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评估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价值

时间:2022-06-07 01:34:57

探讨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评估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评估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6例患者进行研究,在新辅助化疗前、后2 w、4 w、6 w、8 w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DWI检查,分别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及其短径(S),对比新辅助化疗前、后,分析转移性淋巴结DWI信号强度、ADC值及短径(S)随化疗时间变化情况。结果 26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2 w、4 w、6 w、8 w转移性淋巴结ADC值分别为(0.894±0.207)×10-3 mm2/s、(1.027±0.228)×10-3 mm2/s、(1.197±0.206)×10-3 mm2/s 、(1.247±0.255)×10-3 mm2/s、 ( 1.305 ±0.348)×10-3 mm2/s,淋巴结短径(S)依次为(9.275±3.382)mm,(8.543±3.275)mm,(7.543±2.396)mm,(6.053±2.231)mm,(5.479±3.277)mm,新辅助化疗前、后转移性淋巴结ADC值与短径(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新辅助化疗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肿瘤中位居第二位,好发于30~50岁妇女,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手术首选,术前化疗,保留功能的手术模式”是目前宫颈癌主要治疗方案,其术前化疗称为新辅助化疗,即在恶性肿瘤局部治疗前先经静脉给予全身化疗(NACT) [1]。淋巴结转移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对于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进步,扩散加权成像(DWI)已成为一种功能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性监测活体水分子扩散运动,从而分析病变内部结构及组织成分,反映活体组织功能状态。本文旨在探讨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评估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价值,为宫颈癌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有效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经临床病理证实宫颈癌并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26例进行研究,年龄38~65岁,中位年龄57岁,其中腺癌16例,鳞癌7例,腺鳞癌3例,新辅助化疗前、化疗后2 w、4 w、6 w、8 w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DWI检查,分别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及其短径(S)。

1.2方法 使用美国GE SignaHde 1.5T超导型 MR仪,8通道体部相控线圈。所有患者检查前1 h饮水约500 ml以适度充盈膀胱。盆腔MR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自旋回波T1加权像,重复时间400~600 ms,回波时间10~20 ms。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重复时间2500~4000 ms,回波时间60~100 ms,视野30 cm×30 cm,矩阵256×256,激发次数2,层厚4 mm,间隔1 mm。横轴位DWI,重复时间4500 ms,回波时间62.4 ms,反转时间160 ms,激发次数4,矩阵128×128,视野38 cm×38 cm,层厚4 mm,间隔1 mm,扩散系数 b=0.600 s/mm2。

1.3图像处理 采用 AW4.2工作站 FunctooI 软件重建出ADC图,参照同层面横轴位T2WI及DWI图,确定目标淋巴结,在ADC图上沿淋巴结最大层面边缘手动绘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应尽可能覆盖整个淋巴结区域,若病灶中间有明显坏死液化的区域,则将感兴趣区置于病灶的周边部分,测量3次后求平均值为最终ADC值,同时在横轴位T2WI测量淋巴结短径(S),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为最终淋巴结短径(S)值,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淋巴结ADC值及短径(S)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利用SPSS 11.0版的统计软件,新辅助化疗前、化疗后2 w、4 w、6 w、8 w转移性淋巴结ADC值、短径(S)平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化疗前、后淋巴结ADC值变化率、短径(S)变化率与生存时间关系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统计,以P

2 结果

26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化疗后2 w、4 w、6 w、8 w转移性淋巴结ADC值分别为(0.894±0.207)×10-3 mm2/s(1.027±0.228)×10-3 mm2/s、(1.197±0.206)×10-3 mm2/s、 (1.247±0.255)×10-3 mm2/s、 ( 1.305 ±0.348)×10-3 mm2/s,淋巴结短径(S)依次为(9.275±3.382)mm,(8.543±3.275)mm,(7.543±2.396)mm,(6.053±2.231)mm,(5.479±3.277)mm,新辅助化疗前、后转移性淋巴结ADC值与短径(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弥散加权成像(DWI) 是磁共振的功能成像之一,是目前唯一能在活体观察组织水分子微观运动的无创性成像技 术[2]。DWI是在常规SE序列基础上,在1800聚焦射频脉冲前后加上一个位置对称极性相反的梯度场。在梯度场作用下水分子扩散时其中的质子于横向磁化上发生相位分散,不能完全重聚,导致MR信号衰减,形成了DWI上的异常信号,该过程受弥散系数和弥散梯度强度的影响[3]。水分子在活体组织内的扩散与组织的空间结构有关。细胞膜、基底膜等膜结构的分布、核浆比以及胞浆内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的分布均影响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病理状态下,细胞内、外的大分子分布发生变化,以及膜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使其中水分子的扩散速度发生改变,从而亦形成DWI上信号异常。Chen 等[4]通过观察根治术后宫颈癌患者淋巴结病理切片发现,转移淋巴结“癌巢”内的细胞密度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大而深染,核浆比增高,这些病理改变均可引起细胞内、外间隙变小,进而导致DWI信号增高,ADC值减低。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晚期主要转移途径,一旦发生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不再是最佳处理方式,新辅助化疗成为其主要治疗手段,有效的术前化疗可以缩小原发癌灶及淋巴结,改善宫旁浸润程度,使分期下降到可以手术的程度,以便提高手术切除率。常规影像学检查如CT、MRI监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治疗疗效主要通过淋巴结形态、大小变化来判断,而DWI功能成像则可以通过肿瘤的内部生物学活性改变评价其疗效。

本研究数据及结果见前文详述,转移性淋巴结组织经过有效化疗后,在各种膜性结构上出现裂隙,细胞膜破裂,核膜碎裂,导致阻碍水分子扩散的一些膜屏障结构被破坏;同时核浆的密度丢失,在核膜边缘可见粗大染色质颗粒的聚积,肿瘤细胞大量坏死,其结构大部分消失,因此水分子扩散速率比存活的肿瘤区明显增快。宫颈癌转移性淋巴结化疗前、后ADC平均值与其平均短径比较说明本组病例新辅助化疗总体有效,P

参考文献:

[1]吴妙芳.(2012年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2,39(1):103-106.

[2]胡兴荣.磁共振全身弥散在淋巴结肿瘤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4):67-69.

[3]张洁.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院学报,2014,36(1):73-78.

[4]段阳.磁共振弥散成像对宫颈癌表观扩散系数的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2):44-46,77.

[5]李绪斌.宫颈癌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1):26-28.

上一篇:浅谈智能变电站中的站域保护 下一篇:中医护理方案在外科疾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