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是教师立身之本

时间:2022-06-06 09:07:22

“师德”是教师立身之本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而言,“师德”的培养与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充分探讨“师德”的内涵,并特别强调:提高“师德”修养的途径在于教师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观照;“师德”的种种体现,必须是发自真心,并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汉代杨雄在其《法言・学行》篇中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如今,人们常说,教师应“为人师表”,这个“表”是“表率”“模范”之意,可见,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学高方可为人师,行高才能为世范。这里的“学高”是师才,“行高”是师德。可见,成为“师范”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德才兼备。

毋庸讳言,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就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在应试教育中,人们看重的是“师才”,谁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谁就是“能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逐渐成为历史,素质教育成为发展的方向,由此,“师德”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后汉纪》中袁宏有一句名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在论述教师的人格时指出: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只是教学问;“人师”是教行为,就是教怎样做人。徐特立认为,人民教师,应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也就是说,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既是一个模范人物,又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可见,“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师才”是教师的授业之道,二者缺一不可。本文旨在说明:“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一、“德”与“师德”

“德”是伦理学的概念,原意是“心中所见”,指的是内心世界的得失与曲直,即“心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伦理学上论人生行为的,基本分为两派:一派注重“居心”“动机”;另一派注重行为的效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大多属于“动机”派,其中,儒家文化更为突出。例如,孟子所谓“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中的“存心”,说的就是“居心”“动机”;其次,儒家的教育哲学,又特别注重榜样的作用,讲求正己以正人,并注重以德化人。

现在所谓的“师德”,即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与职业道德水平,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根据“德”的概念和现代伦理观念,我们可引申出“师德”的基本内涵:爱心、平等意识、自由观念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师德”的体现

1.对学生的爱心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理念,主体进行模仿和产生认同的观点就是为了跟榜样达到一致状态,可见,榜样不仅是言语行为规范的代表者,更是主体崇拜的对象,能让主体不由自主地产生追求榜样的意识。基于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就要关心和帮助他们,并真正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只有这样,教师的爱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从而赢得学生的信赖。总之,教育的实质在于:人性可以被塑造,知识与经验可以被传授,因此,画竹首先要胸有成竹。例如,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师就要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既充满自信,又怀有爱国、爱党的热情,并用自己的举止和言行影响与感染学生,最终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平等意识

平等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方面。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曾说:“师德(教师的修养)”涵盖了很多内容,但最关键的,我认为还是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就是对职业的态度,这也是教师修养中的核心内容。就这个层面来说,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人格就是“师德”的关键与核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坚定的平等意识,没有居高临下,没有长幼排序,没有智力之分,没有成绩优劣,只有建立在完全平等基础上的尊重。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尊重主要体现在“严格”跟“慈祥”上。就像人们常说的“严师出高徒”“严格就是爱”一样。严,不是严厉,而是严格,是一丝不苟的态度。如果不严格约束和锻炼学生,自然很难培养出国家未来的优秀接班人。俗话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可见,要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就必须坚持平等意识。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平等意识既表现为关心、尊重和帮助学生,又表现为严格约束和教导他们。另外,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全面提升他们的自信力,重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自由观念

要自由是人的天性,而自由的实现有赖于他人的尊重(成全)。可以说,只有被他人尊重,我们才有自由可言。自由的实现有赖于他人的尊重,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突出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他们的自由天性得到充分发挥。也就是说,教师对所有学生都应循循善诱,并用充满爱的教育转变“学困生”,以使教书育人的工作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对“真、善、美”的追求

教师必须具有“真、善、美”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从哲学上讲,“真”,即真实、真理,指的是知识与理性;“善”,即善良、善心和善意,代表道德。总之,知识、理性与道德相互促进,“真”与“善”互相依存。“美”在于真与善的和谐统一,其内在体现就是“善”,即心灵美;其外在表现就是“真”,即行为美。总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教学生求真、向善和爱美,换句话说,“真、善、美”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此为根本。

三、“师德”的培养

“师德”是教师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观照,也就是说,“师德”应发自教师的内心,它体现为爱心、包容之心、谦卑之心、赞美之心与感恩之心。

因为教师有爱心(爱学生、同事、学校和事业),所以能拥有热情,并充分发挥才智。可见,爱心是师德的基础。教师应像默默无闻的园丁,助力如小树般的学生茁壮成长,收获成果,但不求任何回报。教师应是美的耕耘者、播种者,并用爱心引导学生感受美丽的大千世界,畅游浩瀚的知识海洋,使他们充满个性化地全面发展。因为教师有谦卑之心,所以善于发现学生、同事的优点,并能懂得学生的美好,善于学习同事的长处,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因为教师有赞美之心,所以能使成功在赞美中诞生,让友谊在赞美中浓厚,使亲情在赞美中升华。因为教师有感恩之心,所以懂得感谢学生、家长、同事和父母。

总之,教师应将自己的汗水、心血和青春全部奉献给教育事业。正如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面对什么人,教师都应理直气壮地说:奉献给教育,我一生无悔。

毕竟,“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师德”的培养在于教师对自身内心世界的关照。基于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教书育人能力,即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培育人,以真诚的爱心温暖人,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优秀的成果鼓舞人,以完善的人格塑造人。教师只有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才能使自己的美好人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熠熠生辉,最终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第十四中学)

上一篇:应试作文三部曲 下一篇:宁波市北仑区交通物流行业转型发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