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学中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提高自主能动性

时间:2022-07-01 08:01:17

小语教学中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提高自主能动性

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能否有效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合理设疑恰恰可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积极动力。小学生好奇心较强,适用于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手段。那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呢?

一、提高认识水平:问题是主动学习的灵魂

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问题是人自主探究的起点。人对于问题的好奇心理是一种共性现象,小学生尤其如此,而这种好奇心理会成为一种心理动力,维持其注意力,支持其深入探寻问题的答案,低年级小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语文教学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必须调动学生内和探究欲望,而好的问题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对教学有帮助。广大师生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视为有益的问题。好的问题首先要具有教育意义,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情感、认知相关,杂乱无章的琐碎问题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其次,课堂提问要掌握好时机,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在学生似懂非懂、急欲寻找答案的时刻给予关键点拨,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第三,问题的呈现方式也需要精心设计。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关照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状态和生活经验,提出易于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问题。简单来说,可以在提问时将书面语言转化为生活化语言,在交流过后进行总结的时候再回归较为正式的语言,这样既能让学生听懂,又能兼顾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最后,好的问题还应具有延展性。单独问题的解决并不等于学习过程的终结,而是新的学习的起点,一个好的问题具有延展性,学生在回答该问题后,还能自主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满足不同语文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面对一般性的问题时能够轻松应对,不足以激发其探究欲望,而延展性的问题则能深入挖掘他们的潜力。

二、课堂主导权的合理让渡:老师发问与学生自问的融合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常掌控提问的主导权,让学生随着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这种做法的优势是保障学习活动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不足则是用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自主探究,禁锢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而实质上低年级小学生尽管语言基础较为薄弱,创新性思维能力却较强,具有自主提出问题的潜能。在当前的教育探索中,有的教师矫枉过正,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度放权给学生,缺乏必要的引导,造成课堂提问散乱芜杂,问题浅薄缺乏教育价值,同样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蚕姑娘》一课中,学生在过度自由的状态下进行发问,会提出“为什么是蚕姑娘而不是蚕小伙”“蚕姑娘吃完就睡很懒惰”“蚕姑娘有多少件衣裳”等对理解文本和语言学习毫无关系的问题,对于蚕演变的阶段性特点、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和轻快的语言节奏则涉及很少,造成课堂学习表面热闹却实质低效。所以,教师应该将课堂提问的主导权适当地进行让渡,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保持教师的有效引导,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结合教材选择提问策略

学生语文学习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不仅与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关系,还与学生的情感因素具有密切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性格自卑羞怯,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缺乏主动学习的情感动力。有的学生则存在焦虑情绪,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影响正常状态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情感需求,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为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动力。

于首先,教师自身要具有积极的情感,教师对于课堂效果的影响,绝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其情绪情感对于班级氛围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应保持积极主动、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用轻快、愉悦的口吻进行交流,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励,更快进入学习角色。

其次,教师应在师生问答互动过程中传递积极情感。教师在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时,要用鼓励的目光和语气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其能够从容进行思考。教师还应在学生思维出现断档,不能有效表达,或者心理较为紧张和茫然的时候,适时给予点拨和指引。

四、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课堂提问要力避牵强和刻板两个弊端,如果问题牵强则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学生只是应付差事而已,如果提问方式刻板僵化,则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尤其对于低段学生而言,抽象的静态的事物常常难以吸引其保持注意力,而鲜活生动的教育情境,则可以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创设课堂提问的教学情境,可以根据低段学生的特点,从日常生活和教材内容本身两个层面入手进行。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微笑着承受一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由桑兰身受重伤顽强恢复的经历,引导大家结合自己或身边人受伤或生病的经历,谈谈自己或身边人当时的感受和应对,进行设身处地的想象和对比,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课文中的事例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桑兰伤痛的严重程度和对未来生活的深刻影响,从而对桑兰坚强战胜伤痛的毅力和精神有更加准确的把握,能够带着情感进行学习,具有更强的主动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白云小学)

上一篇:运用评价机制,提升英语能力 下一篇:关于高考中受力平衡问题的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