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经济运行分析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06-09 06:16:17

吉林农村经济运行分析及对策建议

2005年是吉林省提出变“快走”为“快跑”的起始之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粮食稳定增产、农业继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明确了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粮食总产量力争实现510亿斤,增幅达到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元,增幅达到6%,力争实现8%。上半年,各地围绕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良好开局。

一、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一)粮食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农作物播种总面积540万公顷。粮食作物45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6万公顷,减少1.28%;经济作物87万公顷,增加6万公顷,增加7.26%;杂粮杂豆面积与去年持平。粮食作物中,大豆面积稳定在67万公顷左右,其中高油大豆达到53万公顷;玉米面积283万公顷,其中专用玉米面积达到80万公顷; 水稻面积68万公顷,其中优质水稻种植面积47万公顷。优质杂豆面积达到7万公顷。落实农作物订单面积170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29万公顷,经济作物41万公顷。

(二)牧业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一是畜禽饲养量明显增长。截止5月末,全省生猪已发展到1730万头,肉牛发展到750万头,肉羊发展到700万只,禽发展到3.2亿只,同比分别增长10.5%、4.4%、4.4%和2.9%。二是畜禽产品价格高位运行。5月末,毛猪每公斤8.3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7%;仔猪每公斤17.5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5%;鸡蛋每公斤5.3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肉牛每公斤8.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三是动物防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防控朝鲜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亚洲I型口蹄疫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全省春季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突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406个,龙头企业124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13家,其中国家级20家。上半年我省大成、德大、皓月、华正等几家比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量大幅增长,有的已经接近满负荷生产。围绕畜禽产品的初级加工,一批新兴的中小型龙头加工企业悄然兴起。东丰鹏翔牧业、东辽大志禽业、农安天歌鹅业等畜禽加工企业已开工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南资北移”形成强大吸引,蒙牛、伊利、完达山、草原兴发、雨润集团等跨省域外大型龙头企业,已进入我省投资建厂。

(四)农业投入有所增加。全省免征农业税14.78亿元,受益农户365万户,人口2482万人。落实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18.5亿元,落实良种补贴资金1.9亿元,农机具补贴1500万元,农业技术专项补贴资金2500万元。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珲春老龙口水利枢纽等一批农业国债项目开工建设。全省备春耕生产共投入资金65.6亿元,比去年增加6.7亿元,增长12%。

(五)劳动力转移有新起色。上半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对外输出总量达到180多万人。一是投资拉动输出。全省确定新增投资500亿元的目标,一批利用开行和亚行贷款的公益事业和公共工程开工建设,增加农村劳动力的输出量。二是出工出劳就业。乡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实施中,尽可能少利用机械设备,而是采用劳动密集型的做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三是农村二、三产业就业。培育和发展农村的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劳动含量。四是开拓大城市服务业就业市场,组织对口培训,促进转移就业。五是跨国劳务输出。积极开拓日、韩、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外劳务市场,组织出国劳务。

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一)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幅度较大。据测算,1公顷玉米生产成本的增加与粮食直补资金相当。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抢占了免税带给农民的好处,冲淡了国家对种粮农民的各项政策扶持,影响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二)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今年春季以来,吉林省遭遇低温、寡照、多雨的特殊气候条件,导致部分洼地和东部地区播种期推迟,致使个别地区作物出苗晚5天左右。进入6月份,全省有21个县(市)140多个乡(镇)不同程度遭遇局部洪涝和冰雹等自然灾害,受灾面积229.6万亩,其中绝收面积67.1万亩。灌溉设施、抗旱能力建设严重不足,旱田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10%,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还不能满足农业抗旱排涝需要,农业生产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玉米出现了阶段性卖难。受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价波动的影响,今年春季粮食收购进展缓慢,农民手中余粮较多,特别是玉米出现了阶段性卖难问题。尽管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要求,5月份省内有关粮食企业和中粮公司按挂牌价格(0.51元/斤)收购玉米30亿公斤,但目前农民手中仍存有近20亿公斤的玉米待售。

(四)乡镇财政普遍偏紧,乡村机构人员过多,乡村工作面临深刻变革。农业税属于地方税,收税直接与乡镇财政挂钩,乡镇收税多少,完全决定乡镇财政状况。免征农业税后,虽然有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但仍保证不了现在乡镇机构正常运转和人员开支需要。

(五)农村人地矛盾开始显现。“一免三补”和对水稻实行保护价收购等政策农村土地收益回升,一些外出打工农民回乡要回曾经承包出去的土地,农村土地流转受阻,农业难以形成集约经营,影响农业的产出效益。

三、对全年农村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粮食生产有望保持上年水平。今年春季多雨,中西部地区春播不需坐水,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现在苗情长势良好。6月份以来,虽局部地方不同程度遭遇洪涝和冰雹等自然灾害,但是通过补种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如果下半年雨水调和,不再发生大的洪涝灾害和病虫草害,全省粮食总产量仍可保持在250亿公斤左右。

(二)粮食价格形势不容乐观。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比上年增加了5562万吨,增长了14.3%,库存粮占世界年度消费量的20.2%,高于公认的18%粮食安全线。2005年世界几个粮食主要生产国谷物和大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球粮食有望增产,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将呈现下降趋势。

(三)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空间在变小。去年全省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补贴政策已经一次性给足,农民增收明显。今年补贴不会有新的增长空间。另外由于国债发行减少,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虽然占国家总投资的比重不会降低,但绝对量难以增加。由政策刺激农民大幅度增加收入的空间明显小于去年。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围绕龙头企业发展种植业订单生产,将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实施“粮变肉工程”可以加快粮食的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的衔接,提高农民的经营收益。一批新开工龙头企业建成达产,增强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五)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将增强。从下半年开始,将赋予县(市,含双阳区)政府行使地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除延边州外,在经济社会事业方面实行省对县(市)管理体制。这一政策的出台,必将激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有利于县(市)开展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助推和带动作用。

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抓好农作物后期田间管理。防止农田遭遇病虫草害。做好防大汛、抗大涝准备,减少自然灾害带给农业的损失,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二是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业带,开发高附加值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名优特产品,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竞争力。三是实施“粮变肉”工程,积极发展精品畜牧业。加大畜禽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力度,抓好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高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四是要加快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认定体系。建立和完善全省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残留监控体系、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农业经济运行的监测能力。

(二)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玉米、大豆、畜产品、特色资源等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扶持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扶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促进农业一体化经营。改善农民转移就业环境,加强农民工培训,继续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三)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重点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好江河治理、水利枢纽、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灌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松花江嫩江亚行贷款等水利项目以及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退耕还林还草、种苗和防护林工程、草场恢复、草种基地等项目的实施。加大农村“六小工程”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县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配套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增强农村信用社对农民增收的服务能力。研究和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进程。

(作者单位:吉林省发改委)

上一篇:落实科学发展观 抓好项目建设工作 下一篇:浙商省外投资大摸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