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周代女贵族组合佩饰

时间:2022-06-07 10:35:40

20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发掘了一批墓葬,其中可确认的女贵族墓有四座,出土文物丰富,现择其中的组合佩饰介绍如下:

玛瑙珠、玉佩组合项饰(图1)出自国君夫人墓。

一组,90件颗。以1件人龙合纹佩,6件束绢形佩相间,83颗红色或桔红色玛瑙珠,呈双行相间串系而成。本组合项饰联缀方法如下:以人龙合纹佩为结合部,6件束绢形佩之间以双行玛瑙珠相间,每行玛瑙珠少则3颗,多则12颗不等。本项饰结构严谨,6件束绢形佩均系它玉改制而成,别有特色。

人龙合雕佩(图2) 通长3.4厘米,宽2厘米,厚0.8厘米。青玉,全器受沁呈黄白色。背面光素,正面饰人龙合纹,龙首位于一侧,首上有角,圆眼卷鼻,张口吐舌,舌下与一侧面人首纹相接。人首纹在西周时期所罕见。

玛瑙珠、玉佩组合项饰(图3)出自国君夫人墓。

一组,116件颗。由1件青色兽首形佩,1件双面蝉形佩,6件形制相同的束绢形佩,108颗红色或桔红色玛瑙珠呈双行相间串系而成。

兽首形佩(图4) 通高3.3厘米,宽1.5-3.4厘米,厚1.8厘米。青白玉,色白而泛青。玉质洁润无瑕,质地细密微透,乃上好的和田玉。圆雕,作三棱体状。正面饰兽首纹,以中部棱线为轴,两侧纹样相同。“臣”字目,双耳长角上扬,中部竖向穿孔相通。本器制作年代为晚商,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蝉形佩(图5) 通高3厘米,宽2.2厘米,厚0.4厘米。青白玉,色青而泛白,润而微透,正面略鼓,背面略凹,双面饰蝉纹,圆目,双足前伸并于头部两侧,双翅下敛。背部饰变形蝉纹,上下两端各有两个斜穿圆孔,嘴部有象鼻穿。

玉管、佩组合右手腕饰(图6)出自国君夫人墓。

一组,21件,由1件兽首形佩,1件鸟形佩,9件形态各异的蚕形佩,两件蚱蜢形佩及8件形态有别的玉管组成。联缀方法是以兽首形佩为结合部,逆时针方向依次串系鸟形佩、双面龙纹扁管、两件蚕形佩、管、两件蚕形佩、管、两件蚕形佩、管、两件蚕形佩、管、两件蚱蜢形佩、两件残玉管、1件龙首纹扁形管、1件蚕形佩。

兽首形佩(图7)高2.1厘米,宽0.9-1.4厘米,厚0.3-0.7厘米。青白玉,润而微透,上宽下窄。单面作兽首状,双角高耸,圆睛凸目。中间单面钻圆形透孔。

鸟形佩(图8)高1.4厘米,宽3.7厘米,厚0.4厘米。青玉,微透,以单阴线示其轮廓,嘴、翅、尾、爪、目俱全,胸部有一单面钻圆形透孔。

龙首纹扁管(图9)高2.1厘米,宽1.1厘米,厚0.6厘米。青玉,润而微透,体扁平,双面饰龙首纹。两端对钻圆形贯穿孔。

条纹玉管(图10)长2.4厘米,径1厘米。青白玉,色泛黄,质润,器表满饰涡状阴线条纹,中有单面钻孔,贯穿两端。

有爪曲体蚕(图11)长3.5厘米,厚0.4厘米。青玉,全器受沁呈黄褐色,圆睛张口,口下有小足前伸,体为七节,背部略弧。

蚱蜢(图12)两件,形制、纹样、制作手法均同。一件为青玉,泛黄,高1.4厘米,宽1.7厘米,厚0.5厘米,另一件青白玉,色泛青,高1.2厘米,宽1.55厘米,厚0.5厘米。一青一黄,大小稍异,圆睛双翅,以单阴线示其轮廓,嘴下一斜穿。

玛瑙珠、绿松石、料管组合左手腕饰(图13)出自国君夫人墓。

一组126件颗,由小颗红色或桔红色玛瑙珠、绿松石、料管串系而成。其联缀方法如下:以单行29颗薄片状管形绿松石为结合部,其下分别与3行红色、桔红色玛瑙珠相接。玛瑙珠分管形与鼓形两种,每行玛瑙珠均为29颗。一端以两颗扁方绿松石珠,或1颗绿松石珠、1节料管组合;另一端以单节圆形料管或两节圆形料管的组合方式与单行绿松石珠相联缀。

