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尽铅华 返璞归真

时间:2022-06-08 03:49:36

秦德祥老师是我的前辈兼老乡,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师。在我还没有从晓庄师范音乐班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拜读过他所编著的《中外音乐教学法》一书,这本书为当时的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方法。虽同在一个省,我却从未与秦德祥老师谋面,很是遗憾,但这并不妨碍我向他学习,从他的书里、论文里,我感觉到与秦老师似乎神交已久,因为他的那些观点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2011年,《中国音乐教育》第5、8、11、12期分别刊载了秦老师的4篇文章,篇幅不长、理论不深,细细品读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位资深音乐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音乐教育的反思和真知灼见。

作为一位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音乐教师,在经过若干次的困惑与思考之后,头脑中最终认定的许多音乐教育的基本观念和原则,竟与秦老师不谋而合。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夯实音乐教育的“地基”

秦德祥老师的《实在些吧,普通音乐教育》一文中,说到普通音乐教育的“地基”既不是音乐学习的兴趣,也不是审美视野的宽广,而是识读简谱、唱准音高和比较稳定的调性感。

这些技能要想做好,实属不易,在发达国家这是必备的技能,但根据中国的国情,学生能够掌握一样乐器,达到中等程度的演奏水平,就可以算半个专业的音乐人才了。大多数没有条件学习乐器的孩子,如果小学阶段没能掌握识谱的方法,今后若是能成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水平也比较有限。

眼下老百姓参与最多的音乐活动就是在KTV唱歌,但如果在中小学阶段没有经过音乐技能训练、仅凭自身的歌唱意识也许就会出现音准问题,甚至将一首歌唱得面目全非,这便是缺乏稳定的调性感。

笔者所在的南京市,这些年在音乐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某晚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高中学生是不识谱的。当地一些学校合唱团和成人合唱团的演唱水平都还不错,但对于庞大的群众基数来说,这些具有音乐才能的人还是占少数。

也许很多音乐教师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在课堂上教学生识谱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识谱技能,其实不然,我们所期望的学生识谱的最佳状况,应该是在拿到一首中等程度的简谱歌曲时,能够通过认识简谱来完成歌词的演唱,完全靠自学掌握一首歌曲。就像语文的学习,学生在识字达到一定的量之后,能够自己读书、看报。照此标准,反观现在的普通音乐教育,还远远不能达到。当然,这也许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有关,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许部分孩子先天的听觉神经不敏感,影响了他对于音准的把握。但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部分教师在强调激发兴趣、提倡综合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淡化了音乐的双基教学,使音乐课不再以音乐为本,从而丢失了音乐教育的“根基”。

二、遵循儿童认知的规律

识谱教学应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小学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乐谱,甚至没有上过音乐课,学习音乐纯属个人爱好。后来发现,不学乐谱只能永远做一个被动的“听众”,从此便开始自学简谱,将“do、re、mi、fa、sol、la、ti”与数字“1、2、3、4、5、6、7”对应起来,看到简谱的音符,比如“3”,就扳着指头数到“mi”,再唱出来。数学既成了学习简谱的帮手,又添了不少乱,直到师范毕业,我还没能达到自学新歌的水平,相信很多没有童子功的老师跟我有着类似的经历。

可是一年级的孩子就不同了,数字先入为主的影响还没有根深蒂固,音符与数字的关系稍加说明,孩子就能分得很清楚,倘若学习五线谱,就更简单,完全不存在孩子太小难以接受五线谱的说法,五条线上的小蝌蚪给了孩子们最直观的感受,因此学习起来比高年级学生和大人快得多。一年级的教材中选取的都是一些简单的、一个八度音域范围内的儿歌,利用这些歌曲的乐谱来做识谱学习的材料,非常合适。可是,教学大纲上没有要求低年级识谱,有些教师便理解为低年级不需要识谱,因此错过了孩子识谱的最佳时机。等到孩子进入中/高年级,教材中的歌曲难度会逐渐加大,若没有低段识谱的基础,突然要求学生来唱这些较为复杂的谱子,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

我所在的学校,有上钢琴集体课的特色班,那些孩子为了弹奏钢琴而学习五线谱,并不存在任何的困难。一年下来,特色班的孩子识谱能力比普通班的孩子强许多。

识谱教学要从娃娃抓起,我更赞成普及性的音乐教育可以从学习简谱开始,我本人就是在自学简谱之后又学习的五线谱,这样一来,学习的过程相对容易一些。

三、提倡音乐教学法的多元化

在提倡多元文化、学科综合的今天,也要提倡音乐教学法的多元化以及音乐教学评价机制的多元化。然而,当下的跟风现象尤为严重,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和事已成通病。曾经的“奥尔夫”、“柯达伊”,如今的“快乐学习”、“合作学习”、“文化综合”无不充斥着这样的情景。

片段1:第一位女教师活泼亲切,在经历了朗诵歌词、学唱歌曲的环节后,学生基本唱会了《彩云追月》这首歌曲。然后,她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组学生朗诵歌词、一组学生演唱歌曲、一组学生加入简单的律动,中间用串联词将这几个环节串起来。只不过是让学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重复了一下坐着的过程,看起来每一个学生都动了起来的合作,究竟有多少意义呢?对歌曲的演唱及感悟没有任何的提高,律动的时候,学生只顾着摇头晃脑,歌声反而散乱了。这样的低层次、低效率的合作充斥着音乐课的常态教学甚至是公开课,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片段2:第二位男教师教态严谨,带领学生初步感受了歌曲《彩云追月》后,将前奏与间奏的典型节奏型与旋律单独拿出来,指导学生用竖笛与打击乐器合奏,教师用竹笛吹奏主旋律,师生共同演奏,学生在肢体与表情上虽然未表现出高度的兴趣,但从音响上可以判断,学生都在用心与教师配合完成乐曲。事实上,这样的两遍演奏下来,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应该是非常深刻的。

每位音乐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当我们要求教师全面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时,也应该全面地看待自己。我们学校的几位音乐老师,有的擅长舞蹈、有的擅长声乐、有的擅长器乐。在我任教研组长的时候,总会跟他们强调,不要去学任何一种所谓的模式,而是上出个人的特色、各人应该有各人的风格。

文章最后引用鲁迅先生的那句诗:“桃花为什么红?李花为什么白?花有花道理。”秦德祥老师说得好:“音乐教学的园地里,永远需要百花齐放。”

吴洪彬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上一篇:靠近你,温暖我自己 下一篇:静心,聆听音乐不可缺少的赏乐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