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时间:2022-06-08 01:58:46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从具体的情境出发,组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超越这些具体的情境,上升到抽象的数学认识,真正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积极开展数学思维活动的成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思维 数学情景

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施的效果。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仍囿于教材,围绕例题的中心知识点进行设计,偏重于思考教师如何教,忽略关注学生如何学。这将导致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有实质性的参与,造成教学的低效。一切的数学教学活动最终都应落实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而只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教学工作才有可能超越纯粹经验总结的水平而上升为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坚持以钻研教材与学情调查并重,在此基础上转变小学数学传统教学的认识,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情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学化”。教师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适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好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构对数学的认识和深刻理解。学生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唤起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需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预留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主动地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中教师不必事事“防微杜渐”,不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初步发现规律后,引导学生经历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规律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感受规律的普遍适用性;结合交流的过程,顺势提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呢?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这样的问题,再一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并在应用平移的知识对规律做出解释的过程中,获得对规律的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三、展开交流,帮助学生提升认识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展开数学思维活动。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小学生还不能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数学证明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通过演绎推理去理解数学,获得结论。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努力探寻学生理解数学结论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的过程中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小学数学教学要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情境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思维得到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探究适合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

拿破仑有句名言:“信心是生命和力量,信心是奇迹。”其思想观点充分表明了自信心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导。只有建立自信,学生才能敢于面对困难,才能永远保持乐观的态度,才能使个人的潜能、智慧发挥到极致。也只有建立自信,学生才能得到“高峰的体验”。现在的课堂中有部分学生惧怕老师,没有自信,对明明是正确的东西,也不敢坚持。所以,我们对这样的问题要提高认识,要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有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尊严,有没有给予学生活力施展的空间,有没有给予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既要承前,还需启后,否则学生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和理解的深刻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某一个内容时,都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实际,才能更好地适合后续学习的需要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创设引人入胜的数学情境,以有效地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其次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透过数学现象的表层逐步深入到数学规律的实质,在数学活动中把握数学学习的本质。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和参与者。要重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不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参考,2002,5.

[2]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蔡金法.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科普兰(Copeland,R.W.).儿童怎样学习数学[M].李其维,康清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5]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上一篇:如何深化和创新语文教育活动 下一篇:培育乡村文化 营造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