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评价

时间:2022-06-06 06:49:38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评价

传统学生评价方式,往往忽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尤其是“差生”,更是丝毫没有“发言权”,教师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当学生不听话时,当学生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时,当学生惹老师生气“后果很严重”时,某些老师往往恶语相向,对学生冷嘲热讽,甚至对学生施以暴力体罚或变相体罚,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给学生心灵造成严重创伤,甚至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河南洛阳的花季少女雷梦佳,由于屡次违反班规,经过全班同学“民主投票”,决定让她停课一周,回家反省。在得知自己被大部分同学投票赶走后,还没来得及等母亲接自己回家,雷梦佳已在学校附近黄河渠边的青石板上留下遗言,投河自尽了。正是教师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和处理方式,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因为被老师讽刺“去坐台都不够格”,一位花季少女走上了不归路;因为难以忍受老师的长期体罚羞辱,三个小学生结伴投河;由于不堪忍受老师的讽刺挖苦,一个中学生向老师举起了砍刀……类似事件屡屡见诸媒体,足以令广大教师警醒和反思。

这种“挥舞大棒压制学生”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创造意识的发展、潜能的发挥,以致于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棒杀”。可见,“棒杀”的确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忘记: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嘲讽中有爱迪生。只要教师对学生多一些真诚的关爱,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就会有许多“瓦特、牛顿、爱迪生”出现。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由教学的管理者变成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合作者;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应当俯下身来,尊重和关爱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进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尤其要经常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坚定学生信心,激励学生进取。

然而,反观当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某些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却运用不当。现在课堂上经常能看到教师竖起大拇指称赞学生“你真棒!”;时常能听到学生们整齐划一的掌声。学生回答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后,也能受到教师“你真棒”的称赞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尤其在公开课、观摩课上,更是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课上如此,课下亦然。甚至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也不予批评。这表明,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片面地认为,一味地大张旗鼓地表扬和鼓励,就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于是便盲目地进行了所谓的“鼓励性评价”,殊不知,滥用的鼓励、廉价的表扬,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学生们会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和一味的赞扬声中,渐渐退去应有的喜悦,渐渐地“迷失了自我”,最终导致了“表扬依赖症”,甚至变得自高自大;一旦经受挫折,往往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这就是将学生“捧杀”了。“棒杀”要不得,“捧杀”同样要不得!

其实,评价的首要原则是科学、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坚持以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笔者认为,对学生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树立全面、科学、辨证、发展的评价观

要保障学生权益,以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的。评价具有导向作用。能否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必须制定并遵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新课标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是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样的评价要求教师不仅注重学生过去和现在的表现,更关注其未来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不仅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进行评价,更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评价。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评价的机会。依据评价结果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从而有的放矢的引导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扬长才能避短,有了优点,就有了进步的支柱、发展的希望。事实上,每个孩子身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优点。教师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帮助学生找到其赖以进步的优点,并点燃学生前进的希望之火。

三、评价的主要方式应该是鼓励和表扬,尤其对于“学困生”更要如此。

长期以来,教师对于“学困生”或“差生”总是批评或惩罚居多,很少鼓励和表扬。实际上,对这些“学困生”来说,一味批评、指责乃至惩罚不仅效果不大,相反还会引起严重的尊重缺失感,使所谓的“差生”更加自暴自弃。作为教师,在选择评价方式时,要更多地采用鼓励、表扬的评价,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收到积极的效果。

四、在鼓励表扬学生的同时,丝毫不可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对学生必要的批评和适度的“惩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同样必不可少,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度”。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善意的批评或适度的惩罚,学生是能够接受的。要营造师生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氛围,要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如在鼓励的同时指出其不足,融批评于鼓励之中;表扬其他同学时“旁敲侧击”,提醒某些同学的不足等。

五、对学生的评价不宜过分强调“量化”,应提倡“模糊”评价。

在评价中一味追求精确,片面强调量化,每一次都力图把学生的“等级”分得十分清晰,只会背离科学全面评价学生的初衷,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引起教育活动的混乱和教育目标的落空。

如有的学校或教师,把学生的考试成绩精确到零点几,并且在集体范围内公布名次,这在鼓励少数尖子生的同时,也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信心,尤其使排名下游的学生心灵笼罩上阴影;而“优等生”则容易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实际上,教育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中,许多“主观评价”范围内的内容是无法量化,也是不需要量化的。一味精确量化的结果,只会把活生生的人分割的支离破碎,成为抽象的数字符号,学生的创造性和全面发展又从何谈起?

六、要坚持多元化评价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改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要求评价方式和流程的多元化,既有师生相互评价,也有学生集体的相互评价,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过程中,由学生本人收集有关自己的评价信息,会更加全面、真实。只有全面真实的评价信息,才会得出可靠、可信的评价结果,才会让教育者及时发现学生本身存在的不足,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非常必要。学生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的优点是经济、实用、高效,但也存在致命的缺点,易将学生人为“分割、孤立”,不能客观全面反应学生发展的现状和潜在的能力。定性评价强调实用观察、访问、探究等方式,以描述性文字替代枯燥的数字信息,可以有效增加评价的针对性和效度。但是,定性评价操作起来费时费力,且标准难以把握。

笔者认为,两种评价方式应当互相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不可片面强调一种评价方式而忽视另一种,也就是做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综合运用;同时,坚持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惟其如此,才能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全面发展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使学生个性发展更加健康和完善。

总之,我们对于学生要坚持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重要的是要让评价远离“浮躁”,避免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要着力于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让评价真正发挥其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一篇:拥有阳光心态,做幸福的教师 下一篇:用这样的方法告别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