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加宽改建技术措施

时间:2022-06-10 01:06:18

城市道路加宽改建技术措施

【摘要】由于交通业的不断发展,交通拥挤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导致的交通安全事故受到了政府的关注。城市原有道路路面窄小,每分钟的通车率低,因此就很容易导致交通拥挤和各项事故的频发。本文从某城市道路的现状展开探讨,再次实际例子上研究加宽改建技术的具体措施。

【关键字】城市道路,加宽改建,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交通运输业和小型私家车的发展,很多的城市道路已经不符合要求,实施道路加宽改建技术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要求。我们针对某城市道路出现的交通拥堵现状和各项施工标准进行总结,着重探讨加宽改建的实施措施和施工质量的控制。

二、城市道路加宽改建工程特点分析

首先,从施工组织方面看。城市道路改建工程与其他道路工程的最大不同就是沿线单位较多,进出改建施工现场的车辆多,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充分做好交通管制工作;其次,由于城市道路周围往往分布着很多商铺、民居等建筑,造成许多非施工人员进出施工现场,为施工秩序的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次,城市道路加宽改建工程一般采用半幅施工班服通行的施工方法,这一方面影响了改建施工质量,一方面造成了施工安全隐患,因而强化现场管理和优化施工组织尤为关键;此外,因有上述问题存在,施工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城市道路改建施工既要保证来往车辆的安全、施工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又要在不干扰居民生活和休息的前提下提高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

设计方面和技术方面。为了提高改建工程的经济性和施工进度,应尽可能地利用原有道路,技术上优化新旧道路的路基交接、路面结构等处理,必要时采取特殊施工材料和施工工艺,以缩短工期,提升改建效果。

三、城市道路加宽施工技术分析

1.强夯法主要施工参数的选择

(一)有效加固深度

强夯法的有效加深度既是反映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又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案的重要依据,强夯法创始人Menard提出估算影响深度的梅纳公式为

式中:h为有效加固深度;α为有效深度修正系数, 取0.5到0.8;m为夯锤重量;H为落距;mH为夯击能。

根据改建路段的填土资料分析,路基加固有效深度最大为6 m.同时考虑老路基的边坡延伸方向,在强夯施工中,要避免老路基受到强大的冲击而产生破坏.因此,沿老路基横向边缘1.5 m加宽路基方向,其路基需加固的深度在不断变化.

(二)夯击次数

夯击次数是强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施加于单位面积上的夯击能大小直接影响加固效果,而夯击能量的大小是根据路基加固后应达到的规定指标来确定的,因此,夯击次数与路基加固要求有关.国内外一般根据土的性质和土层的厚薄不同,每夯击点夯击击数为5到20击不同.目前夯击次数一般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常以夯坑的压缩量最大、夯坑周围隆起量最小为确定的原则.常通过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与夯沉量的关系曲线确定,同时应满足《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 mm,当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100 mm的规定.此外,还要考虑施工方便,不能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的情况.

(三)夯击遍数

夯击遍数应根据路基土的性质确定.一般来说,由粗颗粒土组成的渗透性强的地基,夯击遍数可少些.反之,由细颗粒土组成的渗透性弱的地基,夯击遍数要求多些.根据我国工程实践,大多数工程可采用夯击遍数2遍,最后再对全部场地进行低能量夯击(俗称满夯),使表层1到2 m范围的土层得以夯实,一般均能取得较好的夯击效果.对于渗透性弱的细颗粒土地基,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2.强夯施工过程

(一)强夯法施工工艺

(1)在强夯开始前先进行场地的清理平整,做好强夯前的准备工作,并测量夯前场地标高.

(2)布置第一遍点夯的纵向夯位轴线Ⅰ-Ⅰ,标出夯点位置。

(3)使强夯机械就位,进行第一遍点夯,夯击能为1 000 kN·m,夯间距3.3 m。

(4)第一遍点夯完成后,用推土机把夯坑推平,并进行场地的平整,为第二遍点夯做好准备工作.

