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意向性与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22-06-09 07:28:28

集体意向性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集体意向性理论是一个关于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状态D集体肯定或者否定的心理倾向性理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奋斗目标之一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的努力,如果全社会成员具有生态文明的集体意向性,形成全民族的生态自觉,那么生态文明建设会获得意识、观念、价值观上的保证;并且集体意向会引起集体行动,因此就会形成全民族集体生态建设行动。

关键词:集体意向性;集体行为;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56-04

一、集体意向性

集体意向性(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是当前西方心灵哲学、行动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热议的问题,并且已延伸到了具体的社会科学领域,例如,经济学中合作与博弈,心理学中的去群体化和社会学中群体行为等。

在阐释集体意向性之前需要厘清概念“意向”、“意向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意向”(intention)本身就像信念、愿望、希望、判断等一样是意向状态的一种,而意向状态是“意向性”的具体的表现形式,“意向性”是心智状态和心理事件共同拥有的基本特征,其存在的基础是人的心智能力。“意向性是为许多心理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这样一种性质,即这些心理状态或事件通过它而指向或关于或涉及世界上的对象和事态”[1],即心理的关于性,关涉性,指向性。

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属性,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关系、集体之中,于是集体意向性就成为我们要探讨的问题。“集体意向”最早由托米拉(R.Tuomela)和密勒(K.Miller)在1988年的《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Studies)上发表的论文《我们意向》(We-intention)中系统地提出的,是集体中的全部的(或大多数的)成员具有相同内容的意向。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的意向性状态就是“集体意向性”,是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一起完成一个任务,例如两个人一起抬一张桌子上楼梯或者十一个人一起踢一场足球比赛时具有的特点,如:我们意图……、我们相信……、我们接受……、我们希望……、我们害怕……、我们同意……等等。之后塞尔(Searle,J.R.)、布拉特曼(Bratman,M.E.)、吉尔伯特(Gilbert, M.)、佩蒂特(Pettit)等人对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集体意向性理论。而且塞尔、德沃金(Dworkin)和吉尔伯特等人把集体意向性运用到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领域之中。

在本文中,我更关注意向(性)与行动、集体意向(性)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意向性是与外在行动密切相关的内在心理倾向,引起了行为的产生,理由或原因,而行为却实施了意向性所表征的意向内容。因此,集体意向性是具有集体合作关系的意向性,与集体行动密切相关。但是相比之下,集体意向性与集体行动的关系更为复杂,因为集体毕竟是由个体形成的,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意向性与集体意向性的关系都就成了我们进行分析论证而亟待厘清的问题。

在社会行动中,个体将自己视为集体的一员,并参加到集体行动之中。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进入社会环境之中时,他的心理模式会从个体模式转为集体模式,也就是个体认为自己属于某一集体,并从该集体的角度看待当时的情况。就像威尔曼(Velleman)指出的“现在的集体意向性理论主张多主体行动者,即‘我们模式’行动,他们所执行的意向不是一种特殊的意向,而仅仅是个体意向可以按照某种方式共同意图做某事。”[2]吉尔伯特在其名著《论社会事实》(On Social Facts)中进一步指出集体意向是从个体参与者的协约、共同责任、公共权力的基础上突现的。她认为集体行动的主体“我们”,集体意向的主体是集体行动者。集体成员以集体意向做某事,他们共同承诺作为“一个主体”一样行动,做事情[3]。

集体意向状态应当通过个人表现出来,当个体成为某个集体成员时,他就会表现出某些以前并不具备的特性。传统的集体意向性认为一个人可以对不能被自身所控制的集体行为产生意向,集体意向性对个人来说是“做好我的那部分”,“我们意图”是由集体成员的“我意图”所构成的。每一个个体成员的意向之中已经不自觉地预设了其他成员的意向,并且有着“只要做好了自己这部分,所有成员的意向就会组成了集体意向”的信念[4]。这样的集体意向性就存在于人体的头脑之外。

总之,集体内表达的集体意义上的意向都是集体意向,集体内的某种意义的表达都是集体意志的表现。集体意向性是处于集体关系中的行动者所拥有的集体内容的意向性。没有集体意向性就不会有人类任何形式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各种行动的参与者一般并非单个行动者,而是多数人参与的联合行动或者集体行动,有的是几个人的一同行动,有的是十几个人联合行动,有的是更多人协同行动,就像世界杯是全世界亿万人共同完成的一项活动,而生态文明建设却需要举国之力,全国人民共同建设的集体行动,甚至需要各国政府和社会民众,全地球的人们共同具有全球意义上的集体意向性构建地球的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建设及其途径

