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06-09 01:36:01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探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贺敬良(1963-),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2教改项目(项目编号:502802312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202-02

同志指出:“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当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切入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促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了探索研究的精神。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就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和积极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2.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科技创新活动是以科技项目的设计和研究为载体,以各层次、各学科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组成的优势互补的团队为主要形式,有组织地开展课堂以外的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分工协作、相互磨合,不仅可以提高思想境界、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3.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是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和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不仅能使学生把课内教学培养的成果固化下来,而且还能发现自己所掌握专业知识的不足,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及时弥补欠缺,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以完善。

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它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智力、时间和财力,同时需要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决心。

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校都存在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性不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少必要的物质保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这些都已成为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因素

1.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性不高

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投入的个人精力较多,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效果。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同学们多数都在为自己今后的发展进行规划,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认识不足

作为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和起着导向作用的教师,参与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他们参与和指导科技创新的能力都从根本上决定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状况。

一方面,许多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凭的只是“三分钟热情”,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品质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为了在奖学金评定、考研、就业方面增加优势而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本身持续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正确的动机,稍遇到困难就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选择放弃。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另一方面,起着导向作用的教师中的一部分人因为日常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另外,由于学校或相关部门缺乏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政策,致使部分教师对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积极性,从而使一些正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丧失信心。

3.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物质保障

必要的活动经费、活动场地和实验设备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但随着全国大学扩招,大多数高校教学资源紧张,他们都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而用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活动场地和实验设备往往难以得到保障。

基于这些问题,要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其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中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活动模式作为保障。

三、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推向深入的策略

1.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南开大学老校长母国光说过:“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需要一种氛围。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以科技创新的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机制,确保科技创新活动良性运转

要让师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长期延续,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措施给予支持。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活动实施细则和奖励机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对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计算工作量;对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二是对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免修某些相关课程、计算创新学分并作为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等等。

3.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更新和拓展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能够启迪学生创新能力、注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新兴课程和实验环节替代那些不合时宜的课程和实验。

创新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创新的。因此,要更新和拓展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其次,高校应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倡导学生跨系、跨学科选课,这样学生不仅能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还能具备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得到发展。最后,学校还应该开设一系列的专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创造技法、智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4.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优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学生自身的能力有限,知识和经验缺乏,使得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显得力不从心。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也就是说有创新潜力的学生能否脱颖而出与教师的创新素质密切相关。

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教师,能够以其渊博的创新研究知识、杰出的创新能力、丰富的创新实践经验、丰硕的创新研究成果形成的在创新研究方面的个人魅力潜移默化地将学生引入科学的殿堂,真正调动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5.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促进良好学风,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学科竞赛是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最佳手段,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一方面可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其知识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逐步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另一方面可以磨砺学生的意志,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要以各类学科竞赛为契机,利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较系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6.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应拨出一定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资金来支持学生的创新活动,如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并提供必要的设备、场地等,以推动科技创新活动向更深、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高校应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根据自身的办学方式探索出一套适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案,建立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大批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让.皮亚杰.发生认知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7.

[2]王洪义.大学生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3):14-15.

[3]叶晓勤.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和思考[J].成功(教育),2011,(12):5-6.

[4]瞿浩.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2):9-12.

[5]苏震宇.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北京教育(高教),2011,(10):55-56.

[6]白莉.大学生科技创新思想教育工作问题分析及对策[J].学理论,2012,(1):175-176.

[7]张春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能力培养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7-8.

[8]吴朝峰.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7):120-122.

[9]曾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36-37.

[10]贺敬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

2010,(22):230-231.

上一篇:高职教师培训培养探析 下一篇:学生自我管理团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