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6例观察

时间:2022-06-09 09:18:37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6例观察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西医结合疗法 对照观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成人多为慢性型,常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实际疗效尚不尽如人意,且长期应用副作用明显。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患者36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9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6例;年龄12~54岁,平均33.80岁;病程2天至12年,平均7.4月。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2例;年龄16~60岁,平均36.60岁;病程3天至9年,平均6.2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计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ITP的诊断标准。①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②脾脏不增大或轻度增大。③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④以下四点中应具备任何一点:泼尼松治疗有效,切脾治疗有效,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增多,血小板寿命缩短。⑤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采用强的松1mg・kg-1・d-1,分2次口服,血小板恢复正常后逐渐减量,每周减少10mg,维持量5mg。同时配合对症支持治疗,血小板低于20×109/L,并自发性出血倾向严重者,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4个月为1疗程。

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治疗,根据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分为三型:①血热妄行型:起病急,紫癜色紫红,量多,或有发热、便秘,舌绛红、苔黄,脉弦数。治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药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先煎)20g,生地18g,赤芍、紫草、旱莲草各12g,丹皮、仙鹤草、茜草各15g,黄芩、蒲公英各9g。

②肾阴亏虚型:紫癜黯红,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拟滋补肾阴、填补肾精。药用六味地黄丸加味:山药、生地各20g,丹皮、茯苓、仙鹤草各12g,泽泻9g,茜草18g,紫草、山茱萸、旱莲草、女贞子各15g。

③气血两虚型:紫癜色淡,反复发生,迁延不愈,面色萎黄,神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拟益气健脾、摄血止血。药用归脾汤加减:黄芪、党参各30g,茯苓、紫草、酸枣仁、山药、当归、白术、生地各15g,木香12g,茜草18g。均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并根据病情逐渐减少西药用量。4个月为1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中的标准拟定。显效: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良效: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持续2周以上。无效: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3.2治疗结果:结果见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相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998,P<0.05)。

4体会

ITP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症,属于中医血证、发斑、紫癜等范畴。其病因为外感六邪,内伤七情,病机以阴虚为本,火热为标。外邪从外入内,与气血相搏,灼伤脉络,血液外渗,留著于肌肤之间,则为紫癜。本病急性期以实证为主,而慢性期则以本虚标实为特征。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藏精主骨生髓,精血相互化生,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则肾阴亏虚,虚火妄动或邪热亢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急性期以血热为主,宜用犀角地黄汤以凉血止血;而慢性期以肾亏虚为主,则以六味地黄丸以滋肾补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肾阴亏虚,久而伤气,脾气亏虚,摄血不能,溢出脉外而致出血,此时则需用归脾汤以益气止血。因此,我们将本病分为血热妄行、肾阴亏虚、气血两虚三型进行辨证治疗。本观察显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加用中药,不但可以减少激素的副作用,缩短激素维持时间,且疗效稳定,不易复发,表明中医药在治疗ITP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5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娣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7928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加减小柴胡汤合心理干预模式治疗2型糖尿病39例 下一篇:鲜鹿茸粉治疗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