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策略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2-06-07 09:16:11

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策略及发展趋势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含义及成因,论述了水土流失造成的主要危害,提出了如何有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同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从而保证国民经漭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主要危害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372-01

前言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以一贯的基本国策。水土保持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基础、根本性措施和有力保障。它与生态环境建设互为依托,密不可分,相得益彰。正确认识和把握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只有振兴区域经济,才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秀美山川。

1、水土流失的含义及成因

1.1 水土流失的含义: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大量肥沃表层土壤丧失、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在高山深谷,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害工矿及交通设施安全。

1.2 水土流失的原因: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引发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有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过度放牧、开矿、修路、采石等。

2、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危害

2.1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2.2 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2.3 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

2.4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

2.5 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3、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策略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更为珍贵。耕地面积在减少,每年人口却增加1400万人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日趋严重,生物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严重威胁着中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与土壤资源,缓解人地矛盾,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1 加大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力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把各项工作切实做到实处。设立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使各项工程顺利高效地完成。

3.2 突出重点,构建区域化治理、分类管理的新格局。全面推行按项目区立项,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实现了人工治理和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工程建设全面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技术线路,调整措施体系;改革补助方式,进一步加大了治理投入,集中力度,加强治理;强化管理制度,确保工程建设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注重实效。

3.3 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管理。为进一步加强重点工程管理,不断提高防治水平,省水利厅应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面安排部署水土保持工作。针对重点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各地存在的问题绝不姑息,不迁就,要不断提高对工程建设管理的认识,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3.4 提升综合治理水平。各地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治理水土流失的条件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

3.5 加强技术指导。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同时还要借鉴先进的、成功的经验。为了克服自身的不足,把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好,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到各处去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工程现场,提高了专业素质。

3.6 积极探索,生态修复逐步拓展。按照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因地制宜,通过封育保护、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村能源和生态移民等措施,实现大面积的生态修复,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道路。

4、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趋势

在新时期李,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和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监督执法、监测预报力度,坚持以应用现代科技为手段,加速推进水土保持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4.1 强化地级职能,督促各地按时完成各项水土保持目标任务,确保完成年度水土流失防治任务。

4.2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水土保持发展规律的有效机制,努力探索、不断创新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强化项目管理,全面规范项目管理程序,落实责权。

4.3 针对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监督执法检查、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和设施验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尽快出台一些具有操作性、实效性的管理办法,指导全省预防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

4.4 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将工作重点转入督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上。

5、结束语

总之,中国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不足。水土流失是中国首位的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中国重要的环境和生态修复重建工程,是环境生态建设的主体。水土流失已经给我国带来了很多危害,因此,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遵循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以保护预防为主,使人类与自然资源、环境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我国直流输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 下一篇:自动化检测控制技术在连铸生产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