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逃脱的“逃亡”

时间:2022-06-06 09:58:41

[摘要]影片《老无所依》以莫斯的逃亡为线索,通过三个人物的命运来阐释宿命意识。这种宿命意识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基督教中的“性本恶”观念,恩格斯的“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论断及现代人的孤独h。在暴力背后,影片透出浓重的对人的生存环境的终极关怀色彩,富有极大启示意义。

[关键词]《老无所依》;逃亡;宿命意识

2008年年初,第80届W斯卡金像奖颁奖,科恩兄弟主创的电影《老无所依》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编剧本4项大奖。在此之前,此片已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阵容、最佳剧本奖,两位男女主演分获最佳男女主角奖。获奖后,该影片票房收入也是一路飚红,网络点击率的上升和网友的追捧更是创造了一个观影神话,是什么原因使这部影片受到如此多的、不同人群的喜爱呢?

笔者认为是其深刻而又现实的主题――对宿命意识淋漓尽致的体现。所谓宿命意识就是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偶然因素造成,是不可预测,不可预知而又是注定的、不可改变的。参加过越战的退伍小人物莫斯在一次狩猎时偶尔进入一地,他发现这是黑帮火拼后的现场,他四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个皮箱,里面是一笔巨款,他将钱拿回家,想用这笔钱来改善一下和妻子的贫困的生活现状,没想到由此引来各方追杀,黑帮头子安东用杀牛的高压气筒作凶器,一路杀来,而另外一群墨西哥人也用追踪器跟踪并追杀他,老警长调查案件也在寻找他。影片中的三个人都有强烈的宿命意识。杀手安东除了毫不犹豫地杀掉阻碍自己行动的人外,还用一枚硬币决定无辜的人的死活,在莫斯的妻子拒绝猜硬币并对他说“你不必这样做”时,生气地回答:“这对我并没有什么不同。”老警长在面对一系列命案却无能为力后对现实失望,想靠退休脱离这种窘境;莫斯想靠巨款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招致追杀,拒绝与安东的谈判条件,最后还是死于非命,装钱的箱子也不翼而飞。

影片表层是近年流行的,利于赚取票房的暴力主题;沿用警匪片惯用的追――逃模式,以莫斯的逃亡过程为线索来展开情节;人物造型别致,安东的齐耳短发在一群牛仔打扮的人中格外突出;导演对声响的运用更是匠心独具,可以说是惜“声”如金,放映过程大多数时间是无声的,汽车声、枪击声、对话声等情节性声响是全部,没有一点修辞性音乐。影片一,方面充满悬念,激起并维持住观众的观看兴趣,另一方面情节的跳跃性极强,大量细节都被省略,使叙述过程简化的同时也充满张力,使人欲罢不能,总想再多看一遍弄清原委;是一部在看的同时要时刻动脑筋思考的影片。

影片对使人产生宿命意识的“恶”的展现更是淋漓尽致,为什么“恶”会如此打动并引起人的共鸣呢?

首先,从宗教角度来说,基督教认为人性本恶,人要通过不断的忏悔、行善来赎罪,它否定人的欲望、需求,试图通过压抑、泯灭人的自然欲望来实现人精神上的提升。人性恶是西方社会文化、法制等发展的基础。影片中的安东留着一个奇怪的发型,冷酷的眼神,泰然自若的表情,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就像是魔鬼撒旦,其暴力程度最高而又无处不在,是摆脱不掉的幽灵,试图将人拉向无底的地狱。宗教倡导用善来对待恶,一个恶人加恶于我,但是我不应当以恶报恶,而以自己的良心同恶争斗。因此,基督教使人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负重。影片表现出的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就是对“恶”的一个回答。

其次,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充满了“恶”。恩格斯就曾强调:“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黑格尔指出:‘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私心、欲望等传统价值观念中的“恶”被肯定,甚至成了消费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市场原则、商业逻辑成为通行的原则,人和人的关系被异化为交易,而金钱变成人实施行动的唯一动机和衡量价值大小的唯一尺码,在影片中,莫斯因为试图将一笔不属于自己的巨款据为己有而招致追杀,而杀手安东也是为了夺到巨款而对莫斯展开追杀,墨西哥人同样也是为钱而行动;只有作为正义化身的老警长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对命案进行调查,一心想抓住凶手,却总是处于劣势、功亏一篑;当主人公需人帮助时也都用金钱来解决,莫斯车祸后花500美元买下街头青年的衬衫和啤酒,街头昏迷递钱给唱歌的人将他送往医院,安东在影片最后受伤时也是花100美元买了小男孩的衬衫用做绷带,这三个场景里,递钱的动作都被突出表现――用特写镜头;杀手安东在面对对他没有威胁的人,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对方的生死。金钱成为人行动的唯一动力,也成为真正的“万恶之源”。

