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测量与GPS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2-06-07 07:02:04

传统测量与GPS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本文在地质勘查过程中涉及的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地质勘探三个方面,对传统测量技术与GPS测量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GPS测量技术其测量速度快、精确高、费用低等优点,从而证明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引入GPS测量技术的正确性。

【关键词】传统测量;GPS;地质勘查

对地质进行勘查,就是测绘出不同比例尺寸的地形图,准确测定各类工程的槽、钻探等点位置,为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矿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传统的测图方法,通常都是先布设控制网点,在国家高等级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次级控制网点,再依据加密的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测定各种勘探工程点的点位。而GPS新技术的应用,它可以快速并高精确的测定各级控制点的坐标,并以其精度高、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工程测量领域。本文针对传统测量技术与GPS测量技术,在地质勘查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控制测量方面的分析

传统的矿区控制测量是在国家等级控制点的基础上,采用测边网、测角网、线型锁、导线网等手段进行。采用这种传统的测量手段,点的位置必须要满足一定的通视条件。为了满足通视条件,有些点位需要建造较高的觇标或者砍伐大量的树木,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在观测时,受季节、气象、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传统的测量方法在建立控制网时,具有精度低、费用高、耗时长等缺点。

而GPS定位技术在地质勘查中,所表现出来的全天候、高精度、测站间无需保持通视等优点,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测量技术,为建立各级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手段。据国内某机构研究表明,利用GPS来布设国家控制网、城市控制网、工程测量控制网时,所需的工天数约为传统方式的1/6,所需费用为传统方式的1/3,并且精度也比传统方式更好。

另外,在高程控制网的建立方面,GPS技术也有突出的优势。通常情况下,平地、低丘地区面积在100 km2以内的测区,联测4~5个高精度的已知高程点;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测区,联测6~10个高精度的已知高程点,就可以通过高程拟合的方法取得所有控制点的高程。 GPS拟合高程也能够达到相应等级的水准高程的精度。

2 地形测量方面的分析

地质矿产勘探区大比例尺寸地形图,是对地质勘探和矿山规划设计所必需的基础性图形资料。是否可以科学的、顺利的进行地质勘探和规划设计,取决于能否快速并准确地获得高质量的现势地形图。在采用传统的方法测图前,首先要先建立控制网,在控制网基础上加密控制点,再利用加密的控制点布设图根点,最后在图根点上安置仪器进行碎部测量,绘制成大比例尺寸地形图。所需仪器多为经纬仪、绘图板、塔尺等,到后来用于野外数字化采集的全站仪、棱镜等设备,使用这些设备都摆脱不了对高密度控制点(规范规定每平方公里内1∶1000比例尺测图不少于45点,1∶2000比例尺不少于14点,1∶5000比例尺不少于5点,并应均匀控制测区)的依赖,劳动强度大、速度慢、精度低、耗时长,每组至少需要2~3个人。采用GPS RTK测量技术,不需要进行加密控制,在首级控制网建好后即可进行碎部测量。基准站可以设置在已知控制点、接受无线电通讯或卫星信号条件好的知点上,对流动站的已知点进行检查并校准,确认其平面坐标和高程满足限差要求后,即可进行数据的采集作业。一个基站可以支持多个流动站进行作业,而每一个流动站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操作,并在沿线碎部点上停留几秒钟,每点的平面坐标、高程就可以获得。结合输入点的属性信息和特征编码,构成碎部点的数据库,再通过CASS软件自动绘制并稍加人工修改,便可绘制出高精度的地形图。一个基准站的辐射半径可达3~5km,所以,不需要加密图根控制,控制点之间也不需要通视。因此,在进行全野外数字化地形测量作业时,采用GPS RTK技术要比传统测量技术,在劳动强度、测量速度、测量精度、耗用时间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在地质测绘领域的认知度也较高。

3 地质勘探方面的分析

传统的地质勘探测量包括勘探网测量、勘探线剖面测量、勘探坑道测量、定位测量、矿区勘界测量等。而这种测量方法,在勘探线端点、工程点、剖控点时,在其附近的控制点处需要架设光电测距仪,采用极坐标法、经纬仪视距极坐标法进行测量。其勘测程序繁多、精度较差,尤其是在采用经纬仪视距极坐标法进行测量时,其测量精度的准确性更是无法控制。钻孔、槽探端点、坑道近井点等工程点的定测,通常都是采用测角交会法、光电测距极坐标法进行勘测,在野外测量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检核,然后再进行手工展绘勘探线剖面图、实际材料图、勘探工程布置图及地形地质图等。由于大部分地质点都是采用的视距极坐标法测定,所以误差大且粗差出现率很高,而且在制作地形地质图时,地形图和地质点的矛盾点较多,处理起来也非常繁琐。另外,在采用传统测绘技术进行地质勘探工程测量时,一个不足10km2的勘探工作区,需要在勘探区驻扎3~4个作业组,野外工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后续工作,如制作图件、整理资料等。因此,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成果成图质量低并难以确保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

在GPS和GPS RTK技术问世,并在测量方面被广泛应用后,使原来比较复杂的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变得简单,测量精度也有大幅度的提高。一个基准站可以服务于多个移动站开展放样或者定位测量,尤其是在勘探网、勘探线剖面的施测中,RTK的线放样功能更是表现的游刃有余,彻底避免了在常规的勘探线测量中,勘探线上障碍物对测量视线、精度的影响。RTK灵活的测量方法,可以使得工程点的定位、勘探网的布设、勘探线剖面测量等测量工作能够同时开展。

4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和国产GPS仪器不断研发的背景下,单台GPS接收机的价格已从数十万元降至几万元,促使该技术在测绘行业的普及与实现。GPS测量技术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其在作业速度、成果质量、劳动强度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实时地完成厘米级精度定位,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传统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但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易受卫星状况、天气状况、数据链传输状况等影响,因此该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GB/T18341-200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S]

[2]叶积龙,甘艳辉,然见多杰.GPS在野外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浅析来[J].地矿测绘2006(1)

作者简介:

王东明(1982年10月-)男,辽宁省沈阳人,汉族,大学本科,工程师,从事工程测量技术工作。

胡振明(1965年8月-)男,辽宁省沈阳人,满族,大学专科,工程师,从事工程测量技术工作。

上一篇:浅谈矿山常用化学分析方法 下一篇:浅谈电力线路预防污闪及雷击的几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