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高校知识产权经营比较研究

时间:2022-06-07 03:49:54

中美日高校知识产权经营比较研究

摘要:比较研究表明,中美日高校在知识产权经营上各具特色。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经营上的不足,表现在科技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产出、高校知识产权收入分配、高校知识产权经营理念诸方面。我国高校要拓宽科研投入渠道,加强知识产权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推进知识产权经营教育与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经营研究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175-02

高等学校是知识和科技的源头,而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成果,最终落实为不同形式的自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将知识产权产业化,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知识产权经营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因此,积极探寻合理化的知识产权经营之路,对于我国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占据更大的空间意义重大。

一、中美日高校知识产权经营

高校知识产权经营,是指大学及附属研究机构中的科技和创新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转移,大学在这种转移过程中获取一定的收益,社会通过这种转移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1.美国高校知识产权经营。美国斯坦福大学1970年首创“技术许可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简称OTL)模式。1980年12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专利和商标法修正案》。该法案明确了政府资助的R&D(research anddevelopment)活动成果的专利态度,确定了大学专利产权地位。随后,美国大学设立OTL经营知识产权蔚然成风,主要代表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等。

OTL机构工作人员均要求有技术背景和企业管理的丰富经验,其岗位职能是:寻找新技术发明,评估其潜在市场价值;为学校新技术发明申请专利,负责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提供技术孵化平台和部分启动经费;为创建高技术公司寻找管理人员,组织产品开发与营销。

2.日本高校知识产权经营。1998年5月,日本政府颁布《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实施《大学知识产权本部推进计划》,将国立大学改制为独立行政法人,从资金上予以扶持,加快了各大学统管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体制建设。同时,强调在大学设立“知识产权本部”机构,强化产学合作,有效地促进企业与大学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1998年,东京大学建立知识产权经营机构CASTI。CASTI参照OTL模式经营,但又有其独特之处。CASTI负责专利申请和技术转移工作。发明人所在院系决定该发明是否为职务发明,而东京大学将决定是否申请专利,CASTI机构工作人员负责拜访发明者,了解发明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技术转移的意向企业等情况,调查该技术的商业化前景,信息反馈到大学法人关系部,并最终决定是否申请专利。

CASTI从东京大学领取办公费用,不参与分享许可收入,这区别于OTL的自收自支经营。企业支付许可费用给CASTI,东京大学根据学校政策负责分配收入,各方比例为:大学为30%,发明人所在系(实验室)为30%,发明人为40%。

3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经营。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任务和奖励政策,促进了国内高校知识产权经营的快速发展。据教育部统计,2005―2008年,高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分别为19项、25项、27项和30项,在全国所占比例分别为55.88%、60.98%、69.23%和81.08%,可见高校无论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数量,还是在全国所占比例,稳居全国第一,高校已成为我国技术发明的重要力量。

《规定》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将其知识产权或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转让给他人或许可他人使用所得的净收人,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对完成该项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及其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对经学校许可,有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的,可以从转化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0%的比例给予奖励。”

二、中美日高校知识产权经营成果

高校知识产权经营是将知识变成商品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经过四个阶段:一是根据市场需求,把大学的知识转化成科研成果;二是根据技术评估,由大学的专门机构或社会中介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三是由大学的专门机构组织策划把大学的知识产权转移至合适的企业;四是由企业把大学的知识产权转化成生产力(商品)。

1.科技研发R&D投入。科技研发R&D投入是将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的基础,是高校开展知识产权经营的前提。

2003年,美国高等学校的R&D经费支出约为477亿美元,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同年,德国高校的R&D约为103亿美元,而日本高校在2002年R&D经费就超过172亿美元。我国高校的R&D仅为19.6亿美元,约为美国的1/24、日本的1/9、德国的1/5。

2.知识产权产出。科研投人的回报是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可转化为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可体现在专利的申请和许可数目及专利许可收入上。因此,专利的申请与许可,越来越成为衡量高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国近几年知识产权产出成果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相比,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遥遥领先,但是真正获得专利许可的专利数却相去甚远,专利许可占专利申请数的比例仅为30%-50%,而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比例就已经达到68%-85%。我们知道,专利申请不是目的,专利许可经营并产业化,从而获得收益,并以此获得新一轮的科研经费而进入良性循环,这才是知识产权经营的目的所在。美国专利许可五年收入为3999百万美元,我国五年收入为926.888百万元,仅为美国的1/34。

3.高校知识产权收入分配。收人分配与利益群体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创新性直接相关。因此,如何对收入进行合理分配成了各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关键。

分配的方式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获得总收入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分配,如美国的康斯康星大学,发明人可以在许可总收入中获得20%的比例;另一种是在获得许可净收入的基础上进行分配,这种方式被大多数高校采用。

分配的份额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按固定比例分配,如我国高校将其知识产权或许可他人使用所得的净收入,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另一种是超额累进比例分配制度,如日本的京都大学规定,200万日元以下部分在发明人、发明人所在部门、大学之间按20:30:50的比例分配;200万-5000万日元之间按35:25:40的比例分配;5000万日元以上按50:20:30的比例分配,可见专利产出与发明人的收入正向相关。这样的收入分配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从事知识产权经

营的积极性。

4.高校知识产权经营理念。高等学校属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作为知识运作的主体,具有传授知识、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实际应用)的三大功能,而知识产权经营则属商业行为,长期为大学所排斥。高校往往仅关注教育和科研,重论文,重成果,忽视服务社会的功能。自从斯坦福大学开创知识产权经营之路以来,其成功经验激发起欧美日大学对经营知识产权的浓厚兴趣。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的知识产权经营近年发展很快。而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申请直到2000年以来才得到较快发展。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给研究人员带来的“重研究轻市场”的思想,以及“重论文轻专利、重成果轻转化”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知识产权经营。

三、美、日高校知识产权经营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1.高校要拓宽科研投入渠道,完善资金分配机制。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是所有问题的关键和瓶颈。科研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知识产权成果的产出,我国高校目前除政府专利投入严重不足之外,投入主体过于单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模式的一个巨大缺陷。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渠道要多元化,采用技术入股、企业捐赠、风险投资等形式,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同时加大对发明人的奖励分配额度,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争取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2.加强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我国高校不仅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还要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同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专利的申请及保护、专利的产权及经营、人员奖励、人员培训等。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中,要配备既懂法律和技术,又懂管理和经营的高级专门人才承担知识产权经营工作。

3.加强校企合作,密切产学研结合。大学是教学和科研的基地,拥有人才和技术的优势;企业是生产的基地,拥有技术、设备和资金的优势。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学校出技术,企业出厂房、设备、资金,大学以专利许可、技术人股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合作经营、收益共享,这应成为大学专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模式。

4.全面推进知识产权经营教育与人才培养。高校是我国培养知识产权经营人才的主要基地,既要加大专利的申请、许可及转化方面的培训,又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能动作用;既要注重知识产权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知识产权法律方面的人才贮备,形成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科技研发与法治并重的良好局面。

高校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生力军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在继续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康庄大路上,只有汲取先进经验,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才能走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经营相对落后的局面,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问题新... 下一篇:中日外语继续学习培训模式之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