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合并旋毛虫感染1例

时间:2022-06-08 07:33:47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旋毛虫病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73岁。因头痛、发热1月余于2011年7月8日入院。患者病前以贩卖猪肉为生。体格检查:体形消瘦,神志清楚,精神疲乏,反应迟钝,双肺未闻及音。神经系统检查:颈抗,克氏征可疑阳性,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轻度增高,腱反射对称,共济运动欠稳准,行走站立费力,双侧病理征未引出。余体格检查(-)。入院后第4天患者开始出现腹痛、全身肌肉疼痛,以腓肠肌及肱二头肌压痛、触痛明显。入院后查头颅MRI及增强扫描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轻度脑萎缩。肺部CT示:肺尖条索状多形性变,考虑结核感染,左舌段节段性不张。腹部平片及B超未见异常。血常规:8.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9%,嗜酸性粒细胞0.2×109/L。血沉33 mm/h。真菌D-肽聚糖监测阴性。肿瘤标志物及梅毒艾滋抗体阴性。PPD皮试阴性。肌酸激酶698.0 U/L。血清寄生虫检查示旋毛虫抗体阳性。腰穿脑脊液(CSF)压力180 mm H2O,无色,细胞总数240×106/L,白细胞数200×106/L,多个核细胞85%,葡萄糖1.64 mmol/L,蛋白1.86 g/L,氯101.6 mmol/L,腺苷脱氨酶正常,墨汁染色、革兰染色及抗酸染色阴性,结核抗体阴性,旋毛虫抗体阳性,IgG、IgM、IgA升高均大于正常值。细胞学检查示细胞数明显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少数激活型淋巴细胞。入院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旋毛虫病;肺结核病。入院后即给予患者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头痛程度减轻,体温逐渐消退并降至正常。但肌痛未消失,给予阿苯达唑片0.4 g,口服,2次/d。患者在驱虫治疗后第5天开始,肌痛症状明显减轻并逐渐消失。后复查CSF压力100 mm H2O,潘氏试验阳性,细胞总数50×106/L,白细胞数16×106/L,单个核细胞80%,蛋白0.84 g/L,糖及氯化物正常。肌酶正常。经给予抗结核、驱虫、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20 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2 讨论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线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多因食生或半生肉类而引起,急性期以发热、皮疹、颜面部水肿、胃肠道症状、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而全身肌痛是该病最为突出的症状[1]。旋毛虫病是一种少见的寄生虫病,多散发,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表现多样,因此,极易漏诊误诊。旋毛虫病的诊断标准为:(1)病前有旋毛虫职业接触史。(2)临床症状以发热、肌痛、消化道症状为主要特点。(3)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4)旋毛虫血清抗体阳性。符合(1)+(2)+(3)或(1)+(4)可明确临床诊断。该病例符合诊断标准的(1)、(2)、(4),因此旋毛虫病的临床诊断成立。本例患者旋毛虫感染除周围损害外,CSF中亦出现抗体,考虑中枢侵犯。黄本友等[2]认为旋毛虫病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CSF呈混合性细胞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同时伴有免疫活性细胞和激活型单核样细胞。但朱沂等[3]却报道只有部分患者CSF有异常,同时CSF中嗜酸性粒细胞一般不增多。本例患者CSF部分符合以上观点。本例患者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始终未见升高,考虑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所致。阿苯达唑是治疗旋毛虫病的首选药物,且应在急性期进行治疗[4]。该药既可驱除肠道内早期幼虫和成虫以及抑制雌虫产幼虫,还可杀死移行期幼虫和肌肉中幼虫,剂量为15~20 mg/(kgod),分2次口服,7 d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3 d。但是否应在急性期使用激素,却一直存在争议[5]。一般认为,对于高热、有明显毒血症或心肌损害的患者可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本例患者根据TBM诊断标准[6],临床具有慢性脑膜炎如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的表现,CSF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且病程迁延不愈超过4周,合并肺结核,抗结核治疗有效,可临床诊断为TBM。特别值得一提的是,TBM由于其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影像学表现等都不典型,极易误诊,对于疑诊的TBM患者,目前均强调进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7]。杨杰等[8]认为TBM的诊断往往是综合诊断,即使CSF检查并不符合TBM改变也不能就此排除,甚至可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从疗效反过来证实诊断。本例虽为混合感染,但却可进一步证实上述观点。对于TBM的患者,由于其免疫力低下等多种原因,易合并多重感染。本例患者考虑由于结核感染导致抵抗力低下,使体内潜伏的幼虫大量繁殖直至发病。当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及严重肌痛等症状时,不应满足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应保持警惕,以免漏诊。

参 考 文 献

[1] 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36-2238.

[2] 黄本友,程鹏,罗韵文,等.旋毛虫病脑脊液细胞学研究.卒中与神经疾病,1996,3(2):93-94.

[3] 朱沂,谭毓绘.寄生虫性脑膜炎.医师进修杂志,2002,25(6):5-7.

[4] Pozio E,Gomez Morals MA,Dupouy-Camet J.Clinical aspec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richinellosis.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03,1:471-482.

[5] Watt G,Silachamroon U.Areas of uncertainty i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trichinellosis:a clinical perspective.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04,2:649-652.

[6] 张敦荣.现代结核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2000:331-353.

[7] 胡佳,张家堂,朗森阳,等.47名结核性脑膜炎误诊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175-179.

[8] 杨杰,曾进,周芝文,等.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2):138-141.

(收稿日期:2011-08-09)

上一篇:骨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下一篇:美托洛尔、西地兰治疗快速性心率失常的疗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