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三个月

时间:2022-06-06 06:10:11

放假回家,信手翻阅到一本书――《给您一只金手指》,听爸爸说,他参与了这本书的编写,我自然是要一口气读下去的,一个个教育故事跃然纸上,专家的点评也常常让我感同身受,原来父母教育我们也是有技巧的。

读着读着,缪建东教授的一句话让我放慢了阅读的节奏:“注重家庭整体学习氛围的营造。父母的交往,父母的对话均有可能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转变孩子的学习观念。”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段学习经历。

我出生不久,父母就开始让我听古典音乐、世界名曲,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会对我产生什么影响,但他们深知,这样的环境会潜移默化地熏染我。果然,我对音乐的感悟突飞猛进。5岁时,钢琴弹出一个和弦,我能很快分辨出这个和弦里有哪几个音;一首曲子,我能知道它是什么调,转到什么调。连教我笛子的老师都啧啧称奇:一对不太懂音乐的父母,怎么能教出听力如此好的孩子?

现在想想,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多听,多听经典的名曲。孩子如果学琴很累很苦,原因之一就是听得太少,对音乐一点知觉还没有,就步入了艰辛的学艺道路。父母的鼓励、音乐老师的指点,让我学吹竹笛的进步很快,也充满了乐趣,偶尔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展示一下,也让我对笛子更是情有独钟。

一天,在练习笛子中的一个技巧――“花舌”时,却发现自己怎么努力也练不出一点感觉来。我越练越泄气,最后说了一句让父母震惊的话:“我不想学笛子了!”爸爸妈妈一个一个来做我的思想工作,我的态度反而越来越坚决:“我就是不想学!”见我的倔脾气上来了,父母没再说什么。晚上,我听到了爸爸妈妈的对话:

“要不,让孩子的竹笛停下来,不学了?”

“孩子那么有天赋,不学怎么行?”

“关键是孩子学不下去了,强扭的瓜不甜呀。”

“那是他暂时不想学,也许过几天又想了呢。”

“先跟老师说说,近一段时间就不去学了。”

父母的每一句话我都听进耳朵里,其实,我很在意父母对这件事的态度。我听到了妈妈拨电话的声音,她在跟老师交流我暂时不学笛子的事。我心中一阵窃喜:总算摆脱了这烦人的笛子了。

第一个星期,爸爸妈妈没再提笛子的事,而我却像少了什么似的,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每天嘴巴还会习惯性地摆出“花舌”口型进行练习。爸爸看到眼里,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不错嘛,估计很快就会花舌了啊!”妈妈也来一句:“我觉得你一定行,自己想做的事,哪会轻易放弃!”

一个月下来,虽然我偷偷练习,但“花舌”不见有任何进展;三个月过去了,我几乎没有碰笛子一下,妈妈也没有督促我。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又不自觉地练起“花舌”来,突然,一连串的“花舌”音从嘴巴里吐出来,我兴奋不已:“我成功啦!”忙敲开爸爸妈妈的卧室门,把自己的意外收获告诉他们,爸爸妈妈也激动不已。爸爸说:“为此我们整整等了难熬的三个月。”我也说了一句父母期待已久的话:“我还想继续学吹笛子!”

试想,如果当初父母强迫我学下去,估计我学艺的兴趣会荡然无存。我常看到不少孩子被父母打骂着学习音乐,没有任何快乐可言。我感到自己是幸运的,父母用鼓励、期待、耐心和爱,给了我最大的回旋余地。

催熟的果子很难香甜,助长的禾苗容易枯槁。我要说:等待,其实也是一种教育。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上一篇:我和泰国学生的那些事儿 下一篇:曹响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