理员或是想要通CCNA,CCNP,CCIE 等Cisco认证考试的相关人士可以通过它来完成相关的实验模拟操作。同时它也可以用于虚拟体验Cisco网际操作系统IOS或者是检验将要在真实的路由器上部署实施的相关配置。

3)将实践教学的综合案例应用在与思科共建的思蜀OPenlab远程实验室,该实验室是西南最大的远程实验室,通过设计万能拓扑,该实验室提供远程实验访问,学生能在宿舍,在家实现远程访问真实的网络设备,通过该平台,检查学生最真实的真机操作能力,平台如图1。

3 教学改革反馈

目前已经将2011,2012,2013,2014网络技术班级共计两百余人次,全部实施该教学改革,目前改革反馈如下表1所示。

4 教学改革创新

此次教学改革,通过实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实验,覆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搭建了西南地区唯一的思蜀Openlab远程实验室,让更多的人不受时间,地理位置限制,通过真机进行相关实验,让更多的学生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高翠群,陈维娜.探究校企合作中的教学模式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7).

[2] 郑若o.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0(7) .

[3] 阙红艳,李辉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模式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4] 吴廷焰.浅谈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0(4).

[5] 池瑞楠,蔡学军.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13).

上一篇:基于背景内标法的Pb、Cr元素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下一篇: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