如今鉴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进程,全球范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威胁着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实现人类-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地和谐发展,建立生态文明,已是全世界人民关心并为之奋斗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如何把握时代历史的契机,走出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确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顺利走入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ition)是涉及整个人类、关乎整个地球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关联[5],是人类发展文明史上第三次社会转型,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文明形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全面反思工业文明的利弊得失而提出的新思想”[5]。所谓生态文明是以保护、改善和维持人类生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生产技术占主导地位,并以优良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维持作为文化之核心价值与行为准则的文明形态。

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同时《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于转折点》等发表,使绿色和平运动进入高潮,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增长是有极限的,用发展的概念代替增长的概念,用动态平衡率取代单纯增长的原则。而《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标志各国政府开始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施政内容。20世纪80年代末,生态文明意识逐渐在世界各个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意识形态国家中产生。《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发展。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又一次耀眼的飞跃,体现了人类对更高层面生活的寻求和创建更佳文明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里约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正式拉开。因此全球化问题,生态文明的建设已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

生态文明要改变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改变以破坏自然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文明成果的生产方式,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以生态文化为思想和理论的基础,充分体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不断追求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的同时追求生态平衡,从而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经济社会与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格局[5]。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2012年十专章论述生态文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要构建生态文明,主要实现三种转变:一是自然观的转变,由天人相分到天人合一;二是经济观念和行为的转变,由单纯地追求经济目标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双重目标;三是生产技术转变,由有害环境技术到无害环境技术。三种转变实现的结构就是一种新型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明观的产生。生态文明观强调人-自然-社会保持平衡、协调和统一,经济、社会、生态必须协调和谐发展。

要构建生态文明,主要途径有:国家决策层面的顶层设计: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培养、选拔具有生态文明理念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执政人员,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立法、执法、司法工作的实施,提高法治化水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广泛地调动、动员和组织全民共享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全民共建参与度与共享公正性;坚持解放、发展绿色生产力,牢固树立绿色“GDP”观念,执行循环经济:实现中国的生态文明梦要坚持经济民生与生态民生并重,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倡导科学生活与理性、科学消费,实现“五位一体”、“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全面协调科学发展;维护生态公正:克服生态建设的不平衡问题,加强对全国的统筹协调,整体提升空间均衡性与协调性。

按照十的要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的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提高生态文明立法、执法水平,健全生态制度规范与法律体系,有序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的集体意向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对人的消费方式、伦理观念、审美关照、思维方式、发展方式等都提出了客观的要求,要在现实中践行。集体意向性是社会实在蕴涵的前提性假设,塞尔认为“凡是涉及到集体意向性的事实都是社会事实”[6],因此集体意向性就成为解释社会事实与行为的前提,对揭示社会行为的本质和原初形式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建设生态文明,这种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即生态文明集体意向能够自然而然地或者自觉地确立起来,需要全民族生态文明观念的转换,形成生态文明的集体意向性,也可以说成是全民族生态自觉。

(一)集体意向性与生态价值共识的形成

集体意向会导致集体行动。反过来说,人是社会性的人,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因此他的行为就被打上了社会性的烙印,集体行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集体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有着意向性的根本特征,即指向性。因此集体意向指导着集体行为,集体行为体现着集体意向,良好的生态文明集体意向就有可能产生生态文明的集体行为。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这种集体的行为,需要集体意向性来保证,于是培养、构建生态文明集体意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对集体行为的解释,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我们模式(we-mode)”和“我模式(I-mode)”,“我们模式”强调了复数行动主体的本体论地位,不能还原为单数主体;而“我模式”主张集体行动和集体意向最终归结为个体行动和个体意向。这两种模式都说明了集体意向对集体行动的重要影响。我比较支持“我模式”,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的生态建设活动都是由个体来完成的,而重要的是他们具有的个体化的集体意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集体意向,因此以实践为基底,个体意向与集体意向同时存在,形成“‘个体意向―实践―集体意向’的三角循环图式”[7]。

从实质上说,集体意向是一种个人的意向,个人的意识。如果人们用一种贪婪的心指向世界,那么就会对各种资源无尽的攫取,会造成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造成巨大浪费。“人们真正需要的不多,想要得到的太多”[8]。反之,如果人们用理性、生态理性指向世界,那么就会有可能形成和谐的人-自然-社会关系。生态文明的建立,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伦理观、发展观和价值观,建立可持续的、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观。需要实现以人的存在与需要作为唯一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向生态价值观转变。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观保证。生态价值观不仅认为自然资源具有经济价值,而且整体生态系统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让中国的生态文明梦成为一种理念、一种信念、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它深深扎根于每个公民的心中,切实践行于每个公民的行动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要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的生态文明的集体意向性变成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享受得到的生态公共产品,这也是助于中国梦从理想变为现实的必然环节、必经之路。

