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06-06 04:34:19

浅议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中国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教育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历经了数次蜕变后持续着自身的发展进程。体育教育随着每一次的体育思想变革都会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体育教育实践的发展同时也会催生体育思想新的飞跃。21世纪中叶,中国的体育教育面临发展趋势的展望等问题,目前国内外对此还没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体育 发展 思想 现代 变革 实践 分析

1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省市体育教师国际发展中心和体育师资培训基地,并进行了授牌。比如:依托华东师范大学设立的上海体育教师国际发展中心,依托上海师范大学设立的上海体育教师培训基地(小学、初中),依托上海体育学院设立的上海体育教师培训基地(高中、大学),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为本市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平台,为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人力保障。义务教育体育多样化和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试点将于2014年启动。市教委还将联合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组织编制《上海市学生体育等级标准》。这样,大学所制订的培养目标更加符合目前体育教师的培养标准。

将体育场馆修建在校内是综合利用体育设施的关键,但目前很多地方的高档体育场馆闲置率很高,如果修在学校将极大地提高有效利用率,而且不影响地方政府利用体育场馆承办比赛等活动。学校在双休或节假日应当继续开放体育设施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校的体育资源。此外,社区和学校周边单位的体育设施也应当对学校开放以达到充分利用的目的。

2 优化体育课教学

2.1 教学观念。虽然目前正在全方位的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但是很多的教学改革实践者仅是过分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活跃而热衷于改革操作层面上的外在课程形式,并没有真正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以及学习的动机。究其原因,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从根本上没有将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观念和思想转变过来;第二,很多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除了教授常规的体育教学外,还肩负着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学校运动队等训练工作,因此,工作量很大;第三,中小学的教师经常收到上级教研部门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以及“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等口号式指示,因此,缺乏改革的理论导向和具体指导。目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大都流于形式,这是由于教师除了不了解设计意图外,还缺乏教学改革必备的技能和没有多余的时间研究这些问题造成的。

2.2 教学目标。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十几年的体育课程后,当走出校门时完全不参与体育,这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致命伤。由于校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能力以及锻炼的习惯。学生将体育理解为机械被动的教育,此外,教师也没有通过教学给学生讲述锻炼的原理以及技巧等。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健身意识、健身能力以及培养健身习惯等,仅仅偏重怎么教技术,怎么做动作,从而造成学生没有收获而无所适从。

2.3 教学内容。长期以来,竞技运动的一整套项目、规则和办法约束着学校体育教学的课外体育活动,在这样的约束下,本来天性好动的学生却望而生畏,同时也减少了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等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竞技运动则是以时效性为原则,从体育竞技出发选拔优秀的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为了达到完善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标一般对其进行程序化的训练。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应用运动技术,虽然能够充分发挥已有运动能力同学的技能,但是这显然脱离了体育教育的内涵。体育竞技作为一种外部的行为要求,不一定适合学生身心的发展。此外,由于竞技追求运动能力的超于以及崇尚外在的强筋壮骨和体能达标,因此,不仅偏离了正确的健身目的,也严重违背了人的自然生长以及发育的规律。

3 结束语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除了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外,更加强调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因此,在设计体育教学时,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处于被动的被安排的地位,应当转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满足和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在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郑铭洪.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4(03).

[2]王玲,胡涌,粟俊红,张仕固,柳晓玲.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概述[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李利荣,沈月明.高中生闲暇体育活动开展的调查与分析[A].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4]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6]张惠芳,张平,尹雪娟,张维庆.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形成因素剖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4).

[7]于建华.高校体育教育如何贯穿终身体育观念[J].潍坊学院学报,2004(02).

[8]谷红红,陈玉忠,孟凡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

[9]黄文林.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23).

[10]潘勇斌,李春明.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的实践性探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07).

上一篇: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加拿大社区学院教育特色研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