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

时间:2022-06-06 02:43:15

生态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

摘要:指出了生态学内容体系庞杂,概念繁多,且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生态学教学需要。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对教师和学生均有较高要求。将其应用于生态学教学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认识和掌握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

关键词:生态学;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9302

1引言

生态学是研究地球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具有强的应用性与交叉性等特点[1~3]。作为生物、环境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生态学授课质量与教学效果对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生态学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交叉性、应用性强等特点,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生态学教学需要[4~6],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和调整,以充分满足和适应本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4]。

笔者结合生态学课程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法,以科学阐释生态学问题与现象,讲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取得良好效果。

2问题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

2.1问题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创造性教学的一种方法[5],即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与此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由此可见,科学创设情境是问题教学法的重要基础,合理设计问题则是有效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的关键。

2.2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问题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就是把知识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用问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教学概念和知识的认识,从而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加深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结构和运用规律的理解。问题教学法强调把对问题的质疑权交给学生,利用其好奇与探索的心理,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挖掘学生综合潜能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问题教学法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态学内容广泛、领域繁多,涵盖基础、应用等多个方面内容,又涉及诸多层次与生态阶元[6],单纯依靠教师讲授教学效果往往不明显。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的引入与实践很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1突出全球变化的时代背景,合理设计科学问题

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是指在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驱动下,导致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最终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土地荒漠化的过程。全球变化不仅仅是气候变化,它是由大范围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环境变化组成的。因此,现代生态学问题需要在这一大背景下去阐释和考量。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影《后天》、《A Convenient Truth》的介绍,为学生创设出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等实际问题,组织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对问题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并揭示相关生态学规律与本质。

同时,因现代生态学关注的重点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在此变化过程中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内容讲授时,分别向学生提出了生态农业、城市化等当前热点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结合区域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

滨州市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其生态环境具有典型的三角洲特色。而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这一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国务院于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若干区域生态热点问题向学生展示,并引发积极思考与热烈讨论。如在讲授湿地生态系统相关内容时,结合黄河三角洲滨海滩涂资源开发与保护实际,以图片、新闻报道等素材为核心,组织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并结合相关研究文献系统阐述有关概念与科学原理。

3.3关注现实生态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法有效运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资料储备。如课前搜集整理山东省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资料,特别注意将黄河三角洲地区两个重要自然保护区资料进行整理汇总,以备教学需要。在讲授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相关内容时,以位于滨州市无棣县境内的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贝壳堤岛近20年来的植被变化动态,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贝壳堤岛生态系统与植被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重建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深刻认识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自然生态系统会发生剧烈变化,同时理解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受群落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这样的问题设计与讨论过程,不仅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生态学知识、培养应用能力的动力与兴趣。

3.4以问题为核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生态学体系中的核心主题。在讲授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时,列举“生物圈二号”试验,引出地球环境系统与生命系统的协同进化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从这一试验的过程与结果等方面总结经验与启示,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反思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的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查阅的基本能力,同时也通过让学生从认识表象到揭示问题内在本质一步一步进行剖析,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在生态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做好设计问题、创设情境以及合理切入、组织讨论和揭示规律、释疑解惑等各个环节,通过对问题的引入、讨论、解答,阐释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问题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在于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教学法应用于生态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一方面要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合理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注意“适度”、“适时”、“适当”、“适法”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7],才能真正发挥好问题教学法的固有作用,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掌握生态学基本原理,并锻炼和提高应用能力。如何更好地运用问题教学法,发挥其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功能优势,有待于广大教学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牛翠娟.基础生态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4] 耿红.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190~191.

[5] 张桂萍,茹文明,金山,等.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学模式[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 (2): 100~101.

[6] 陈印平,刘俊华.案例教学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3(4):120~122.

[7] 杨淑萍,刘月兰,洪燕君.PBL教学模式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 120~121.

上一篇:胰腺影像检查读片思路和注意事项 下一篇:谈数字出版与ERP的三大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