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侗语民族创世神话是神话的主要来源

时间:2022-06-07 03:32:45

壮侗语民族创世神话是神话的主要来源

【摘 要】神话分为开天辟地、垂死化身、兄妹结婚再造人类三种类型。根据南朝任日方《述异记》关于“南海有国”,“桂林有词”的记载,以今来宾市为中心的华南两广地区是神话最早流传的地区。徐整是三国时期吴国掌宗庙礼仪之官,为朝廷做沟通人神、编写纬书(即以神学和民间信仰附会儒家经义,编写成书,其中保存不少古代神话传说)之事,今两广地区属吴国范围,把华南珠江流域壮侗语民族创世神话编入纬书之中,是自然的事。壮侗语民族开天辟地、垂死化身、兄妹结婚再造人类创世神话可能就是神话的主源。

【关键词】神话;南海;桂林;徐整;纬书

【作 者】覃乃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3-0116-007

The Creations Myth Of the Zhuang-Dong Language Speaking Ethnic Groups Are the Main Origin of the Pan Gu Myth

Qin Naichang

Abstract:The Pan Gu myth is divided three types of the Creation,comprising of opening up the sky and land 、incarnation、bother and sister’s marriage and recreating the human beings. According to Ren Fang’s 《Narrating the peculiars》 in the Nan Dynasty ,the record of “There was a Pan Gu kingdom in Nanhai",“There was a Pan Gu temple in guilin”,today Laibin is considered to be a central area of the earliest spreading the Pan Gu myth in Guangdong and Guangxi. Xuzheng was a position of conducting the temples and ceremonies of the Wu kingdom in the Three Kingdoms,the duty of the position was communicating the people and the god 、editing the latitude book for the imperial court .(This was editing the books according to the theology and the Ru scriptures in the folk faiths,these books reserved a few ancient myths and legends.) Today Guangdong and Guangxi belonged to the Wu kingdom administration,so the latitude books consisted of the Creation myths of the Zhuang-Dong language speaking ethnic groups in Zhujiang River of the South China,this was matter of course. the Creation myths of opening up the sky and land 、incarnation、 bother and sister’s marriage and recreating the human beings of the Zhuang-Dong language speaking ethnic groups may be the main origin of the Pan Gu myth.

Key words:Pan Gu myth;Nanhai;Guilin;Xuzheng ;latitude book

一、神话的三种创世类型:开辟创世型、化生创世型、再生创世型

神话在汉文文献中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记》,两书均已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代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卷一所引的《三五历纪》:

天地浑沌如鸡子,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宋《太平御览》卷二引徐整的《三五历纪》,内容与此相同。

关于《五运历年记》的作者,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茅盾认为是徐整,袁珂认为是后起者,本文从茅盾的说法。

清代马马肃《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说:

首生,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这两则神话所属的类型并不相同,前者可称作“开辟创世型”,后者可称作“化身创世型”。

明代董斯张在《广博物志》卷九中也引《五运历年记》:

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此则文字与前面所引不大相同,疑是另外的版本。

南朝梁人任所撰的《述异记》采录了自秦汉以来有关的各种神话:

昔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氏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氏夫妻,阴阳之始也。……日方按: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

其中,“吴楚间”关于“氏夫妻”为“阴阳之始”的说法,我们称之为第三种创世类型――“再生创世型”。

二、南海和桂林①:任日方《述异记》指明神话最早流传的地区

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那样,神话在三国以前的典籍、文物、道教经书中都没有提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竞相从古人古事中寻找理论根据的情况下也未有人提及,似乎不像是中原地区产生的神话。为此,一些学者认为,可以从采录者活动的地域及古籍所记载的有关的遗址等去追寻当时流传的地区,进而探讨其起源。②

任所撰的《述异记》中说:

今南海有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之魂也。桂林有氏庙,今人祝祀。南海中有国,今人皆以为姓。

南海、桂林是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的两个郡。《史记・南越尉佗列传》说:“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

