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按摩师难迈医疗机构门槛

时间:2022-06-08 08:36:05

盲人按摩师难迈医疗机构门槛

最近,上海22名盲人按摩师通过考核,可以正式进入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按摩,或自己创业开设医疗按摩中心。可是他们却有点发愁。因为国家虽在去年制定《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在政策上打开闸门,却缺乏操作细则,《管理办法》的一些条款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有矛盾之处。

目前上海市有盲人保健按摩中心127家,其中仅15%由盲人创办。虽然盲人获得资质后可以自行开办按摩诊所,但由于上海残疾人保障水平较高,所以创业积极性相对较弱。闵行区几个通过考试的残疾人就明确表示不打算创业,希望被集中推荐到医疗机构工作。有关人士认为,目前盲人按摩师的“饭碗问题”主要还得靠医疗机构解决。

但是,因为《医师法》尚未允许盲人进入医疗机构,盲人也不具备消毒设备的能力,所以,盲人进入医疗机构还有不少政策限制。另外,就业专家指出,医疗机构收入分配制度几十年不变,盲人按摩师收入偏低,也降低了高水平按摩师进入医疗机构的积极性。盲人按摩师进入医院编制,月工资一般在3000元左右;而在民营按摩中心,平均工资可达5000元,所以,要吸引更多高水平盲人按摩师回流,调整薪资分配制度也十分必要。

技术能手屡次“失手”残疾人就业遭遇新问题

6月11日上午,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四次全国践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家具制作赛场,来自山东的聋人选手吴永清镇定地接过裁判发下来的图纸,稍稍一看,便了然于心,专注在无声的世界里“雕刻”自己的竞赛作品。经过近四小时的忙碌,吴永清制作的花架在众选手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家具制作单项第一名。

吴永清可算是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的“熟面孔”了,记者了解到,几年的时间里,吴永清获得过4次全国比赛第一名,两次摘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同其他“身怀绝技”的参赛选手一样,吴永清也渴望通过竞赛能找到一个“好归宿”,借此融入社会。但是,虽然两度荣膺“全国技术能手”,他却并没有实质性就业。今年41岁的他曾经是山东荣成市聋哑学校木器厂的一名职工,现在却处于“有活就干点,没活就歇着”的半失业状态。

记者发现,本届竞赛虽增加了动漫制作、网页制作、室内摄影等高技术含量项目,也不乏美甲、插花等服务职种,但在30个比赛项目中,传统手工艺仍占了三分之一多。其中,家具制作、木雕、编织等项目,早在1989年第一届竞赛中就列入其中。传统手工艺项目一赛就是20多年,然而在市场上,传统工艺却逐渐在走下坡路,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像赛场上吴永清这样的“能工巧匠”走进就业市场后却屡次失手成为“失意者”。

焦点热评

赛场得意,职场失意,如此反差,让人不由为像吴永清这样的技术能手们叹息。

技术能手就业“失手”,抛开社会歧视、企业顾虑等外在因素暂且不论,这一现象首先让我们看到残疾人所学技能与市场之问的严重脱节。传统手工艺固然值得传承,但是却因其地域性强、就业面窄的缺陷,在供求市场上终究不免“曲高和寡”的窘境。

此外,本已成颓势的项目却一赛多年不曾更改,这既暴露出就业主管部门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迟钝,也显示出其管理机制的僵化。试想,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在职种推介中多从该职业的未来发展出发,顺应产业化、服务外包化、网络化的趋势,那么我们残疾人的就业图景应该会是另外一种情形。

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这是技术能手们的愿望,更是我们的期望。毕竟,空怀“屠龙”之技,不仅为个人造成遗憾,更为社会带来悲哀。

宁波:机构缺乏师资少 自闭症教育陷困境

“即使排上一两个月的队,我们的孩子也不一定进得去,宁波的自闭症康复机构早已接近饱和;如果想让孩子到外地得到更好的治疗,那么排队的时间最少为半年。”日前,在众多自闭症患儿家长的要求下,

“星星的孩子”家长互助组织的一位家长找到记者,希望通过媒体反映他们面临的困境,呼吁社会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记者了解到,算上公办和民办的机构,宁波针对孤弛症人群的学龄前康复训练机构只有几家,这些机构仅能容纳近百名孤触症儿童,与宁波数千人的孤独症人群(其中大部分是儿童)规模相比,无疑显得杯水车薪。

除去康复机构数量少,针对咱闭症患者的特教师资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全国每年特教本专科毕业生不超过1000人,在宁波这样的人才更是稀缺。一般来说,特教毕业之后还要经过半年全封闭的专业培训,才能胜任自闭症康复机构的教学。

“我们希望政府能够为民间开办的康复教育机构提供‘孵化’服务,给予减免税收,或以财政奖励的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以‘公私合营’的方式合作开办,以帮助民办康复教育机构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公立康复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一位家长如此表达他的愿望。

上一篇:胡英:做一名爱与希望的使者 下一篇: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