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栽培常易发生的问题及防治技术(一)

时间:2022-06-10 10:38:55

番茄栽培常易发生的问题及防治技术(一)

1 番茄常见病害

主要有番茄晚疫病、番茄叶霉病、番茄青枯病、番茄枯萎病、番茄病毒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菌核病、番茄根结线虫病等。

1.1 番茄晚疫病

由真菌致病疫霉侵染引起,为害叶、茎和果实。为害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形成不规则病斑,病斑大小可达整个或大半个叶片。潮湿时,在叶背病健交界处长出一圈白色霉状物(病菌孢子囊及孢囊梗),干燥时,病叶干枯。茎和果柄病斑暗褐色或黑褐色,稍凹陷,边缘不明显,椭圆形或长条形。青果发病,病斑褐色或黑褐色,不规则形,边缘不明显,常作云纹状向外扩展,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稀疏的白色霉状物(病菌孢子囊及孢囊梗),病果质地坚实,斑面粗糙,不光滑。病菌只侵染番茄和马铃薯,主要以菌丝在冬季栽培的番茄及马铃薯块茎中越冬。越冬后产生孢子囊,通过风雨传播,直接侵入叶片或从茎的伤口、皮孔侵入,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温度18~22℃,相对湿度95%~100%时,利于发生和流行。当叶片上有水滴存在时,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萌发,温度在20~23℃时菌丝生长最快。偏施氮肥,底肥不足,连阴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浇水过多,密度过大均利于该病发生。

防治技术:①选地势较高,不易积水的菜地种植。②选择适宜本地的抗病品种。③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④加强肥水管理,晴天浇水,并防止大水漫灌,棚室浇灌后适时通风,施足底肥,采用配方施肥。⑤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⑥及时清除中心病叶、病株。⑦喷洒杀菌剂,发现病叶,中心病株后及时喷药。可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25%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600倍液,40%疫霉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 1 000~1 200倍液,每10天左右喷洒1次,共2~3次。⑧烟雾防治。在温室、塑料大中棚内每667 m2 选用5%百菌清粉剂1 kg或45%百菌清烟剂0.25 kg,傍晚施药,封闭棚室。

1.2 番茄叶霉病

由真菌褐孢霉侵染引起,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茎、花和果实也被害。在叶片正面初生淡黄色或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无一定形的病斑。在病斑背面初生灰白色霉(病菌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后变为褐色至紫灰色,严重时,病斑密布,病叶干枯。果实发病,多环绕果肩部产生黑色圆斑,后期硬化凹陷。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株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的种皮内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从气孔侵入。病菌发育、侵染最适温度20~25℃,最低9℃,最高34℃,相对湿度90%以上。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其中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遇阴雨天气和弱光照,塑料大中棚内透光不良、通风不及时,湿度高、栽种过密、浇水多、发病温度适宜时,短期内就会引起棚室内番茄发病。特别是天气闷热、时晴时雨、通风环境差等情况,发病重。

防治技术:①选择适宜本地栽培的抗病品种。②与瓜类、豆类及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③种子处理,用52℃温水浸种30 min,不断搅拌,晾干后播种,或用种子质量0.4%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④温室消毒。栽苗前每110 m2用硫磺粉0.25 kg和锯末0.5 kg混合,点燃熏闷一夜,过一天以后,再进行栽苗,或用45%百菌清烟剂,按每110 m2用0.25 kg,熏闷一夜进行室内和表土消毒。⑤高温闷棚。选择晴天中午,采取2 h左右的30~33℃高温处理,然后及时通风降温,对病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⑥加强棚室内温、湿度管理。适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浇水后及时通风降湿,连阴雨天和发病后控制浇水;露地栽培,雨后及时清沟排渍;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顶,以利通风透光;实施配方施肥,避免氮肥过多,适当增加磷、钾肥。⑦喷洒杀菌剂。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7~8天喷药1次,连喷2~3次,着重喷洒叶片背面。

1.3 番茄青枯病

本病由细菌青枯假单胞杆菌侵染引起,多在番茄开花期间发生。病株中午前后萎蔫,傍晚至天明叶片恢复正常,最后整株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此外,病茎中下部皮层粗糙,常长出长短不一的疣状突起和不定根。病茎维管束变黑褐色,髓部变褐、腐烂,用手挤压有乳白色细菌黏液溢出。病菌主要随病残体留在地上越冬,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从根部和茎基部伤口侵入,在维管束的导管内繁殖和扩展,造成导管堵塞及细胞中毒。病菌生长发育温度10~41℃,最适温度30~37℃,酸碱适宜范围为pH值6~8,最适pH值6.6。土壤温度20℃以上时,病菌开始活动,25℃时活动最盛。土壤连作、植株生长不良、酸性土壤、久雨或久雨转晴、气温急剧上升,发病严重。

防治技术:①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抗病品种。②与十字花科蔬菜或禾本科作物轮作4年以上,以水旱轮作最好,不要连种茄科作物。③发病严重地块,结合整地增施消石灰,每667 m2 50~100 kg,调整土壤酸碱度为微碱性,抑制病菌生长发育。④加强栽培管理,土壤提前翻耕晒白,做到深耕,窄厢高畦栽培,及时排水,避免积水伤根,及时拔草除病株,并施石灰于穴中。⑤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溶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0.3 kg,每10天1次,共灌2~3次。

