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外汇汇率风险与对策

时间:2022-06-06 12:06:32

企业外汇汇率风险与对策

摘要:汇率改变时,跨国公司可能遇到3种类型的外汇风险:经济风险、交易风险和会计折算风险。对经济风险的管理与计划应提高到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高度,预测和改变预期的汇率变动对公司未来现金流动的影响。

关键词:汇率风险 经济风险 风险管理

一、外汇汇率风险概率

当外汇汇率发生变化时,会引起潜在的公司获利性、净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改变,从而影响跨国公司的管理决策。汇率改变时,跨国公司可能遇到3种类型的外汇风险:经济风险、交易风险和会计折算风险。经济风险是测定由于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化所引起的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改变,从而使得公司市场现值发生变化。价值上的变化取决于汇率改变对未来销售量、价格和成本的影响程度。交易风险是指汇率变化前未清偿的金融债务在汇率变化后进行结账时的价值变化。因此,交易风险涉及到将来自己商业债务的现金流动变化。会计折算风险又称账户风险,是为了合并母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把用外币记账的外国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转变为用单一母公司所在国货币重新做账时,导致账面上股东权益项目上的潜在变化。

二、经济风险

在对3种外汇风险做出初步阐述后,以下部分将对经济风险进行着重分析。经济风险也称经营风险,从跨国公司长期发展趋势来看,较交易风险和会计折算风险更为常见。以外币计价的进出口额、从对外投资收回的利润、以及借入外债的利息都涉及到不同币种问的兑换,因而产生了交易风险。未涉及货币交换的交易则不存在交易风险,但二者都存在经济风险,因为公司交易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可能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

由于经济风险取决于对未来现金流动的估计,因此难免会存在一些主观上的看法。经济风险并非出自会计过程,而是来自经济分析。即是说,经济风险涉及到金融、市场、购买和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对经济风险的管理与计划应提高到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高度。

由于管理者和投资者都已经将预期的外汇汇率变化考虑到预期的经营成果和估算的市场价值中去了,所以经济风险中并不包括汇率这一因素。就管理者而言,财务预算报表已经反映了有关预期汇率变动及所产生影响的有关信息。在均衡的条件下,管理者也许会使用远期汇率作为未来即期汇率的无偏指示器。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在准备经营预算时,已运用了远期汇率,而不是假定即期汇率保持不变。从投资者角度看,如果外汇市场是有效的,则人人都知道预期汇率变化的信息,还将在公司市场价值上有所反映。仅当未预料到汇率变化或者处于无效率的外汇市场时才会引起公司市值变化。

从时间长短来看,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化在4个不同层次上影响到公司预期的现金流动,即:短期影响(指对1年内经营预算的预期现金流动影响),均衡的中期影响(对中期即2―5年现金流动的影响),长期影响(对公司预期五年以上时期现金流动的影响)。其中均衡是指假定外汇汇率,国家通货膨胀和国家利率三者处于均衡条件下。在此我们将不对这4个层次赘述,仅着重探讨汇率变动下的经济风险。首先请看下表:

1 本币升值时的经济风险。由于本币升值,本地居民可用手中的强势货币购买比以前更多的外来替代品,从而加剧了外来竞争。正因为如此,公司在本国内销售额预计会下降,从而减少公司的现金流入。这一减少的程度取决于本国市场上外来竞争的激烈程度。另外因为本币升值,外国进口者需要为同样多的商品付出更多外币,公司以本币计价的出口收入会减少。就以外币计价的出口收入而言,虽然外国客户的需求不会减少,但公司最终必须将得到的外币收入兑换成本币,本币的走势必然导致其本币收入的减少。

另一方面在对该公司的现金流出考察中可以发现,以本币计价的进口原材料成本不受汇率变动的直接影响。但如果本币升值,以外币计价的进口原材料成本以及以本币支付的外币融资利息都会下降。总而言之,公司本币升值可能造成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同时减少,从而很难判断随着本币升值公司净现金量是增加或减少。这一增减的判断最终要看流入和流出哪部分受本币升值的影响更大。例如,某从事出口业务的公司主要是从本地取得原材料和资金来源,这样其现金流出量将比其流入量减少更多。反之,某家主要在本地销售且少有外来竞争对手的公司不会因本币升值而大量减少其现金流入量。如果这家公司从外国获得原材料和资金,其现金流出量将减少。这样这家公司的净现金流将因其本币升值而增加。

2 本币贬值时的经济风险。本币贬值时公司将受到与(1)中相反的影响。外币走强时,本地消费者会认为以外币标价的外来商品价格太高,因此外来竞争被减弱,公司的本地销量将增加。对进口方而言此公司以本币标价的出口商品较便宜,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需求。以外币计价的出口商品也会增加公司的现金流入,这是由于同样多的外币收入可以因为本币贬值换得更多本币。此外,从对外投资中取得的利息或股息收入也可换得更多的本币。