绿松石珠、料管与煤精珠串饰(图14)出自国君夫人墓。

一组,122件颗,由79颗小粒管形绿松石珠、11颗扁方体绿松石珠、9颗菱形绿松石珠、两件薄绿松石片、6件菱形煤精珠、10件料管、两颗菱形料珠、3颗鼓形料珠串系而成。

玛瑙珠、玉佩组合(图15)出自孟墓。

一组,共92件颗。由8件马蹄形玉饰与84颗红色、紫色或桔红色玛瑙珠相间串系而成。其联缀方法如下:结合部是由外侧15颗内侧14颗的小粒红色或桔红色玛瑙珠组成。8件马蹄形佩之间以双行玛瑙珠相间。除结合部外,每行玛瑙珠少则两颗,多则6颗不等。

玛瑙珠、玉佩组合项饰(图16)出自姜姓贵族夫人墓。

一组,74件颗。由1件双龙纹佩、6件束绢形佩及67颗红色或桔红色玛瑙珠,以双排两行的方式串系而成。6件束绢形佩之间以双行玛瑙珠相间。每排两行间的玛瑙珠数量不等。

龙形佩(图17),高2.2厘米,宽4.4厘米,厚0.5厘米,青玉,体作扁平长方形,周边有齿状扉棱,正面上下两端饰连体双龙纹,龙上有角,细长“臣”字目,卷鼻张口,口中吐舌,舌尖下卷。连体龙身(上端偏左)饰椭圆形目,为一简化龙纹。中部有单面钻圆孔。

玛瑙珠、玉佩组合项饰(图18)出自虢侄妃墓。

一组,114件颗,由101颗红色玛瑙珠与10件马蹄形佩、1件椭圆形玉佩、2件小石饰相间串联而成。整组项饰的玛瑙珠和玉佩以红白色相间隔,相得益彰,光彩生辉。

玛瑙珠、玉管组合胸佩(图19)出自虢侄妃墓。

一组598件颗。由577颗红色玛瑙珠管和21件青玉管分作数行并排竖列相间串联而成。整组佩饰佩戴胸前,如红色珠帘下垂,动荡中映光闪烁,光彩夺目。

周代时期,社会各阶层崇尚“君子比德于玉”,流行赠送玉佩,尤其组合佩饰的赠送更为普遍。两周时期玉佩的盛行,与当时百姓的崇尚密不可分。从君主到士庶,人们都将玉佩作为赏赐、馈赠、结好的贵重礼品。在《诗经・国风》中,可以看到不少人对佩玉的赞美和使用。《陈风》:“投我以木桃,报之琼瑶。”《秦风》:“终南有纪,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亡。”“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郑风》:“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项组佩是虢国墓地女贵族墓葬中最具特色的随葬品,这些项组佩的式样几乎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即用双行红色玛瑙珠与多个马蹄形玉佩或束绢形佩相间串联而成。当然因主人身份、地位等级的不同,其所用玉材、玉质和数量及加工的精细程度也会有所区别。

腕饰也是虢国墓地女贵族墓葬中最具特色的随葬品,一般由玛瑙珠、玉管、绿松石珠组合而成。但是梁姬墓出土的玉管、佩组合右手腕饰比较特殊,这件腕饰有九件形态各异的蚕形佩。腕饰中蚕的数量和佩戴位置很可能与墓主的身份地位有关。在古代中国,“九”被尊称为“天数”、“阳数”,蕴含了“登峰造极”的文化涵义,表示极端尊贵、吉祥的意思。“九”为最高数,又与“久”谐音,象征着权力至高无上,长治久安,成为古代帝王君主喜爱的数字。古代以右为尊,称所重者为右,国君夫人将这件佩饰戴在右手,除了自身的喜好之外,很可能也是为了体现玉蚕在其心中的地位。同时又体现佩戴者尊贵的身份地位,在佩戴规格上也遵循着周礼制度。

总之,西周社会对礼制的严格规定,不仅在礼玉的使用上有很明显的体现,而且在佩玉的组合、色彩以及穿系的组带上都有等级之别。组玉佩中作为相间的珠子,是不同色彩和质地的有规律性的对称穿组,多是红玛瑙珠与棱形的绿料珠、绿松石珠或青白玉珠的结合。同时,以动物形玉饰组合的腰部杂佩开始出现,这种佩饰仍受商代玉自由组合的遗风影响。这反映出各诸侯国的用玉制度已经在周文化传播下趋向统一和制式化,特别是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心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和典型。西周贵族的佩玉风格,在很广泛的地域内都趋于一致。

(责编:蔚蔚)

上一篇:古代四川生产的陶瓷“书案三珍” 下一篇:初识东焦作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