这里先说南海,其一指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期214年)置,秦汉之际,南海之地入南越,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后复置,郡治在番禺,即今广州市。辖境相当于广东翁江、大罗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绥江流域以东,其后渐小。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唐以后又曾改番州、广州为南海郡。但是,在史籍文献中,南海大多是泛称,其所指因时而异,有时指我国南方,有时指岭南地区。《左传・僖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书・禹贡》说:“入于南海”。其确地不详。《诗・江汉》说:“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说文》曰:“?,稻属。从禾,毛声。伊尹曰:‘饭之美者,玄山之禾,南海之?’。?,呼到切”。这里的“南海之?”中的南海就是泛指岭南广大地区。我们认为,任所撰的《述异记》中的“今南海有氏墓,亘三百里”中的南海,也是泛指岭南广大地区。因为这里说的氏墓,不是指具体的某一座墓,而是带着人们的精神寄托的想象中的墓,也可以指岭南的山山岭岭,因为连绵三百里的墓是不可能存在的,再加上后面一句“俗云后人追葬之魂也”,就更能证明这是人们想象中的墓,是“俗云”而已,或者说是人们“追葬之魂”的民间传说。由此可见,这里的南海不是指南海郡,而是泛指岭南地区。再说,汉代灭南越国以后再设的南海郡,其范围已经大大缩小,其后的范围则更是渐渐缩小。因此此处的南海不是指南海郡,而是泛指岭南地区。另外,再从最后一句“南海中有国,今人皆以为姓”看,如前所述,后世盘姓遍布岭南地区,因此“以为姓”的居民构成的国也不可能局限在南海郡,而是在广大的岭南地区。

任《述异记》所说的“桂林有氏庙,今人祝祀”中的桂林则是指桂林郡。据文献记载,秦时的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西南,南朝梁时在武熙(今广西象州县西北境内)。

《象州县志》记载: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县境置桂林县,此为行政建置之始。

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今象州境置武安县、桂林县。武安县为桂林郡治。

晋太康元年(280年)今县境置武熙(武安县改称)、桂林2县。

南北朝梁于今县境置阳寿、武化、长风、淮阳4县。阳寿县治(今县城)为韶阳郡治。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置象州,今县境有桂林、西宁、淮阳3县。大业2年(606年)废象州,今县境置阳寿、桂林县,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象州。今县境置阳寿、西宁、桂林、武德、武化、长风6县。③

象州就是南朝梁任《述异记》中提到的古桂林郡的中心区域。古桂林郡所辖的范围,最大时达到大半个今广西地区。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这里称为桂林的时间长达680多年。

我国著名的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在他的《古神话选释》中,对南朝梁任《述异记》“桂林有氏庙,今人祝祀”是这样注释的:

桂林,秦置郡名。约有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部地方。其后三国吴也置桂林郡,治所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其后南齐所置桂林郡,治所也在这里。此处所说的桂林,即指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象州。……

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介在岑溪县和容县之间,还有一个小镇,就叫“”。④

三、徐整与《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记》

最早记载神话的是徐整。徐整,字文操,三国时的吴国豫昌人。他是一个很有学识的道人,云游四方,研究道家思想,了解道教经典。据史料记载,他曾任太常,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为沟通人神之官。汉代以后,朝廷有编写纬书的惯例,即以神学或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编写成书,其中保存不少古代神话传说,也记录一些有关古代天文、历法、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徐整《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记》二书,一些学者认为是为纬书。孙吴称帝,需要开辟神话作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渊源,太常之官造作纬书自是份内之事。然纬书之作,亦需意识基础。三国时代的吴国包括了岭南地区。也就是说,今广东、广西地区在三国时代属吴国的管辖范围。徐整利用他作为吴地太常卿之首和作为道士之便,把当时流传于这一地区的神话录入纬书之中,当是自然之事。虽原著散佚,但《艺文类聚》卷一、《太平御览》卷二、《广博物志》卷九都将其引用保存。

四、开辟型创世神话:主源于壮侗语民族的开辟神话

壮侗语民族普遍存在“宇宙蛋”创始型神话。如壮族《姆洛甲》神话说:在混沌时代,宇宙中旋转着一团大气,渐渐地越转越急,越转越快,最后变成一个蛋的样子,它里面有三个蛋黄,后来爆开分成三片,一片飞到上边成为天,一片沉下变为地,一片飞出去变成海洋。壮族麽经《布洛陀》说:远古的时候,天和地紧紧叠在一起,结在一块,不能分开。后来,突然一声霹雳,裂成两大片。上面一片往上升,就成了住雷公的天,下面一片往下落,就成了住人的地。布依族《混沌王》开辟天地神话说:在很古很古的年代,宇宙间一片迷蒙。混沌王哈气成雾,扇气成风,宇宙仍然混混沌沌,天地不分,东西南北不辨。这时盘果王出现了,他用鞭子一挥,把宇宙辟成两半,上浮者为天,下沉者为地,上有日月星辰,下有河流山川,天地从此就开拓出来了。布依族《开天辟地》神话说:很古很古的时候,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没得天地之分。玉皇大帝就派来开天辟地。拿起一把大斧头砍了三年,才把天和地砍开。天和地砍开以后,轻的东西就朝上升,变成天上的云和雾;重的东西就沉下来,变成地上的石头和泥巴。傣族《口八英开天辟地》说:很古很古的时候,没有天地,没有万物,只流动着气体、烟雾,呼呼地乱吹着狂风。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气体夹着烟雾,狂风吹着气体,三样东西渐渐地组合在一起,凝结成一个圆球。剩下的另外一些气体、烟雾和狂风,凝结成一个巨大的人形,这个巨大的人形就是后来创造天地和万物的始祖神口八英。口八英伸开双手,搓身上的污垢,将污垢糊在那黑色的圆球上。污垢圆体便慢慢地向四面八方扩大,形成了天地。壮侗语民族中的侗族、水族、仫佬族、黎族都有类似的神话。

