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聆听音乐不可缺少的赏乐品质

时间:2022-10-28 03:57:02

静心,聆听音乐不可缺少的赏乐品质

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就是点名回答问题有的也不愿开口,与老师交流越来越少,许多老师埋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答,只好唱“独角戏”。其实,高中学生不敢大胆尝试,轻易回答老师的问题,大多情况下只是考虑的太多,担心回答错,怕伤自尊。当然,还有就是此阶段的学生具有闭锁性的学习心理。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明显增强,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常常向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一方面,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另一方面,又不轻易把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向他人袒露,常常把自己的心灵之门关闭起来,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征。为此,笔者认为,高中音乐教师理应正视学生的这些特殊心理,大可不必惊呼无奈,甚至搞起“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就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而言,更应该高度关注高中学生学习心理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特点,深刻理解高中音乐教与学的特性,进而采取最适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

鉴于上述思考,笔者认为,高中音乐鉴赏课堂应积极引导学生具备以下赏乐品质:

一、静心听赏

新课程背景下,不少高中音乐老师热衷于在备课时制造所谓的“亮点”,如肆意渲染的多媒体,洋洋洒洒的师说,空泛的“人文精神”拓展……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吸引学生的“看点”上,致使音乐鉴赏课堂喧闹而浮躁,严重缺乏对音乐作品深层次的鉴赏。于是乎静心欣赏音乐作品的欲望荡然无存,天马行空地发表所谓独特见解,把品鉴音乐的“乐味”越冲越淡,甚至造成学生音乐思维的浅化与弱化。

笔者认为,聆听音乐作品时,老师们一定要引领学生静下心来品味音乐作品于深处,走进音乐作品的生活和曲作者的心灵。譬如,《高亢的西北腔》的鉴赏教学:一曲高歌,响遏行云;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它便是西北民歌带给我们的听赏印象,那为什么苍茫、恢宏的西北腔下又让人深感凄然苦楚、刚毅悲壮?这样的问题,仅靠走马观花似地聆听是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的。只有静心品味进去,引导学生了解那方水土那方人的生活、精神世界,方能感受西北腔那方言土语、野嗓吼唱下血肉俱全、泪笑并存的西部人生存环境中的真正歌声。方能深刻感受到西北民间俚语“穷开心,富忧愁,寻吃的(乞丐)不唱怕杆求;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的内心潜唱。

当然,这里讲的静心并非只是指课堂的静。而是想要强调,不管是动赏还是静赏,一定要用心,用心听进去了,方可知其意、悟其道、赏其韵。

二、静心体验

我们常讲,聆听音乐的同时要善于用心去思辨,用心去感悟。殊不知,这其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体验。学生之所以会有所思辨和感悟,其根本性前提就是用心品味和体验。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讲,就鉴赏音乐作品而言,没有深入用心的体验,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思辨和感悟。高中学生鉴赏音乐活动中的体验一般有两种,即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所谓生活体验,就是在指导学生聆听时,充分调动个人的经历、阅历、思想和认知等,进而把这种生活体验融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之中,借此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认识深度。某种程度上讲,聆听音乐其实就是品读自己,就是读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者说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聆听音乐。因此,我们还可以这么讲,生活经验越丰富,聆听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认知也就越丰富和深刻。

由此可见,在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音乐作品和创作者,用生命和心灵与音乐作品和创作者做深度对话,并在这样的对话中深度体验音乐作品的主旨和创作者的情感等。毋庸多言,这种用生命和心灵与音乐作品和创作者深度对接、高度相融的体验,显然是必须要以学生心灵的静心为前提的。比如,学生要想深刻体验瞎子阿炳的心灵世界,就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到阿炳的心灵世界和他当时的生活环境,去静心、深入地体验、感受和思辨,进而深刻而全面地把握阿炳内心深处的“那轮明月”。否则,学生的认识很可能就仅仅停留在“二泉映月”这较浅的表面上,而看不到造成阿炳内心悲凉苦楚的社会因素,更看不到阿炳乐观、坚毅的积极人生态度的一面。

所谓情感体验,就是指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和生命潜唱,充分体验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既是学生与音乐作品及其创作者的情感碰撞、交流和融合,也是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情感的最佳形式。如让学生用心深入、反复聆听(或吟唱)古曲《春江花月夜》,他们就会被乐曲抒写的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所打动,同时《春江花月夜》那清新优美、婉转悠扬的音乐语言和韵律也会带给他们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不过,笔者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深入的情感体验也必须通过心灵的静谧来最终实现。