1.4 番茄枯萎病

由真菌尖镰孢番茄专化型侵染引起。发病初期,病株叶片自下向上变黄、变褐枯死,多残留在茎上不脱落。也有初发病时半边茎上叶片发黄,或半边叶片发黄,另半边叶片正常,但最后整个叶片均发病。为害严重时,除顶端少数叶片外,其余均枯死。为害轻的,除下部叶片枯死外,其他叶片正常,开花、结果与健株差异不大。剖解病茎,维管束变褐色。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无乳白色黏液流出,有别于青枯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留在土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可在土中营腐生生活多年。病菌从根的伤口侵入,在维管束内生长发育,产生有毒物质,导致叶片枯死。地温28℃左右时,最易发病,土壤含水量高和根结线虫多的地方,由于根部造成伤口,有利枯萎病发生。连作地、土层浅、土壤潮湿、板结透气性差、秧苗移栽或中耕时伤根多,植株生长势弱的发病重。

防治技术:①选择适宜本地栽培的抗病品种,如苏抗5号、西安大红、渝抗4号、强丰、皖红1号等耐病品种引种试种。②选用无病种子或种子播种前用52℃温水浸种30 min消毒,注意不断搅拌;或种子用0.4%的50%多菌灵拌种;或用0.1%硫酸铜液浸种5 min,洗净后催芽播种。③采用新土或消毒后的无病土育苗。④栽培管理,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加强管理,避免田间积水。⑤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株 200 mL,每隔7~10天灌药1次,连灌2~3次。

1.5 番茄病毒病

番茄病毒病症状:①花叶型,由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引起,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的花叶或斑驳,叶脉透明,叶片略有皱缩,病株略矮,新叶小,结果小,果实表面多呈花脸状。②蕨叶型,由黄瓜花叶病毒(CMV)侵染所致,由上部叶片开始或部分变成条状,中下部叶片向上微卷,形成蕨叶,花瓣增大,植株不同程度矮化,呈丛枝状。③条斑型(条纹病),由烟草花叶病毒另一株系侵染所致,病株上部叶片花叶状,茎上出现绿色到黑褐色下陷的油渍状坏死条斑,果实畸形,果面形成不同形状褐色油渍状斑块。④卷叶状(卷叶病),由黄瓜花叶病毒与烟草花叶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病株顶端叶片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向上卷曲,叶质硬脆,叶背面叶脉多呈紫红色,叶片变小,有时呈线叶状,缩顶,早期感病结果少。烟草花叶病毒能在多种植物上越冬,种子带毒,在植株生长期间,通过各种农事操作进行接触传染。黄瓜花叶病毒主要在多年生宿根植物或酸浆、苣荬菜等杂草的根部越冬,生长期间通过蚜虫吸毒与迁移传播。高温干燥,蚜虫为害重,植株生长弱,重茬等,均易引起病毒病的发生。

防治技术:①选用适宜本地栽培的抗病品种,冬春茬可选用苏抗5号、8号、9号,西粉3号,早丰等,秋延后栽培可选用中蔬4号、5号,毛粉802等。②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种子应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处理可在播种前用清水浸泡3~4 h,捞出后再放入10%磷酸三钠液中浸20~30 min,取出用清水洗干净后,按常规方法催芽播种。③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培育无病壮苗,注意田间操作中手和工具的消毒。④及时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喷施,减少蚜虫传毒机会。⑤预防接触传染,在番茄分苗、定植、绑蔓、打杈前,先喷1%肥皂水加0.2%~0.4%磷酸二氢钾或1∶(20~40)的豆浆或豆奶粉,同时结合第1~3穗果的选留和采收,从基部打掉老叶、病叶、病枝及病状新叶,病状新叶稍后还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1.6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主要由烟粉虱带毒传播和嫁接带毒病苗引起。发病初期,植株表现生长缓慢,节间变短,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变小、变厚、脆硬,有皱褶且向上卷曲,叶片边缘至叶脉区域黄化,以植株上部叶片症状典型,下部老叶症状不明显,后期不能坐果,果实变小,膨大速度极慢,果实不能正常转色。在开花之前感病田块,番茄产量、质量及商品性均大幅下降,小苗发病几乎绝收,对番茄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防治技术:①选用抗病品种,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品种多数表现感病,据报道适合保护地种植的比较抗、耐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品种,主要有TY209、苏红9号、奇达利及忠诚等,可引种试种。②合理安排茬口,恶化烟粉虱食源环境,避免与豆科、十字花科等蔬菜邻作,切断食物链,降低烟粉虱种群发生量。③培育无虫健壮苗,在远离病害发生地进行育苗,并使用60目(孔径0.246 mm)防虫网隔离,避免苗期染病。④选用40~60目(孔径0.246~0.351 mm)防虫网覆盖栽培,或在大中棚内采用黄板诱杀成虫,即每667 m2悬挂黄色双面诱杀板25~30张(规格25 cm×30 cm),一般要求诱虫板下端高于番茄顶部20 cm为宜。⑤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植株健壮生长,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做好田间检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结合整枝打杈,及时摘除植株下部带虫(卵)老叶,并带出棚外销毁。⑥及时喷药杀虫,田间一旦发现烟粉虱,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2.5%天王星(联苯菊酯)乳油2 000倍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倍液,1.8%阿维菌素1 500倍液或1%甲氨基阿维菌素2 000倍液等药剂,交替用药防治,叶片正反两面均要喷到,且动作要快、轻,避免成虫惊飞而影响防效。在田间发病初期及时使用病毒抑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喷施防控。

除上述防治技术外,还可参见本文防治烟粉虱所述相关技术。

(未完待续)

上一篇:郧县菜用甘薯新品种清洁栽培比较试验 下一篇:干辣椒新品种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