(二)从集体意向性到生态文明集体行动

社会事实是由原初事实和制度性事实构成。原初事实是独立于人类制度而存在的事实,是处于底层的、最根本的事实,而制度性事实就是“有关于人类制度的事实”[6]。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事实都是制度性事实,只有那些涉及人类制度的社会事实才是制度性事实,其核心是集体意向性[9]。任何制度性事实都必然蕴涵集体意向性。比如说一张纸片,其能够成为货币,当且仅当它的制造者、使用者集体地把这一张纸片当做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世界货币、储藏手段等功能,它才能成其为货币。因此,集体的同意、集体的认可和集体的接受等形式的集体意向性在整个制度性事实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集体意向性为其指向的对象增添了“地位功能”(status function)。所谓的地位功能是某种事物或者状态凭借集体的认可、接受和同意而具有的某种新的地位,而且该地位具有某种或者某些功能[6]。通过这种“功能赋予”,一个人可能成为总统、将军、罪犯等,通过这种赋予,一张纸片可能成为货币、身份证、毕业证等等,通过这种功能赋予,一种行为可能成为自首、立功等等。

塞尔认为集体意向关涉到一种“共同做某事或者共同期望某事”的意识,真正的集体意向的内容是“我们要做P”,而“我要做P”的个体模式意向是从集体意向中派生出来的。而托米拉和米勒对集体意向性定义中所涵盖的行为指的是“共同参与的社会行动”,一些行动者共同参与某一活动,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集体性的联结的意向,并且集体性的强度越大,集体中的成员受到的约束性就会越强[4]。塞尔认为个人可以具有“我们愿望”、“我们相信”、“我们要做P”等这种形式的意向性,并且这种集体意向性是一种原始的并且不可分解的现象,参加集体行动的每个人的大脑之中都具有这种集体意向性。个体是为了满足意向之中的集体目标进行适当的行为,也就是说,个体行动是个体为了达到集体意向性目标而采用的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关于生态文明的集体意向性该如何形成就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同样的建设生态文明的集体意向性,那么就能产生建设生态文明的集体行为。集体中的成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个体是作为集体的一分子而存在,并且必须赋予个体某种规范性用以保证集体意向的稳定性[3]。

这种规范性确是需要顶层设计、全面实施、监督管理等确立起来。从国家层面来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监督管理机制严密健全;建立政府、地方、企业、群众等形成统一的保护监督模式。许多人明显缺乏监督意识,“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意识非常强,基本上是他们的下意识行为。很多人缺乏补偿意识,认为很多自然资源产品属于公共产品,例如水、电、煤气等,可以无尽消费,缺乏保护、补偿意识。这需要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努力,再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的践行,使各族人民的生态集体意向性能够成为自觉意识,就像塞尔所认为的一样,行动还要是自由自愿的行动(voluntarily action),即行动者做出一个行动,必须是自愿的而不是受到强迫去做的。行动和行动主体的意向之间需要有某种联系,使得行动的发生是出自行动者的本意。

集体意向是具有集体性质的个体意向,集体性是个体之间相互联结、个体之间相互约束的规则和承诺等,集体性实在包括集体目标、信念、承诺、制约规则、公共权利等,使得个体联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规则。这些不仅在我们的心中产生,而且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构建。我们要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集体意向性。我们的意向与集体规则制度、集体义务与权利和集体承诺等相关的。

建设“生态文明”在全体社会成员中产生一种集体意向,一种高度社会认同性,是由某个社会类别全体成员得出的自我描述。社会认同在于为集体性的行为者提供经验证据,行动者不是孤立状态下的个体,而是与其他行动者处于各种关系中。实现思想认识的统一,和谐统筹的观念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约翰・塞尔.意向性:论心灵哲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

〔2〕Velleman,J.D.How to Share an Intention[J].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arch,Vol.47,1997,(1):29-50.

〔3〕Gilbert,M.Shared. Intention and Personal Intention[J].Philosophical Studies,2009,(144):167-187.

〔4〕Tuomela,R.&Miller,K.We-intention[J].Philosophical Studies, Vol53, 1988,(3): 367-389.

〔5〕余杰.生态文明概论[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10,1.

〔6〕Searle R..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M].London: The Penguin Press,1995:41-42, 26,11-42.

〔7〕刘海涛.何谓集体意向?[A].分析哲学:“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1-6.

〔8〕吴玉梅.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心灵环保[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1):9-10.

〔9〕王学平.论原初事实与制度事实[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5-69,75.

上一篇:《21世纪资本论》是《资本论》 下一篇:一种基于DDC112的高精度近红外光谱采集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