这些神话与开辟创世型神话“天地浑沌如鸡子”,“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等十分相似。

在这些民族中还有把天撑高的神话,例如壮族《布洛陀》神话中说:天地造出来后,可是那时候的天很低,爬到山顶上,伸手可以摘下星星,扯下云彩。天地靠得近,人们日子很难过,太阳一照,热得烫死人;雷公轻轻打鼾,就使人们不能入睡,要是雷公大吼大叫,就好象天崩地裂一样,使人听了又惊又烦。为了使天地分开,布洛陀带领人们爬了九百九十九座山,找到一棵又粗又高的老铁木,布洛陀挥斧把它砍倒,大家把它抬到山顶,把天顶高。布依族创世古歌《造天地》中说:布灵真能干,布灵最聪明,扛着神竹竿,忙把天地撑。神竹实在少,撑天天不稳,撑了南面北面垮,撑了西边东边倾,布灵气呼呼,找来四根大神竹,一方撑一根,才把天撑住。神竹显神灵,节节往上伸,伸了十二节,天就有了十二层。壮侗语族其他民族中也有类似的神话。这些神话与开天辟地神话中“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也十分相近。

必须说明的是,整理者在收集整理提炼成神话的过程中,加进了哲理性的内容,并吸收了道教的一些理念,如“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数极高,地数极深,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等。

有学者认为百越民族的宇宙蛋创始神话的基本模式是:大气旋转――凝固为神蛋――裂开成三界。这与古代百越各族生活环境及精神氛围有关。古越民族所处的地方,到处是水乡泽国,其自然环境与水有很大的关系。在他们的生活中,“陆事寡而水事众”。他们在岭南西江――红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倚水而居,与水、水的变体水气(雾)等结下不解之缘,形成许多以水、水气为底蕴的神话传说。一团大气急速旋转形成神蛋,蛋又裂为天地的神话,当是在百越先民因为常见大雾在风吹时旋转运动、雾散后现出天地的生活基础上形成的。⑤

宇宙蛋创始神话还与多鸟类的生存环境和鸟图腾崇拜有关。古代百越民族生存环境与鸟类有很大的关系,古代传说舜禹葬时,象为耕,鸟为耘地。汉代王充《论衡・书虚》说:“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象自蹈土,鸟自食苹(草),土厥草尽,若耕田状,壤靡泥易,人随种之,世俗则谓为舜禹田”。以后便有“象耕”“鸟耘”之说,并说成舜禹“圣德所致,天使鸟兽报佑之也”。⑥这就说明,鸟在古代百越民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学者认为,骆越民族的“骆”实际是古越语“鸟”的汉语记音,说明了岭南越族生活与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古西瓯骆越民族先民崇鸟,也当以鸟卵为神秘之物,神蛋化出天地的神话因而有其文化之根。

五、化生型创世神话:主源于壮侗语民族化生神话

化生创世神话主要是肢体化解创世神话。如前所述,布依族有《力戛撑天》神话:太初年代,力戛率领众人撑开了天地,为了不再使天再靠拢,他拔牙当钉把天钉牢,牙齿变成了满天星斗。拔牙淌的血变成彩霞,喘的气变成风,淌的汗成雨,眨眼成电,咳嗽成雷。没有光明,他又挖出自己的眼睛,右眼化为太阳,左眼化为月亮,大地才有了生机。力戛在天上劳累了九九八十一天,精疲力竭而死去。他累死了,身上的各个部位变成了万物。广西柳江县壮族师公唱词《造人歌》:

混混沌沌天地天,混混沌沌无乾坤。

法王生来无父母⑦,五色祥云结为婚。

不觉将身来变化,将身变化置乾坤。

脸面上升为天界,肉化为泥气化风。

左眼化日右化月,牙齿化为满天星。

头发后来化草木,十指尖尖化山坡。

大肠大肚化湖海,小肠小肚化江河。

黎族创世神话《大力神造天地》说:

大力神拱天射日月以后,想平展展的一片大地,光溜溜的没有山川森林,人们又怎样生息繁殖?……他还把梳下来的头发往群山上一撒,山上便长出如头发般茂密的森林来。……用脚尖踢划群山,凿通了大小无数的沟谷,他的汗水流淌在这些沟谷里,便形成了奔腾的江河。……大力神为万物生息不辞劳苦,当他完成了造化大业后,已经筋疲力尽了,他终于倒了下来。临死前,他还深怕天再倒塌下来,他撑开巨掌,高高举起把天牢牢地擎住。传说那巍然屹立的五指山,就是黎族祖先的英雄――大力神的巨手!

