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探究式”有效数学课堂

时间:2022-06-08 06:09:06

构建“自主探究式”有效数学课堂

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一个个主体,充分发挥全班学习、小组学习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学习者一旦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就能够掌握新知识、学习新科技、迎接新的挑战、接受新的任务。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善学习的人。笔者就如何构建“自主探究式”有效数学课堂,谈谈自己实践的体会。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不仅是靠教师的单方面的教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学生在教师教的基础上不断学才得以提高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和其他人传递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靠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始终认不清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地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教学中,老师学习的一切内容,方向都由老师把控,因此出现了学生怕学、厌学的现象,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变“教师的学生”为“教师式的学生”。学生能做的事,教师绝不做;学生能讲的,教师绝不讲。比如,把学生请上讲台,当小老师讲给全班同学听。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时,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激发学生用这样的策略去解决有关问题的欲望。学生自学这课的内容,自学结束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把解题的思路讲给全班同学听,这位同学边讲边画示意图,并在旁边列出了算式,有模有样。与此同时,我发现坐在下面的同学听得特别认真。虽然这个过程花了4分钟,但学生听课的效果非常好,成效显然。

对于巩固练习,可以由学生从书中或学生资料里自主选择题目练习;或老师设计有层次的练习,由学生选做;甚至可以让学生编题学生做。例如:在教学《百分数》这个单元时,教材中“你知道吗?”介绍了“几成”的知识,教者布置了学生预习,课上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学到的知识,把不懂的提出来,在组内解决。然后每人出一些百分数和几成互化的题目和一些简单的应用题,交换练习,再交换批改。错的题找出错的原因,并订正。活动前设定活动时间为8分钟,8分钟后,完成老师设计的题目,检查自学与合作学习的效果。每个学生既当学生,又当老师,注意力集中,学习热情很高,教学效果很好,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注重自主合作学习的实效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同伴之间彼此交换学习心得体会,更有助于提高学习实效。

1.不能只重合作,忽略了自主学习

有的人认为,自学是学生看书的基础上,直接把答案告诉了学生,没有让学生进行探索而得到。其实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提题。课前预习、课上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或自己尝试练习都是自学。自学是学习前人经验的主要的途径,它是针对被动性接受学习提出的,只要能把人的思维调动起来就不是被动式的接受学习。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出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激发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兴趣和动机。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前,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小猴和小熊分一个大西瓜,小猴说:“小熊,分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给你吧!”小熊不是很愿意,小猴接着说“那我就吃点亏,分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给你总行了吧!”小熊听了可高兴了。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分公平吗?有趣的故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主动去预习,并在课上积极表自己的观点。如果只重合作,学生没有合作前的学习与思考,在小组合作中,只能是一个旁听者。

2.不能只重自主,忽视了合作学习

如果仅仅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听老师讲解,那么自主学习就成了一种外在的形式。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当一个引路人。课内合作一般通过创设一些情境、设计的矛盾选项,激发学生想要说的欲望,在课上鼓励组里的每个成员积极主动地畅所欲言,能清楚认真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认真倾听组员的发言,虚心听取合作伙伴的正确的有启发的观点。如果觉得别人的观点不具有说服力,可以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更完善的。如果在本小组内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待全班集体汇报的时候再讨论。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学习有挑战性,特别是在学生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相互辩论,说服对方的时候,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打开思路,从而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自主性也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人担心课堂上学生争议的时间充足了,会影响课堂的时间安排,其实不然,这样做是很划算的。爱因斯坦曾风趣地表达过这样的见解,如果你能向一位年岁已高的老奶奶讲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那就表明你真正的弄懂了这件事。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学生能在小组中向同伴讲清了题目,验证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他就是真正地掌握了这个部分知识。而组内的学困生也得到了有效的辅导,减轻了课后辅导的无形负担,从而实现课堂真正的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新集中心小学)

上一篇:高中数学“四环节教学法”初探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