而特定的时代和现代人孤独感是宿命意识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从影片的背景看,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经济走向低迷,“美国衰落论”甚嚣尘上,而在社会问题上,社会焦点出现转移,开始关注宗教、道德和文化价值的分歧。这部片子在深层次上关注、思考这一焦点问题。很显然,影片对此问题持保守态度。这也与当时美国境内另一思潮不谋而合:“……因此,在美国政界,反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行动早在80年代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例如,里根总统时期曾任命新保守主义中坚人物林恩,切尼为全国人文科学基金会主席,旨在反击多元文化主义和颂扬欧美文化传统。”对多元文化可能带来的美国传统文化的弱化和失落成为持保守态度人的主要忧虑。“事实上,忧患精神是美国文化的重要传统,自建国以来的两百多年里,它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时隐时现,对社会发展起着导航纠偏的作用。”《老无所依》的忧患精神表现在个人英雄主义的衰落(莫斯被杀、老警长失败、魔鬼化身的安东却阴谋得逞),新旧观念冲突及传统观念裂变带给人的一系列心理上的变化。

对于个体生命来说,生命是不可重复的、不可逆的,人生的过程只有个体生命能体验和体会,生老病死,人生过程的不可预知性使我们或多或少体现到宿命的力量。一个充满生命能量的年轻人被各种社会意识模塑后,承受世俗的风雨,慢慢会意志消磨。就像是纵然我们奋斗、挣扎,冥冥中总是逃不脱命运之神的摆布,总是被命运之神玩弄于巨掌之中。与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相反,在生命力量达到鼎盛期后,人生变成减法:我们开始不断地失去,失去年迈的父母、失去身体的健康、失去无邪的快乐……这种失去是不可逆的――直到死亡。看到死亡,每个人都知道他也是不可逃脱的――不论以何种方式逃亡。死亡是个从不缺席的不速之客,冥冥中的那个时间一到,不论你在何时何地,他都会匆匆赶到你身边。对于这一追逐者我们无能为力,只能束手就擒。就像莫斯的“逃亡”注定是不可逃脱的。影片主人公莫斯一直试图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对手――将钱藏入屋内的通风口、假装出车祸而对杀手攻击使对方受伤、发现并处理掉追踪器而使安东无法找到自己――但他却被另一拨墨西哥人找到,受攻击而死。从人的精神层面来说,在现代社会人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中描述了人们为什么会逃避自由,遁人一种固定模式中:“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立无权力和不安全;个人解脱了一度使生命有意义及安全的所有束缚。我们也已发现,个人不能忍受这种孤立;孤立的人与外界相形之下,变得更加无助,因此,非常害怕外界;由于他的孤立处境,对他而言,世界已经失去统一性。”老警长在调查过程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失败,由此,他毅然辞职。他说,“我觉得自己被打败了。我以前总以为当我自己变老的时候,上帝会以某种方式引导我的生活,但是他没有。”他感觉被上帝抛弃了,成了精神上的孤儿。

尽管人生无路可逃,渐渐认同于宿命意识,但影片透过暴力更闪现出入文关怀的光辉。这种精神具体是由老警长来体现,影片一开始即以他苍老的声音回忆他祖父、父亲时代从不带枪出警平和的生存环境,结尾部分是他与另一位老人的长谈,缅怀过去安静的生活,谴责暴力。最后他还给妻子讲了他的梦,他梦见父亲与他同行,后来超过他,举着装有火种的牛角坚定地前行,去陌生寒冷的前方重新燃起熊熊火焰,表现出令人为之动容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终极关怀,为宿命意识增加了些许亮光和温暖。

上一篇:电影类型与后电影产品开发 下一篇:文化苦旅:影片《夜宴》的全球化和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