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商法中信用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6-06 07:40:18

论民商法中信用体系的构建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过渡的阶段,并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与法治现状来看,空白的信用制度显然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健全信用机制将推动我国商事法律体系的完善,促进我国商法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从而规制和推动市场经济机制的良好运转。

【关键词】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

一、我国需要建立和健全信用体系,民商法需要调整信用问题

信用是现代社会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必备的道德理念与法律意识,也是维系商品交换的基本前提,更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对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目前在我国并未形成有效的信用体系和信用法律制度。立法方面,中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同时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比较严重,政府对信用市场的监督管理比较薄弱松散。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仍然滞后的现况,民商法需要调整信用问题,将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纳入法律的框架中来。

二、建立和健全民商法信用体系,需要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信用秩序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种可以大致确定的预期,以便利市场主体的相互交易行为。经济学家更从这个角度把建立起信用秩序的法律确定为一种能够保障确定预期的正式的制度。我们存款、投资、交易,都因对市场行为有一个安全的预期,存款可以凭存折到银行提取现金和利息,投资不会无故被没收或征收,交易双方不会不履约或卷款而逃。市场主体能够随时了解交易对方的信用状况和信用纪录,有助于增强交易信心。不守信的市场行为付出的成本将远远大于预期的额外利益。市场的透明度要求任何财产的流转在司法介入时能够显现。而法律必然的成为建立信用秩序最为有效的选择。于是我们提出了如何来建立和健全民商法信用体系的诸多设想,从作为信用主体的企业、个人和政府的信用建设出发,围绕信用权为中心的理论分析,逐步展开整个信用体系多个环节涉及的问题的探讨,以构想形成一个理想的符合我国实情的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框架。通过这一个民商法信用体系,希望能使上述人们所有的预期的实现有了保障,理想信用状况得到合理的实现,信用秩序得到维护,真正达到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

三、构建我国民商法信用体系的设想

(一)信用权的构建

构建信用权,是我国整个民商法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草案建议稿)起草说明》中提到:对信用权是否要规定,一种意见认为,信用权是已经死亡的权利,不必加以规定,并列举《德国民法典》中关于信用权的规定,在日后并没有很好发挥作用的实例加以说明。另一种意见认为,信用权是有必要加以规定的,因为这是关于民事主体的经济能力评价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并举出我国台湾最近修订民法债编补充规定信用权的实例加以说明。草案最终也没有规定信用权。虽然目前主张立法保护信用权成为主流观点,但内部分歧却比较大,前者主张信用权属于人格权按照人格权法保护,并已经纳入《中国民法典(草案)》;后者和张新宝则主张信用权属于财产权应按照财产法保护。其实,应当专门立法构建信用权,并将信用权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人格权,这是信用权立法中最核心的内容。

(二)加强市场主体—公司的信用建设

从法律角度讲,信用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就是市场主体必须诚实无欺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目前信用短缺的时代,重构社会信用体系之时,我们不得不对公司信用的保护予以极大的关注。公司信用度的高低,影响债权人、利益相关人乃至整个社会的交流安全,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公司信用毫无疑问最终落脚于公司履行义务和清偿债务的能力上,而公司有无偿债能力与履行义务,取决于两点:第一为“人”的因素,因为公司是法律拟制的人格,其决策的做出最终可归于公司机关人的平衡与协调。第二为“资”的因素,此因素也是决定性的因素,需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资”,既包括静态的“资本”,也包括动态的“资产”,“资本”与“资产”的双重保护构成了公司的信用基础。

(三)建立和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制定信用法律时,第一原则是要界定清楚并尊重个体的权利,尤其是宪法赋予个人的权利。我国缺乏隐私保护方面的专门立法,有关隐私的权利被纳入了“名誉权”的调整范围,这个现状很大程上制约着我国信用信息体系的建设。而个人信用资料的征集和传播不可避免的会触及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关于信用信息的隐私权就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规定:其一,个人有权要求保障个人信息免受非法和不正当使用的侵害,其二,个人应当有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与外界沟通个人信息的主动支配权。国家则应当通过制定新法或修改相关法律来明确的规定个人对其信用信息资料享有的权利,例如知悉资料收集人的身份、收集目的、使用方式、资料转移的可能性等方面的知情权;有权查询、申请修改个人资料以及资料被非法使用或不当使用时的赔偿请求权;对当事人的权利遭到侵害时的救济途径、资料收集人未按照所申明目的使用信息、不当泄漏甚至出售给第三方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予以明确。同时个人信用资料的传播应当有明确的范围限制,而不是向社会公开或随意提供给其他机构或个人。

(四)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

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为完善行政法规,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支撑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政府机构能否依法行政,自觉维护社会信用,惩治失信行为,当好市场经济的裁判员,对市场主体的诚实守信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良好的政府信用是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应开展政府信用专项治理,加强廉洁从政,提高办事效率,使各级政府部门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增强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提高行政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与此同时,应以法律规范和保障国家公务员的信用。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控制公共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权利和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国家公务员必须忠实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诚实守信对公务员来说,决非一般的道德要求,而是一种法律义务,因而应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诚实守信意识。从政府与市场主体的根本功能上来分析,构建整个社会的信用制度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主体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四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3]杨立新:《人身权法》,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4]李开国等编著:《中国民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上一篇:试论司法公正 下一篇:从实践角度看债权人制度理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