就现金流出量而言,以本币计价的出口原材料不会受汇率变动的直接影响。但因为需要更多的本币去获得强势外币,以外币计价的进口原材料成本,及以本币支付的外币融资利息都会上升。总之,公司本币贬值可能造成其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同时增加。处于与本币升值时同样的抵消效果,公司净现金流量是增或减取决于流入和流出哪部分本币贬值的影响更大。如果一家公司主要经营出口业务且于本地获取原材料和资金供应,则将于本币贬值中获利。而美国公司诸如克莱斯特、福特、通用等汽车制造商,在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币种大幅贬值时,现金流入量远大于其流出量,从而盈利。反之,若某家以内销为主的公司少有外来竞争者,且从境外取得以外币计价的原材料和资金,则会因为本币贬值而深受其害。

3 间接的经济风险:有时本币汇率改变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是间接的,因而与预期的不同。假设一家从加拿大进口以美元计价的木材的美国公司,当美元贬值时,不会直接受到影响。但由于加拿大出口商要把到手的美元换成加元,美元贬值意味着其加元收入的减少。因此加拿大公司将在未来提高对美出口价格以弥补加元收入的损失。这一举措会增加美国公司支付进口的美元现金流出,即对之产生间接影响。

三、经济风险的管理办法

经济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预测和改变预期的汇率变动对一家公司未来现金流动的影响。面临经济风险的公司可以通过预测风险大小以决定是否必须回避以及如何回避风险。由于跨国公司经营中涉及到各种货币,汇率波动各有不同,给经济风险的预测带来不少麻烦。方法之一是先将现金流划分为不同的收入项目,再根据预测的未来汇率估

计各项目数额,并根据不同汇率修正数额大小,这样公司就能正确预计收入和其他现金流。如公司的成本和收入受到汇率变动影响的程度相互抵消,实际上公司不会受汇率变动影响;在外币走强(弱)情况下如果外币支出大(小)于外币收入则对企业不利(有利)。为了达到风险管理目标,管理者不仅要认识到在不均衡条件下发生的情况,而且能使公司以适当的方式对此做出反应。其中最佳的方法是通过国际分散化的经营和融资。国际经营分散化意味着工厂设置、销售、原材料来源的分散化。国际融资分散化是指从多个资本市场获得多种货币资金来源。分散化策略使公司在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商品市场出现不均衡时对风险做出主动的或被动的反应。且运用这一策略时管理者并不需要预测不均衡条件,仅需当不均衡出现时认识到它即可。

如果公司从事国际分散化经营,当购买力平均处于不均衡条件时,管理者能意识到这种变化(也许是本公司设置在不同国家工厂的比较成本方面的变化,也许是需求价格弹性所引起的本公司工厂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利润率和销售的变化),从而改变公司的经营战略。比起纯粹的国内公司,跨国公司更容易受汇率变动影响而出现经济风险。例如美国的GC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该公司对墨西哥出售软件,岂料墨西哥比索兑美元贬值40%,使得客户的成本陡增,从而GC对墨西哥的销售额剧降。在1983年外币相对于美元贬值时杜邦公司由于需要将获得的弱势货币收入兑成美元,且外国客户对其出口需求减少,遭受了约达1亿美金的损失。反过来,1985~1988年及1990~1991年问美元疲软给杜邦及许多其他跨国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出口业务和利润。因汇率变动的幅度不同,变动对于跨国公司的影响程度会因币种而异。1993年上半年日元相对于美元升值时某些欧洲货币发生了贬值。这样,出口业务主要集中在欧洲的美国跨国公司出现了经济风险,而那些主要向日本出口的公司却大大受益。无数案例说明:(1)汇率变动会影响跨国公司的业务操作:(2)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3)影响的程度与业务涉及的币种有关。如果公司采取分散化经营,当汇率出现不均衡变化时,公司在各地区的优劣状态会相互抵消,公司的现金流动变化减少,这样经济风险被中性化了。相反,不从事国际经营分散化的纯粹的国内公司,即使不存在以外币表示的现金流动和随之产生的交易风险,也会因汇率变动而遭遇经济风险。试考虑一家完全在本地购买原料、售卖商品的本国钢铁制造商,一旦有外来竞争参与到本地市场,经济风险就会出现。具体表现为当外商计价货币贬值时,潜在的客户群会转向外商购买钢铁,而对本国公司钢铁产品的需求减少,本国公司的现金流入也将减少。

