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农村中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时间:2022-06-08 11:01:04

浅谈培养农村中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对语文学科的需要,学生对语文的需要,我认为首要任务应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对于农村中学的教学是尤为重要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了如下的思考。

一、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和自己的发展联系起来,把学习与建设祖国联系起来。教师可以举一些名人、科学家的例子来教育学生,也可以开主题班会,使学生对未来科学技术和建设祖国事业增加感性认识,认识到学习与祖国建设事业的直接联系,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在小学还对学习语文有兴趣,而到初中就渐渐的失去了兴趣,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方式太单调,没有新意,什么课文都是按照一个模式来教,学生不厌烦才怪。教学实践表明,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能不断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并能使他们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中对文学常识和作者,可以编一些顺口溜,让学生好记,阅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还可以排课本剧,教师在讲一些自然风光的课文时,可以用多媒体在幻灯片上将这些自然风光展现出来,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要下大功夫,要力求做到“清”、“透”、“化”。“清”,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一词一句皆搞得清清楚楚;“透”,指要吃透教材;“化”,是指运用自如,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于一起,达到“化”的境界。要做到这三点,教师必须精心构思,讲究教学设计。如果让学生只观看老师“表演”,有时固然也会有趣,但时间一长,必然索然寡味。要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知识,就必须讲究教学设计。

学生亲自上“舞台”,练习技艺,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获得必然是巨大而终生受益的。如果我们善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把学习语文视为乐趣,那么,他们对学习就自然自觉和主动了。

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科学正确的评价

当学生哪怕是取得一点点成功时,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不能要求过高,要多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进步。同时,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不能以一次成败来论英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多一些掌声,少一些呵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实践也表明,对学生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以致用”,要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有用的,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学科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每周确定一个活动目标。还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举行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等,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这些活动还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引起他们对新的知识学习的需要,这样会更加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适当地开展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比赛

在学校里,适当搞一些基本功的竞赛,如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作文竞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这些比赛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克服学生过程中的困难,激发学生的斗志,调动学生迎难而上的勇气。学生对比赛很感兴趣,从而也激发了学语文的热情。

六、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从课内走到课外,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考查,写成报告,并说出体会。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把所观察到的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亲身体验诗人创作的感情,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使学生涉取到一定的社会知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用他们的知识来解决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当然,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以上写的这些,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教者要持之以恒地去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逐渐形成的。

上一篇:如何在农村英语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 下一篇:浅论研究生英语教学系统结构错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