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转型发展的监管之策

时间:2022-06-07 02:22:08

引领转型发展的监管之策

近年来,安徽银监局以理顺管理体制为切入点,以化解风险为着力点,以促进发展为最终目标,强化监管,深化改革,优化服务,规模效益和风险抵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体系不断完善。但从当前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四大缺陷,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科学发展。为弥补缺陷,从监管的角度而言,必须从五个方面强化监管,以达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目的。

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经营管理粗放。当前,不少农金机构尚未确立精细化的经营管理理念,仍然痴迷于拼规模、拼网点、拼速度,经营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经营行为短期化问题日趋严重,没有把精力、财力更多地投入到提升管理水平、经营理念、服务质量、信贷技术等方面;一些农商行不专注于深耕本土,不考虑自身管理、风控、资本补充能力,急于在省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在省外主发起村镇银行。

(二)定位方向偏离。拿农村银行来说,银监会早已明确,农村银行应该成为定位“三农”、财务健康、内控严密、治理有效、服务优质的农村社区性银行。但实际上,当前部分农村银行定位摇摆,方向不明,业务发展出现了离农脱农的问题,造成涉农贷款徘徊不前甚至萎缩的后果。长此以往,优势会丧失,根基会动摇,农村市场会被蚕食,更谈不上科学发展。现在,一些村镇银行也出现了这种苗头,追逐大客户,发放大额贷款,热衷于票据交易,严重偏离支农支小的政策定位。

(三)发展基础不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农金机构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是数据质量成问题,包括数据本身质量和数据报送质量。二是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基础,它不是制度的堆积,而是要真正落实到每个环节,落实到每位员工的心中,体现在银行经营管理的细微之处。但目前不少农金机构内控执行不到位、合规意识淡薄、风险管控能力弱,违规经营、经济案件时有发生。三是缺乏对客户、市场的深入研究。客户、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当前,大多数农金机构对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需求了解不深、不细、不透,业务品种单一,服务方式简单,缺乏将“三农”需求转化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没有思考如何将当地的农业特色转化为银行的特色。四是人员素质整体较低,学习能力不足,金融创新、信息科技和风险管理等高端人才短板问题尤为严重,难以满足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四)缺乏敏感度和危机感。一是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不强。当前,农金机构面临的形势严峻。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以及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外在因素与农金机构体制、机制、战略、管理、科技、人才、创新等方面的内在差距等内外问题交织,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更加严峻的挑战。二是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不强。当前,各类风险由表内向表外转化、由区域外向区域内蔓延、由银行体系外向银行体系内传染、由农金系统外向农金系统内传递的趋势明显,但部分农金机构仍熟视无睹。

推动转型发展的监管策略

做好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工作,概括来讲,就是要强化属地监管、贴近式监管、差异化监管、联动监管和导向监管,做好守住风险底线、服务实体经济、深化农金改革、推动转型发展、强化监管能力建设五篇文章。

(一)强化属地监管。银监分局和监管办肩负着法人监管和属地监管双重职责,处于监管的最前线,是指导农金机构防控风险、强化服务、推进改革的核心力量,务必要做到“守土有责、心中有数、监管有效”。当前工作重点:一是严把改制关。要严格准入质量控制,坚持成熟一家、组建一家的原则;要引导构建有利于本土化的股权结构,指导吸收当地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投资入股;要加强股东资质和关联关系审查,防范民间资本既当股东又当特殊客户;要严格实施支农服务承诺制度,把服务“三农”的要求内嵌到股权结构设置、股东审查、治理机制建设中。二是筑牢防火墙。要及时向辖内农金机构明示监管政策要求,对购买理财和信托产品,与保险、证券、基金等公司业务合作,与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民间融资市场资金往来,与担保公司合作等逐一划定红线,同时加强监测预警和专项检查处罚力度,严防各类风险由表内向表外转化,由区域外向区域内蔓延,由农金系统外向农金系统内传递。三是严格监管高管履职。积极探索、加强对高管的日常履职监管,坚持董事、高管持续性考试制度。四是守住风险底线。有效处置化解传统领域风险,前瞻防控苗头性、趋势性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二)强化贴近式监管。所谓贴近式监管,就是要做到监控全面覆盖、风险及时提示、整改跟踪到位。当前,一是要建立多层预警监测制度。按照“按月监测、按季考评、前瞻干预、快速处置”的要求,对各项监管指标实施动态预警监测,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干预和早处置,并与市场准入、监管评级、银行绩效薪酬和高管履职评价等进行挂钩。二是要严把重点领域风险关口。督促农金机构从严控制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以及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同时关注重点企业客户风险,对完全出口依赖型、快速多元扩张型、集团关联复杂型、多头担保举债型、高财务杠杆型、私募包装型企业,加强风险核查和评估,对存在风险隐患的,及时保全资产甚至退出。三是加强贷款分类管理,做实资产质量。要继续督促农金机构从部门、人员入手,加强分类质量管理;从科技信息系统、信贷管理档案入手,强化分类质量的技术支撑。四是督促加强案防机制建设。继续落实案件风险的“四挂钩”政策,完善相关制度,按照“零容忍”要求,强化问责机制,不断增强内控制度执行力,有效防控操作风险。

(三)强化差异化监管。一是要求各银监分局参照银监会有关实施差异化监管的指导意见,遵循“分类指导、激励相容、宽严相济”的原则,区分大中小、好中差、城郊乡,研究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政策。要以监管评级为核心标准,实施差别准入政策;根据机构资产规模、风险状况和业务复杂程度,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非现场监测分析框架;合理确定现场检查频次和检点,把有限的监管资源用到刀刃上。二是指导农金机构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公司治理模式和风险管理体系。

(四)强化联动监管。一是加强纵向联动。今年,安徽银监局将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监管联系会议、专题工作小组、监管互动平台等多种联动监管方式。二是加强横向联动。要以投资参股行和主发起行为抓手,强化并表局与属地局在机构准入、股东资质审核、并表监管、延伸检查等方面的联动,加强政策协调、信息沟通,提高风险判断的科学性和监管行动的一致性。三是加强内外联动。探索与机构内审部门、外评部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协调,构建“监审联动协调机制”。

(五)强化导向监管。监管不是被动的跟进,而应是积极引导,对待农金机构这样的法人更应如此。一是唱响做深“三大工程”,引导农金机构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度、透明度和契合度。指导各银监分局通过在辖内建立“三大工程”联系点、培育扶持标杆机构等手段,引导农金机构向下延伸,做出特色,打响品牌,总结推广优秀经验和良好做法。二是总结推广金寨农金改革经验,引导农金机构履行助农强农富农惠农责任。三是探索破题“三权”抵押贷款,引导农金机构创新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四是通过推进组织架构再造、流程银行体系建设、实施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转换盈利模式、强化资本约束等手段,引导农金机构由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真正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上一篇:“钱荒”折射六大改革红利 下一篇:如何做才能“盘活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