如果公司分散自己的资金来源,当利率不等于预期的汇率变化时就有可能降低资金成本。这只是对于那些与银行关系密切、在国际投资界知名,有多渠道多币种的融资来源的公司而言。纯粹的国内公司只能限于在一个资本市场获得所需资金。除了分散化资本市场资金来源带来的预期利率差的好处外,一家跨国公司还可以根据未来经营活动中可能需要的货币种类和数量从多个资本市场上去借相应货币种类和数量,这样可以减少违约风险。大多数跨国公司采用此法不仅使经济风险中性化,且使交易风险和会计折算风险中性化。实践中公司还要根据未预期的汇率变化而改变混合货币种类和数量比例。当一家跨国公司发行以外币计价的债务时,其实际债务成本等于以母公司国货币偿还本金和利息的税后成本,即是说产生了经济风险。到第三国资本市场筹款虽然是跨国公司获得国际资金的一个途径。但由于公司发行债券一般以第三国货币标价,且跨国公司本身的经营活动又是以本国或东道国货币进行,故加大了跨国公司偿债时的外汇风险,再加上大多数国家限制外国人进入本国市场,这样从国际范围看,国际信贷和资本市场比第三国资本市场更加重要。一般跨国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欧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四、案例分析

在谈到经济分析的管理一国际分散化策略时,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国际融资案例。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增加珠海市电力供应,广东省政府决定先利用国内资金开工建设珠海电厂,同时在境外融资。珠电12亿美元的总投资(包括22.7亿人民币及9.62亿美金)三成为股东资金,七成由债务融资,广东股东将注资17.65亿人民币,香港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基建注资1.66亿美元,项目投资余额由日本出口信贷、商业贷款及一项人民币贷款来解决。由于珠电的融资安排以有限度追索形式进行,长建及广东省股东对项目并无提供担保,故购电协议将被银团视为另一类形式担保。根据协议,广东电力保证在项目投产后15年内每年最少向电厂购买68.244亿度电,余下的5年每年至少购买62.04亿度电。珠电将满足全省电力总需求的6%至8%。珠电的中外合营期限为20年,装机容量为140万瓦,长建持其中权益,余下的55%股份由广东电力集团(占45.1%)及珠海经济特区民力发展集团(占9.9%)共有。珠海电厂采用有限追索权的项目融资,以出口信贷为主,商业贷款为辅。具体而言,项目总动态投资为12.0303亿美元,注册资本3.55亿美元,中方以人民币注入等值资金1.9525亿美元(占55%),港方注入资本金1.5975亿美元(占45%),其余资金由珠海发电厂项目公司通过国际美元贷款和人民币贷款解决。项目融资的构成为:

1 由日本出口信贷和美元商业贷款组成的国际美元贷款。

(1)日本出口信贷的60%由日本输出入银行提供,40%由三菱银行牵头的银团提供,并且后者由日本通产省提供政治风险保险。珠海电厂在公开进行总承包设备国际招标时,将设备报价与提供优惠融资条件捆绑在一起综合考虑,取得了来自总承包商方面出口信贷优惠条件的项目贷款,而不需要中国国家及银行提供担保,这是对传统做法的突破,对我方很有利。日本贷款部分总金额约为6.7810亿美元,期限长达16年,包括4年建设期还贷宽限期及12年还款期(从项目完工算起12年内分24期等期清偿),固定利率低至每年5.95%(SDR利率),三菱银行担任出口信贷行。

(2)商业贷款部分由中国银行属下的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和汇丰银行属下的汇丰亚洲投资牵头的在香港营业的国际银团提供。商业贷款总金额约为1.2577亿美元,期限达12年(包括4年付款期限及8年还款期,从项目完工起8年内分16期等期清还),建造期利率是以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加利差1.45%,运行期利差为1.70%。

2 人民币贷款。项目所需资金6.1912亿人民币不足部分在广东省内借入,由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国家开发银行和省电力基金等组成。这一项目有3种融资方案,一种是由日方提供的约6.7810亿美元项目融资,一种是按股权比例各自担保境外贷款,还有就是中方独资,全部境外贷款由中国银行担保。比较起来,采用融资方式的融资费用最低。3种方案的经济性比较中涉及到平衡电价的计算(美分/千瓦时),这是经倒推出来的。由于是以美元融资,考虑收益及营业收入时按国际惯例用美元表示,所以首先利用成本、折现率等已知条件倒推出使项目净现值为零的未来收益,其次用由中美两国物价水平算出的购买力评价汇率将人民币收益转化为美元收益,最后将此收益平均化,即可求得用美元表示的平衡电价。这里平衡电价的含义在于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如果以此价格卖出电力,珠电刚好不亏不盈;如电力卖价高于平衡电价,则珠电可以盈利。

不可避免,此项目也面临政治、收入、完工、经营、外汇、资金使用等风险。这些风险将由各方分担。其中外汇风险包括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两方面。美元贷款银行要求省电力集团公司直接以外汇支付部分电费以解决外汇兑换和汇率变动的问题。但由于项目本身不创汇,按当时国家政策只能由项目公司自行向中国银行购买外汇偿还外债。如此一来,汇率发生波动导致的外汇风险实际上是通过项目公司,最后由电力的最终使用者来承担了。

五、结语

最后,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涉及资本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过分注意融资成本的大小,一切以成本最小为首要前提,但却忽视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因素和机会的宝贵。这样的举措在新世纪瞬息万变的高度发展社会范畴内是十分不划算的。

上一篇:基于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的非财务指... 下一篇:广东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