侗族有女神萨天巴用双乳做天和地的神话。

这些与“首生,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的神话是何等的相似。

一些学者认为,百越各民族肢体化解创世神话与他们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与自然的较亲密的关系有关。氐羌族群多居高山僻野,环境严酷,天时和天气对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影响很大,故他们常祭天,神话也多为天神拿物件创造天地。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⑧在他们的生活中,“陆事寡而水事众”。所以他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就较为亲密,在感情上容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神话也多为巨人取自己身上的物件创造天地。⑨

还有学者认为:化生型创世神话来源于壮侗语民族的“碎胎化生”创世传说,来源于古越族吃人葬骨习俗。这一点,可以在岭南地区的考古发现和民俗材料中找到依据。

据此,有的学者推断:徐整在世时,古越人“垂死化生创世”神话传说已大致定型。

六、再生创世型神话:主源于壮侗语民族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神话

在壮侗语民族中,洪水淹天下、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神话,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而且基本上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射日;(2)为得到雨水与天上的雷公作斗争;(3)智捉雷公;(4)兄妹得到雷公送给的牙齿种成大葫芦;(5)雷公骗兄妹得水喝逃回天上降大雨淹天下;(6)兄妹坐进葫芦躲过灾难,世界只剩兄妹二人;(7)在仙人的劝说下兄妹结婚;(8)兄妹婚后生出磨刀石一样的肉团;(9)兄妹把肉团剁碎洒到四野再造人类。

许多学者认为,洪水淹天下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神话是南方民族的神话。它还逸出中国,进入太平洋――亚洲南部文化区,成为其中重要的文化因子。著名民族学家芮逸夫先生在他的《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中列举了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一些例子后说:“这种形式的洪水故事的地理分布,大约北至中国本土部,南至南洋群岛,西起印度中部,东迄台湾岛。……我推测,兄妹配偶型的洪水故事或即起源于中国西南,由此而传播到四方”⑩这一推测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从洪水兄妹婚神话在壮侗语诸民族中集中、广泛流传及其具有发源地种种特点考察,这一神话可能主源于壮侗语民族。因为,(1)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壮侗语民族是主要居住在大江大河流域――华南珠江流域的民族,历史上有可能受过洪水的浸害,这一神话是这些民族对洪水灾难的历史记忆。(2)壮侗语民族是典型的稻作民族,稻作农业对雨水的追求特别强烈,由此而反映的与雷王的斗争也特别突出。(3)如前所述,从壮侗语民族的远古神话序列看,洪水神话是这个序列中的一个链环,具有序列性的特征,是本民族固有的神话,没有吸收和接受其他民族神话的痕迹。(4)壮侗语各民族的洪水兄妹婚神话中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生下磨刀石一样的肉团,这在其他民族相类似的神话中是没有的,磨刀石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必须依赖的生产生活工具,在华南珠江流域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许多磨刀石出土,磨刀石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壮族麽经《布洛陀》中多处记录了磨刀石,壮族有崇拜磨刀石的习俗,这就说明这一神话反映了人们对远古(新石器)时代生活的回忆,也反映了它是壮侗语民族自己创作的反映本民族历史的神话。(5)水族民间还流传《兄妹种瓜》神话,它除了记述兄妹种葫芦,洪水到来后躲进葫芦避过灾难外,还记述了兄妹结婚生出磨石胎,兄妹切块后重新繁衍人类:

有两兄妹,自幼父母双亡,家里很穷,年年靠种地维持生活。

有一年,兄妹在地里种葫芦,其中有一只葫芦瓜,瓜藤有一里路长,叶大得象一幢房,瓜大得赛过一个谷桶。兄妹俩看见很喜欢,也觉得很奇怪。他俩就把这个葫芦瓜抬回家里用刀子割开,挖干净内瓤,找个地方藏起来。

