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能力研究

时间:2022-06-07 02:11:17

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能力研究

核心能力理论的来源可以追溯至Penrose对于企业成长的经典性研究,其后相继涌现的基于资源的企业观(RBVF)和企业能力理论(CBVF)虽然将对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然而并没有对企业拥有核心能力的原因,一些企业在获得了核心能力的同时,反而因出现“核心刚性”(core rigidities)等问题给出解释。新近出现的企业知识理论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的知识、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以及对知识的整合。

一、从知识角度识别企业核心能力

(一)核心能力的含义

根据企业知识理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知识作为基本构成要素的,能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并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所在,决定核心能力的是那些企业特性的、隐性的、非格式化的在要素市场上难以获得的、不易为外界获取和模仿的知识体系。

因此,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是核心能力的源泉。企业当前的知识存量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企业各种资源整合能力及其效能发挥程度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决定的,同时与企业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企业知识的转化效率和积累效果。企业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形成核心能力,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核心能力的特征

1、路径依赖性与价值可变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技术实践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特定的技术轨道积累下来的,是企业特殊历史的产物,而且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一种普通能力。

2、组织结构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复合的,它不仅有技术因素决定,而且与企业的组织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协调有序的组织结构产生的系统效应,能使企业的核心能力超越员工个人的技术能力。

3、学习积累性。核心能力是通过组织学习逐步积累起来,而不是通过相应的要素市场买卖获得的。

4、粘结性。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在它形成过程中,企业主体的实质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核心能力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一旦拥有,会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5、隐含性。企业核心能力不仅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技术技能、操作技巧与诀窍等特性,还容纳了企业管理和文化特征,其内容以大部分已隐性知识为主,具有“普遍模糊”的特点,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了解、轻易复制。

6、延展性。企业能够从核心能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能有力地支持企业延伸到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域中去。

(三)从知识角度识别企业核心能力

由于核心能力难以被仿制和替代,因此核心能力的识别就变得非常困难,而且在大多数文献中引证的企业案例往往带有事后追溯的特征。也就是说,一个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已经成功了;一个企业之所以具有核心能力,是因为它已经取得了竞争优势。我们试图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寻找识别核心能力的途径,从而帮助企业培育、巩固、应用和转换核心能力,以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根据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划分,我们可以用这两个维度更详细地划分企业知识(见表1)。

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企业知识产生、共享和运行的微观机理(余光胜,2000):内化是显性知识隐性化,外化是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思考。扩展是知识以显性或隐性的形式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灌输则是与扩展方向相反的过程,对话交流是扩展与灌输之间的相互作用。吸收和传播是指知识的输入和输出,他们都含有显性和隐性的成分。

从知识角度识别企业核心能力可以用知识链价值分析的方法,从知识的吸收与传播、内化与外化、灌输与扩展等知识流过程出发来识别企业中具有特殊价值的知识,进而识别核心能力。它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在企业的知识链中,企业知识是如何运行的;第二,在企业的知识链中,哪些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特别是企业内部的、特有的、隐性的、蕴含于整个企业组织中的知识;第三,在企业知识链中,哪些知识对知识本身的创造、融合和内部交流起重要作用,这种能创造企业特有知识的知识是核心能力难以模仿复制的重要原因,也是企业拥有核心能力的内在基础。

二、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模型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其职能就是将输入的各种资源转化为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正是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积累和形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转化过程如下式:

其中:K为企业投入的知识资源(包括技术、组织管理、市场等知识);R为企业投入的物质资源;P和S分别为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知识型企业中P和S中含有大量的知识成份;Ct、K0、Km分别为生成的核心技术、组织管理知识、市场知识等新的知识;Cc为生成的核心能力。

从上式可以看出,企业组合资源的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的应用和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生成了新的产品和服务,又由于知识具有互补性和衍生性生成了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这一知识转化过程可用图1表示。

