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总监更换研究

时间:2022-06-08 11:23:55

财务总监更换研究

[摘要] 高管人员更换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财务总监更换研究的基础上,对财务总监更换过程中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变化进行了相关分析,由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财务总监更换 可操纵应计利润 对策

一、研究背景

自2001年下半年起,美国爆发了一系列财务丑闻,公众对财务行为的不道德尤其是为营造盈利假象而作假的行为异常痛恨。为此,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萨班斯法案》的颁布。该法案要求公司CEO(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在提交公司定期财务报告时,必须对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个人名义做出保证。财务总监在公司财务报表真实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西方的研究中,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高管人员的更换通常是实务界非常关心的一个议题,同时也是学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高层的更换往往会伴随着盈余管理现象。由于经营现金流量的可操控性不强,而应计利润项目相对弹性较大, 高管人员常常通过调剂可操纵应计利润来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Strong & Meyer(1987),DeAngelo(1988),Murphy & Zimmerman(1993)等国外学者对高层变动的大量研究发现:高管人员在新上任的第一年里存在着明显的调减盈余的行为。Geiger & North(2006)研究发现新任财务总监上任的第一年,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明显的减少了。我国学者朱红军(2004) 研究发现,高管人员的更换带来显著的盈余管理。李常清(2005)在对中国财务总监更换的缘由和市场反应进行了初探性研究,分析发现财务总监更换后公司的业绩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二、理论分析

1.委托理论

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委托关系大量地表现为股份公司中资产所有者和企业最高决策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委托关系中,高管人员追求的是自身经济利益,而股东追求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他们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由于股东已经授权,不便也不可能过细干预,因而对高管人员的努力程度等信息的了解是有限的,且往往是表面上的,这样就形成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将导致股东无法准确地辨别企业的经营绩效是由高管人员工作的努力程度还是由一些高管人员不能控制的因素所造成的,无法准确地判断人是否有能力且尽力追求股东的利益,因而也就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财务总监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就会通过控制自己所掌握的财务报告方法,调整可操纵应计利润来影响财务报告中的盈余数字,使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2.公司控制机制

公司的控制机制指的是联系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各种厉害关系人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弥补各利害关系人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契约上的不完善性和责任上的不对等性,以平衡各当事人在权利、责任和利益上的相互关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合理统一。现代公司的控制机制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控制机制。当存在有效的外部控制机制与内部控制机制时,由于有损股东的利益,经营业绩不佳的高管人员将被董事会更换。上市公司对业绩的考核主要是运用会计业绩指标。公司经营业绩越差,管理者被变动的概率越高。经营者为了追求财务指标的实现,常常会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并伴随短期投机行为,忽视股东财富的增加。由于中国没有建立起活跃的购并市场,以接管威胁为代表的外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很难发挥作用,那么公司就更需要依靠内部控制机制来监督和约束管理者。

三、理论假设

以往研究发现,平均看来财务总监在离任前有动机去调增可操纵应计利润。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向市场树立一个积极的形象,为了使个人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持其同公司的雇佣关系。在竞争性经理市场上,经理的市场价值取决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Mian(2001)研究发现,财务总监的更换往往是对其先前较差的财务业绩的惩罚。财务总监为了保全其职位,将会有极大的动机通过调整可操纵应计利润使得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有良好的形象。相反,新任财务总监则会有动机去调减可操纵应计利润。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业绩表现,以证实其经营才能和对公司业绩改善的贡献强于前任。

继任高管人员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提拔内部经理人(简称内部聘任),二是从外部引进一位经理人来担任新的高管人员(简称外部聘任)。Parrino(1997)发现新任CEO上任后会因其不同的来源而相应有不同的财务业绩,外部聘任的公司财务业绩的变化远大于内部聘任的公司。第一次进入公司的财务总监可能会给公司的财务方面带来显著不同的观点。这些在财务报告上不同的观点将会导致对现存的政策的大量修改,从而导致在其上任后通过可操纵应计利润来降低利润。

四、治理对策

1.完善激励机制

在事前与高管人员签订建立在可观察变量的激励合约,来实现把对管理者专用性投资的报酬(年薪、股权或期权等)建立在企业业绩等可证实的指标上,从而使经理人在一定程度上,按照投资者的利益行事的一种激励手段。它可以采取股权、股票期权、业绩股份等多种形式。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减持国有股,改变国有股权“一股独大”的局面。建立健全独立董事运行机制,真正起到制衡智能、监督约束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的作用。

3.加强外部监管

推进证券市场监督政策的市场化改革。证券监督部门应根据国家经济形式和改革趋势及时调整监管政策。在制定监管指标时不应该只考虑单一的净利润指标,应该结合其它的因素,比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指标。同时也应该完善审计监督制度,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加大其过失成本,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郑志刚:外部控制、内部治理与整合―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南大商学评论.2006(2),74~101

[2]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2)

[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0(9),37~42

上一篇: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我国物流产业短缺性人才供需系统关联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