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软暴力背离教育宗旨

时间:2022-06-07 12:36:05

校园软暴力背离教育宗旨

近年来,很多学校提出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这体现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最终集中表现为师生成长和发展的水平上。而校园软暴力的存在,直接制约了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如何认识校园软暴力的实质、产生的根源、解决的办法,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司晓宏教授。

中国德育:司教授,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专访。近年来,“绿领巾”“红领巾”等校园软暴力问题引起极大关注,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呢?

司晓宏:我们平时所说的校园软暴力主要是说介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或态度行为,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冷漠、教训、威胁、嘲讽、孤立、控制等。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实施校园软暴力,既有显意识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下意识行为,并且这种下意识行为具有习惯性强、隐蔽性深、危害性大等特点。教师一些看似无意识的言行,却可能刺伤学生的心灵,导致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进而不喜欢这门学科,最终可能导致产生厌学情绪。而教师往往会给这些学生贴以“差生”“刺头”“绿领巾”等标签。这种“标签效应”容易导致学生人格的扭曲,产生“退缩性人格”。有些孩子跑到网吧进入虚拟世界——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个世界才是美好的,有吸引力的。不仅如此,还可能导致“爆发性人格”,性情异常暴躁, 内心世界充满攻击性, 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敌视。特别是还可能导致学生因无法还击教师而转向自我伤害,如吸烟、酗酒、自我封闭、离家出走、企图自杀等。也有可能将怒气撒向同学,对他人和社会采取偏激行为。校园软暴力表面上发生在校园中,但它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社会危害不容忽视。而最可怕的是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中,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性,还在无意识地爆发着软暴力。

中国德育:您提出最可怕的是很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软暴力的危害性,还在无意识地爆发着软暴力,这表明教师对于这一问题的实质还认识得不是很清楚。您认为校园软暴力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

司晓宏:校园软暴力最根本的问题是背离教育宗旨。教育是为了发展人、生成人、解放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只有对准了人本身,才称其为真正的教育。可以说,人的发展是学校教育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既是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归宿。我们再从教育规律来看,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信任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成功的首要前提,也是教师职业动力之源泉所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就不能歧视部分弱生;全面,就不能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循此出发,教师必须以满腔热忱来对待学生。而校园软暴力行为无疑与教育的基本旨归和教育自身的规律相背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来讲,他们正处于注重感性和情感,渴求得到理解的时期,校园软暴力的出现,会有碍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德育:校园软暴力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您怎么看?

司晓宏:校园软暴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古人就有“师道尊严”“以吏为师”的传统,老师高高在上,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关系缺乏民主平等。其次,教师的职业态度和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由于教师的工作劳累,职业压力大,这造成相当一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并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往往会成为教师转嫁心理压力、缓解职业倦怠的工具,成为老师心情不佳时的发泄对象,这其中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自制力较差,逆反心理严重,上课时爱做小动作、与同学说话,不能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等等,这些很容易诱发教师软暴力行为。另外,家长也具有“助推”作用。对孩子过分期待,在教育上不配合,也常常导致教师行为上的软暴力倾向。

中国德育:如前所述校园软暴力对学生有较大的危害,那么,您认为校园软暴力对我们教师自身是否也会产生危害?如果会,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司晓宏:事实上,校园软暴力肯定也会使教师受到伤害。其一是影响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失去了和谐、合作的伙伴,教学从何谈起呢?其二是损害教师自身形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而校园软暴力的出现,必然会破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其三是影响教育质量和效果。教师的校园软暴力行为必然会挫伤学生接受教育的动机和态度,以致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其四是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就造成障碍。教师的职业倦怠导致一系列不良的教育活动过程体验,不佳的教育效果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反馈,致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和职业胜任感、成就感受到阻碍和挫伤。

中国德育:正如您所言,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应该说,每位教师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造成的结果可能是致命的。但目前班级授课制下,很多教师感觉到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很难顾及到每一位孩子。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司晓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知识是不可能冷冰冰地毫无感情地从一个脑袋装进另外一个脑袋。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没有积极的情感,任何一项目标都无法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并不是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就在课堂之中。如果学生连老师的积极情感都无法体验得到,那怎么能期望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呢?虽然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不可避免,但个体生命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老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中国德育:那么在您看来,我们应如何避免校园软暴力现象呢?

司晓宏:正如我刚才谈到的,校园软暴力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应多方面通力合作。一是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怀教师成长,强化教师的成就感和工作认同感,使教师由衷地热爱教育事业。二是教育部门切实改革以升学率为唯一的教育评价机制,减轻师生升学压力,使教师不再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三是从立法角度进一步加强预防与干预研究。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法》等法规规定应当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允许校园软暴力行为的存在,但法律在规制校园软暴力行为上还是显得苍白无力。对此,需进一步完善,并使之可操作化。《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其中提到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实施多元化评价标准。2012年9月7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正式,要求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这个文件的第二部分,对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有专门论述。另外文件第四部分强调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对加强教师资源配置管理、推进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五个方面做了规定。

上一篇:一双鞋走天下 下一篇:书香相随,茶香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