个人知识向企业组织知识转化的过程用虚线表示,见图1的左半部分;图1的右半部分表示知识创新的网络化过程。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个人知识向企业组织知识的转化。个人知识是企业组织知识形成的基础,也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起点。尤其是个人未编码知识,它隐含在操作过程、方式,甚至公司文化之中。如直觉洞察力、创造力和判断力,是隐性知识,很难传递给别人。正是这些隐性知识,对选择、应用、判断编码化的知识,即可用书籍、手册、工作程序等形式以文字记录下来的知识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如何交流并分享这些隐性知识,进而形成企业组织知识,是问题的关键。团队正是一个典型的知识交流组织。个人拥有的未编码知识在对个人编码知识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内部成员的相互学习,转化为团队知识,再通过团队间的沟通与交流,转化为企业组织知识,而企业组织知识反过来促进个人知识的更新与扩展。由于个人知识会随着人才的流失而流失,因此个人知识只有转化为企业组织知识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

第二,企业组织知识的形成还发生在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过程之中。就本质而言,企业与外部组织的合作交流,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扩散和共享。企业在与供应商、顾客及其他组织交流时,能够了解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并加以识别、吸收和利用,从而使企业知识不断扩充、不断更新,始终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甚至通过与外部组织的合作,并建立知识联盟进入其他企业的核心能力层,以迅速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

第三,知识的流动呈网络状态。在市场调研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过程中,伴随着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不同于传统理论所认为的创新是一个单向线性的过程,而是呈现互相反馈、相互交流的网络化状态。企业知识创新可能源于市场调研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任一环节。知识在转化的各环节进行大量的交流、反馈,从而达到知识共享,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这种知识的交流形成了企业核心能力积累过程中的具有网络结构的知识流。这种网络化的知识流使企业成为一个能够创造、收集、处理和传播知识的具有完整能力的网络体系。

第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即是知识的转化过程。企业组织知识作用于知识转化过程的每一环节,每一环节的转化、创新又丰富和积累了企业组织知识,积累的结果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企业核心能力。

三、组织学习――核心能力提高的有效路径

Prahalad and Hamel(1990)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生产技能、进行有机结合的学识”,这说明组织学习与核心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内部的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企业内部独特的资源、技能、知识的积累和整合的过程。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而获得的。只有通过学习使企业成为一个不断吸纳知识、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型组织,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并在原有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培育新的核心能力。

企业的组织学习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显性知识的学习

外部资源中的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但并不会因为它的存在而自然地增加企业的能力。企业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让企业真正懂得并去应用这些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不能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但这是企业生存并跟上社会进步所必须的,否则企业就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而被淘汰。企业可以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并把它应用到生产实践活动中去,从中可生成企业部分的核心能力。

(二)过程学习

过程学习即向经营活动学习。这个学习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增值了的知识的大小。也就是说不同的企业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从类似的经营活动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不一样的。这些经验教训大部分是方法类的知识,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能够让企业在以后类似的经营活动中获得竞争优势。

(三)隐性知识的学习

隐性知识的学习主要表现为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参与经营活动的人员总是占有较多的从经营活动中学习到的企业核心能力类知识,这类知识可能对企业的其他部门的工作也有意义,因而要通过内部学习来扩大核心能力发挥作用的范围。内部学习可采取相互交流、师傅带徒弟等形式。

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建立一个能为公开地组织学习、交流提供完好基础设施的网络,以充分利用组织内部以及外部大量可编码的指示,使组织学习建立在高效的信息网络基础上。其次,建立有利于组织成员彼此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和激励组织成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再次,借助组织学习形成学习型组织视野和相应的文化氛围,鼓励职能部门、项目组织和组织成员之间建立广泛、及时、不间断的交流制度,有利于组织的学习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企业知识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福学.知识管理导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郭斌.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3.

4、项国鹏,汪良军.知识视角的企业核心能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3).

5、胡汉辉,周治翰.试论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整合特征[J].管理工程学报,2001(4).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 下一篇:项目群中单项工程间的界面管理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