(5)布置第二遍点夯纵向夯位轴线Ⅱ-Ⅱ,确定夯点位置,,与第一遍呈对角布置。

(6)强夯机械就位进行第二遍点夯,单击夯击能采用420 kN·m,3.3 m点距.具体过程同第一遍点夯.

(7)第二遍点夯完成后,用推土机把夯坑推平,平整场地,测量场地标高.

(8)老的油路面边缘向右5 m,在此范围内进行低锤满拍(满夯),将场地表面松土夯实.满夯夯击能控制为360 kN·m,梅花形布夯,夯间距1.8m,即每夯重叠1/3锤径.靠老路基一侧,夯击能采用300 kN·m。.

(9)满夯完成后,平整场地,测量实际场地高程。

(二)强夯效果

(1)单点夯沉量与总夯沉量

根据施工中夯沉量的记录可知:第一遍点夯的各个夯点的夯沉量在38~79 mm之间(如图1所示),平均53 mm;第二遍点夯每一夯点的夯沉量在23~63 mm之间(如图2所示),平均29 mm;满夯的夯沉量平均约5 mm。根据每次夯后推平测得的场地标高可知:第一遍夯后沉降为42 mm,第二遍夯后沉降为17 mm,总沉降为54 mm。

图1 第一遍夯沉量

图2 第二遍夯沉量

(2)承载力检测

强夯施工过程中用轻型动力触探进行承载力检测,夯后15 d进行静力触探,结果如表1、2所示.由上述夯沉量和承载力检测结果可见,强夯法施工用于加宽路基填土的加固效果是明显的,令人满意.加固后填土的强度大幅增加,并与原路基较接近,从而验证了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强夯参数的选取是准确的。

表1 第一遍夯后轻型动力触探结果(击数

表2 静力触探结果

四、城市道路改建施工技术分析

1、施工准备

施工单位接到设计图纸后,应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工地,详细调查地下管线、施工障碍等,并与设计图纸相对照。如与现状不符,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妥善解决。列出影响工程进度的关键因素,如改建道路红线范围内房屋、电线杆等的拆迁时间,煤气、自来水管道的保护等,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

2、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的选择,要考虑到对沿线单位及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一般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施工原则。如由于原排水管道的渗水,可能引起沟槽坍塌时,一般采用扩大沟槽与密撑支护相结合,快速处理管基并及时下管、回填的方法。而遇有较厚沙层时,利用钢管及竹排支护, 采用"蚂蚁啃骨头"渐进式开挖的方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沟槽的回填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工序,应采取机械碾压与人工夯实相结合的办法,要求回填土的密实度必须达到规范要求。混凝土、二灰碎石和灰土等应尽可能采用集中拌和,并及时测定材料的变异性,确保混合料配比的准确性及施工场地的清洁卫生。道路缘石应按设计要求科学施工,杜绝缘石缺角少楞的现象。

3、施工安全

改建道路地下管线复杂、形成时间长。且施工现状常与原设计图纸不符,对于管线密集的地段,人工挖探沟后再进行机械开挖,煤气、自来水、光缆采用人工找出管线后在开挖。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一旦发生问题,要有紧急处理措施。 改建道路施工时,应切实做好路标提示,安全防护、警示等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路面加宽改建技术已经在实践中日臻成熟,为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针对交通频发的问题,很多研究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因此各地区应该在结合本地区具体实情的基础上,适当的引用相应的措施方法,实现本地区的加宽改进工程的施工建设。

参考文献:

[1]高昕昱. 旧路路基路面改建方法初探[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

[2]许有俊,杨华仕,张志清. 旧路改扩建中平纵横设计方案的探讨[J]. 中外公路,2012.

[3]陈切顺. 加宽路基的主要病害及机理研究[J].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1.

上一篇:两种不同铅芯橡胶支座计算模型的抗震结果比较 下一篇:浅议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