三、静心感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善用含蓄、精练的音乐语言表露作曲家的情感,好的音乐都具有“乐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笔者认为音乐鉴赏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引导学生透过音乐,挖掘它们“弦外之音,意外之境”的丰富内涵,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再结合自身实际,产生新的音乐感悟。

“悟”是对音乐作品的提高性欣赏,不仅是对创作者意向的重建,更是一种再创造,它引导学生挖掘乐境,使乐境在学生头脑里重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经常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在“赏中思、思中品、品中悟”,借助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感受,获得审美愉悦,领悟音乐真意。

在品鉴音乐作品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就是要让学生从音乐作品的丰富音韵中扫描出鲜活的思想,碰撞出智慧和理性的火花,品味出丰富的音乐内涵,从而产生属于自己的感悟。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

其一,教师要善于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音乐作品的情感因素,并把这些情感因素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后创设出有利于激发学生感动的品鉴音乐的教学环境。

其二,教师要善于创设与音乐作品相适应的情绪氛围,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音乐作品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其三,教师要善于在深入挖掘音乐文本感情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感动学生的因素,把握动情点,抓住音乐作品表现情感差异的乐句或乐段,引导学生仔细玩味,发自内心地感悟。

其四,教师要密切关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所产生的群体音乐情感因素,让这样的感动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得到尽情地发挥,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这里需补充强调一点,这种感动常常是心灵深处的震动甚至震撼,绝不可能是躁动和喧闹的。换句话讲,浮躁而喧闹的现场讨论、合作探究,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灵深处的感动的。

四、静心思辨

对于品鉴音乐,自始至终思辨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或者说,引导学生静心思辨是高效音乐鉴赏课堂的一个显著标志。指导学生在体验、感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索、思辨,才有可能使他们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鉴赏音乐效果。比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在《粉墨春秋》一书中谈到他学艺时的情况。他说当时练完功老师就叫他们盘腿打坐,闭上眼睛,静心地“默”。所谓“默”就是动脑筋去思索、揣摩,想一想戏里的生活,戏中人在戏里的所作所为,这些行为有什么意思; 想一想老师是怎么教的,自己是怎么学的,有什么差距,自己能不能有所创造。通过“默”来消化戏情戏理,消化老师教的每一个动作和唱白。盖叫天所说的“默”,就有艺术领悟和思辨的含义。如果我们在鉴赏音乐作品时也做到静心“默”,就不难感受音乐深处有情意。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置疑、探疑和析疑,要善于创设这样的条件和气氛,指导学生从聆听音乐开始,保持心灵静谧地不断沉浸在音乐之中,深入比较、仔细辨析。

以上笔者所谈虽还很不够,但就当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堂而言,应该也能说明问题了。简而言之,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意志品质已具备静心赏乐的优势。所以,静心听赏、体验、感悟、思辨应贯穿于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刘 鸿 浙江省湖州中学

乐 讯

中国音乐“小金钟”奖――长江钢琴第二届全国钢琴比赛正式启动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宜昌市政府主办,中国音协高校音乐联盟与柏斯音乐集团共同承办的中国音乐“小金钟”奖――长江钢琴第二届全国钢琴比赛复赛和决赛将于2014年10 月14日至21日在湖北宜昌举行,本次比赛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两组赛事。

专业组比赛分预选赛、复赛、半决赛、决赛四轮次进行,参赛选手为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及独立钢琴学校16岁以上(1997年9月15日前出生)至30岁(1984年9月15日后出生)钢琴表演专业的演奏者,旨在推动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促进青少年钢琴演奏人才的成长。业余组参赛选手为全国青少年业余钢琴优秀演奏者,旨在促进我国青少年音乐水平、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普及和发展,进一步提高钢琴教学水平,给广大青少年业余优秀选手提供一个音乐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为我国钢琴演奏领域选拔储备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比赛根据选手的年龄分为5个组别分别进行。

本届钢琴比赛采取报送和录像选拔两种方式,最终评选出各组金、银、铜和优秀奖,获金、银、铜奖选手的指导教师将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对组织优秀、成绩突出的单位将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比赛通知详情、选手登记表、各组别评分细则及参赛须知、名额分配表可在中国音乐家协会官方网站()下载使用。

上一篇:褪尽铅华 返璞归真 下一篇:论低年级合唱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