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研究

时间:2022-06-07 04:36:00

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研究

[摘要]山东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农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在不断减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这必将成为制约山东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本文对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完善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 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13-02

一、对山东省农村养老问题的简要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以及医疗水平不断改善,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山东省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均寿命越来越长,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山东省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892.78万人,占20.85%;15~64岁的人口为6457.09万人,占71.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29.44万人,占8.03%。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7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3个百分点。据了解,国际上通常把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人口老龄化的起点。按照这个标准,山东省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与此同时,老年抚养比进一步提高,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2000年11月1日0时,山东省共有家庭户2700.63万户,家庭户人口为8677.74万人,占总人口的95.58%,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21人,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5下降了0.54人。大部分亲缘家庭将呈现4:2:1结构,即一对夫妇在抚养一个孩子的同时要照顾四位老人,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到2020年,山东省老年抚养比将由2008年的20.86%提高到69.19%,平均1.45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个老年人。2030年老年抚养比将达到77.04%,2050年达到108.72%,老年人的赡养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会。

然而,山东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完善,根据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实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由于缺乏“社会性”和保障水平低等缺陷,不能很好地吸引富裕农民参保;由于农民的认识与信任程度、集体、政府资金补助的缺失、农民交费能力、基金管理的问题、农村养老保障支付利率不断下调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管理机构改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障工作出现了停顿状态,养老保障基金运行困难,到1998年底全省有不少参保农民退保。大部分农村地区又回到了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到1999年7月,国务院明确指出我国农村还不具备普遍适应社会养老保障的条件,不再开设新业务。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养老保障标准的不断提高,山东省将面临巨大的养老保障压力。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

山东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在农村,家庭养老仍然是主要的养老方式,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这必将成为制约山东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本文的研究将有利于帮助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与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对山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也为山东省制定合理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依据。

三、进一步完善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紧培养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专业人才

只有专业的人才才可以领导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建设队伍为我国广大农民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为他们贡献一份力量。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时间比较晚,所以研究社会保障的专业人员也就比较缺乏。对于山东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来说,相关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为了今后能够大力发展稳定的、适合山东省农村实际情况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该加紧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首先,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根据制度建设的需要,与相应的高校共同建立社会保障专业,开设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课程,专门输送社会保障方面的人才为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所用。其次,提高社会保障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与综合素质。这主要是针对己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人员,组织他们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还应当尽快培养一批业务骨干以及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派到国外相关机构或者国内相关大学进行对口培训,强化岗位培训,促进岗位成才。只有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才能为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障的经济承受能力

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在县域范围内进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主要是依靠农民自己交纳保费来实现的。缴纳保费的积累金额决定到时候能够领取养老金的数量。因此,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以及保障水平直接取决于农民收入的多少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得以顺利发展的根本前提和物质基础,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就很难建立起完善的、持久的以及有后劲的社会保障体制。只有在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广大农民才能来参加社会养老,并且在年老时能领到一笔确实可以解决他们养老问题的养老金。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水平。因此,应该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支撑点,运用改革开放的新思路来探寻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体制与新模式,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的务工收入,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在此基础上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参与社会养老保障的经济承受能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意识

制度是对社会现实和需求的反映,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那么它就很难长久存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是如此,社会养老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居民必须从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意识向现代的社会保障意识进行根本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必然会受到传统心理、文化、思想以及价值取向的阻滞。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村居民对社会养老这个新生事物的认识不足,很多人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乱收费。因此,要想使所有的农村居民都能理解、支持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障,就必须认真做好扎实而又细致的宣传普及工作,使农村居民的养老意识发生根本的转变。结合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传播媒介和舆论工具,有针对性地采取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抓住农民养老心态,形成全方位的宣传效果;其次,在宣传内容上,要认真耐心地向农村居民宣传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方针政策;再次,要本着先领导后群众的原则分层次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认识的自觉性,做好示范工作,通过多方努力增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意识,引导农村居民由思想上的“要我保障”向行动上的“我要保障”转变,使他们真正明白这是为了自己的将来。

(四)缴费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养老保障缴费方式主要是由农村基层工作人员逐户上门去收,这种方法既费时又费力,不但工作成本高,而且容易引起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障的抵触情绪,因此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缴费方式。例如,农民可以自己选择按月、季、年或者一次性足额缴费的方式。同时,在某段时间内出现经济困难的农民可以暂缓缴费,以后再补交或者续交。在缴费时间上,针对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每年分夏、秋或者夏、秋、冬缴纳,有条件的农村居民也可一次性缴纳。如果遇到农业灾害等特殊情况的发生也可以暂缓缴纳。出资形式多样化,既可以是钱,也可以是实物。

四、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对山东省农村养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对策及优化建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主客观原因,本文尚存在缺陷,有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不仅是对农村居民的关注,更是对国家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研究必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洪波.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阶段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

[2]田雪原.“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思路[J].社会保障制度,2006(4).

[3]申延平.中国农村社会转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4]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42-46.

[5]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J].经济问题,1997,(2):56-63.

上一篇:壮族民歌教育与传承之新创举 下一篇:翻译能力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