过了一年,洪水淹了天下,兄妹俩不知怎么办了,就躲藏到那个葫芦瓜里。瓜浮在水上,漂去一处又一处。经过一个月左右,洪水退了。这个时候,天下的人都死光了,剩下的只有兄妹两人。

后来在神的劝说撮合下,兄妹成婚,后来生了一个象一块磨石的肉团,在天上的仙人指教下,他们用刀子割那肉团成几十块,爬上高山去,撤下肉块,就变成天下的人了。

这一神话传说没有射日、没有为得到雨水与天上的雷公作斗争、智捉雷公、兄妹得到雷公送给的牙齿种成大葫芦、雷公骗兄妹得水喝逃回天上降大雨淹天下等内容,讲的只是兄妹种葫芦瓜后的奇遇,应该是洪水兄妹婚神话最原始的版本,从而说明洪水兄妹婚再造人类的神话是壮侗语民族原生的神话。

必须说明的是,伏羲神话、女娲神话与兄妹神话是三个根本不同的神话谱系。这一点本系列论文还有专文论述。伏羲神话、女娲神话最初与洪水神话毫不相干,是后人牵强附会把它们扯到一起,至于南方洪水兄妹婚神话中的兄妹变成了“伏羲兄妹”、“伏羲、女娲兄妹”,是无文字文化、弱势文化对有文字文化、强势文化的借用。“伏羲女娲神话流传到南方,最大的变化就是与南方民族叙述人类再生的洪水神话结合了起来。洪水神话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洪水神话与葫芦、兄妹婚联系在一起,则别具一格,并在民间信仰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11]

缘此,一些学者认为,流传在百越后裔壮侗语族各民族中的这些神话,无论在形象及叙述方面都如此相似,很可能为百越古族分化迁徙以前的产物。如是,则其产生的年代较为古老。说百越各族为神话或神话某种类型的首创者之一,或者说在百越古族中很早就流传着及同类型的其他神话,大约是可以成立的。[12]

七、汉文化在神话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前面已经说过,壮侗语民族的相关神话只是神话的主源,神话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还会融进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其别是汉文化的因素。

明代董斯张在《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之君,龙首蛇身”的形象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烛阴的形象“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之下”相似。有的学者认为,《广博物志》所引的这一则神话,整理者在整理中可能借鉴了《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烛阴的形象,想象出一个“龙首蛇身”的。换句话说,这一则神话中的形象可能源于烛阴。但也有学者认为,是神话在流传的过程中融入了烛阴的形象。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为陈述他的“天人感应”的思想而罗列了人身各部分与天地相对应:“……故人之身,首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和,象神明也;腹饱实虚,象百物也。……”有学者认为,化身神话整理者在整理这一神话时,可能参考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的这一编排方法。或者说受到了这种编排方法的影响和启发。

从徐整采录整理的神话看,更是溶入了道家的理论和道教的因素。其最突出的是道家的元气说、阴阳学说和术数理论,把神话归入道教的理论框架里,以此为基础来演绎创世事迹,并将它纳入古史系统,把他排在三皇之首,进一步演绎出“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历史序列。徐整的《三五历纪》中充满了道家元气说、阴阳说的内容:

本有天地之时,混沌如鸡子,瞑氵幸始牙,鸿兹阴,岁在提摄,元气肇始。……清轻者为天,浊重者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生化。

他在《五运历年记》又说:

元气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

而在对“垂死化身”的描述中,徐整又使身体的的各个部分“化生”为东、西、南、北、中“五岳”,“使的形象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也与整个中华大地联系在一起。……以后,随着道教的传播,神话逐渐流行开来,渗透到各地民间生活中去。也被纳入古史系统里,置于三皇之前,从而最后完成中国古史‘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定型。这是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13]

注释:

①此处的桂林是指南朝及其以前的桂林郡,不是现在的桂林,请读者注意书中有关的论述。

②刘亚虎:《南方史诗论》第186页,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③象州县志编纂委员会:《象州县志》,第716页,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

④袁珂:《古神话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转引自过伟:《中国女神》,第149―150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⑤刘亚虎:《南方史诗论》第189页,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⑥王充:《论衡・书虚》,四部丛书刊本。

⑦法王:壮语,地界之王。创世神的别称。

⑧《史记・货殖列传》。

⑨参见刘亚虎:《南方史诗论》第190页,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⑩芮逸夫:《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上册,第1059页,艺文出版社(台北),1972年。

[11]刘亚虎:《南方史诗论》第183页,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刘亚虎:《南方史诗论》第190页,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刘亚虎:《南方史诗论》第192~193页,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上一篇:身份自觉:经验性宗教研究的田野工作反思 下一篇:伏羲神话、女娲神话与神话是三个不同的神话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