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时间:2022-06-09 04:45:24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开学初,我校各班主任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家庭具体情况。结果发现很大的一部分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生活在一起,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独自留守在家,生活学习完全自理。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非常高。在学习上根本无法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辅导和管理,而且由于年龄差异悬殊,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教育管理方法上弊端较多,往往事与愿违。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就成为了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针对这个问题我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缺失。

第一、家庭原因。亲情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首先、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隔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年龄偏大的祖辈们有“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孙子们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其次、监护人忽视“养成教育”。习惯是从小培养的,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就是这个最佳时期,很多家长却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祖辈们灌输给学生的价值标准以及他们所提供给孩子的各种榜样,极大地影响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行为表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良好的品德形成,这就要求家长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注意讲究一些寓德育于言行中。如果只把德育教育仅仅当作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事,而不重视或忽视家庭教育,德育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最后、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监护家长对留守儿童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辈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处于矛盾中;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依从,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不尊敬父母等不良恶习。

第二、学校原因。严重的“重智轻德”倾向。目前很多学校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放置一边,使德育陷入“写起来首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德育课落实不到位,德育活动开展不够。

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第一、争取家长的支持。留守儿童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我们可以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或等其父母回家探亲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二、帮助家长建立浓厚的亲子关系。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事实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第三、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对策。

三、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几点做法。

首先、爱而有度,恩威并重。孩子是一棵幼苗,需要阳光和雨水的滋润,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经历风吹雨打,才能傲然挺立,茁壮成长。因此,必须恩威并重,关爱与严厉结合。必须认识到过分的溺爱只会使孩子今后更加任性、跋扈。

其次、改掉陋习,做孩子的榜样。少儿时期是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最佳时期,孩子一生下来本是无知无识,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言一行的最大影响来自家庭成员。习惯的培养一定要从小开始,在孩子不良行为刚露头时,就要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坚决制止。因而,要使孩子养成好习惯,就要从日常的言传身教开始。

最后、父母经常联系,给孩子更多的爱。对父母来说,抚育子女是义务,是责任。出门在外的同时勿忘记在家的子女,要经常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多跟监护人和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家庭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如果不加以引导和规范教育,将是多大的一个社会问题!生活的现实,丝毫阻挡不了为生计而奔波,匆匆而去的农民工的脚步。春节后面对孩子撕心裂肺的离别哭喊,更多的只是脸上无奈的笑容!随着经济的发展,打工潮滚滚而来,外出打工者前仆后继,却留给家乡、留给父母隔代教育的难题。由于外出打工或经商,使农村家庭体系发生了裂变,破坏了原来比较稳定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局面,也使家庭与学校之间友好互通的途径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动荡的教育,农村家庭教育出现真空!虽然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我们已无法改变。但减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却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不仅是家庭、社会、学校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此有所作为!

上一篇: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大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及策略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