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

时间:2022-06-14 06:17:11

浅议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

【摘要】

文章首先概述了社区和社区体育活动的概念,论述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提出社区体育带动学校体育的改革建议:社区体育促进学校体育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根本目标;学校体育应特别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键词】

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一、前言

现代社会及其各系统的发展变化,正在对学校体育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而当今社会,

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急速转型,随着城乡居民生活不断的提高,人们价值观有了巨大的改变。构建城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只是社区体育的一部分,它的任务是提高社区成员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健康及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区的发展。虽然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许多方面的不同,但这都是表面上的不同,而他们本质上还是具有相同点。只是体育对象、体育条件上有所不同,从而使活动时间、组织不同,管理体制不同。而一般认为,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居民健身是全社会参与程度最高的一种体育文化活动,社会体育则是一种渗透进社会每个细胞的体育形态。现代社会,体育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剧,所以急需社会体育理论,急需社会体育人才。在短短几年中,全国许多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慢慢发展起来。现在已经具备了世界上庞大的体育师资力量,如何使他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如何构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如何使社会体育理论用于到社会中,这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问题,进而引进更广泛的探讨。

二、社会体育概念的界定与三维拓展

“社区”一词现在在各媒体、会议及生活中经常可见,而社会学家对其解释却又各不相同。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区的认识不断地合理化、科学化。在最早提出“社区”并且对“社区”下定义的是德国思想家F.藤尼斯所认为的,那些有相同的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人口搬迁城市,使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加大,人与人的关系也不断地远离了F.藤尼斯的“社会共同体”。新的人口使得城市中形成了一个鲜明的人口居住区和功能性居住区。此后,信息时代的来了,使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大,城市富裕者搬迁到乡村,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学界对社区的争论有两个看法:社区是消失了还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城市的消失意见是城市化运动和逆城市化运动使得现在社会类型趋向多样化、丰富化。后者认为区域空间划分是相对的,但从人口的构建上、文化特征及功能要素等方面,还是可以进行相对稳定的区域划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区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系教授R.帕克认为:按区域组织起来的人口,这些人对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在社区的每个人都处于一种依赖的互动关系。还有一种抽象的说法:社区是指包括含着一个或更多共同点以及同一区域社区人群。虽然社区界定市多样化,且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社区内涵、外延功能及形式也不断的变化、复杂化。任何定义都有对事物本质属性特征的一种抽象。社区概念也反映了社区本质及其特征:社区在以一定区域的地理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所机构的一个社会实体。

三、社区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定位

虽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诸多方面的差别,然而这些差别多不是本质的差别,是国民体育的一部分。只不过是体育对象、体育条件及体育区域不同,导致手段、管理、组织及方法的不同。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而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不管是体育目标,还是从体育手段、管理、组织来看,学校体育它都是社区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如果基础不扎实,当然社区体育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四、社区体育带动学校体育的改革

从体育终身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学校体育要与社区体育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既然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体育的迅速崛起,对学校体育改革也具有促进作用。这种相互之间的联系体现在活动内容、手段及方式对体育教学的积极影响。

1、社区体育促进学校体育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根本目标

现代体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及能力方面为主。在学校体育阶段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不足,对体育锻炼没有坚持到底,对学校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刻,学校体育的改革就失败了,社区体育的基础也就出现漏洞。因此,加强培养学生学校体育的意识,能力是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与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学校体育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总体来说,在学校体育教学方面,我们不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传授技术、理论等知识,而是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学校体育过程中多去接触健身运动、休闲运动及竞技运动等方面的运动手段,同时对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性,其就是要使学生在学校阶段学的体育理论的多样性、适应性及发展性。

学校体育除了教学生体育理论有关方面的知识外,还需要对学生输入步入社会的健身娱乐活动。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发展迅速的社会中,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及能延续体育健身活动的习惯。这样一来,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对新的环境,新的事物就会有条有序的处理,不会措手不及。

2、学校体育应特别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校体育要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重点培养,传统的观点只是重在强调教育功能,忽视了对体育的情感,娱乐及健身的功能。这样一来,使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不利学生成长。学校体育要适当淡化技术层面的因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人的体育精神,让学生参与体育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和健康。赋予了学校体育对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使学校体育的发展向更深层次的迈向。

总的来说,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但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可以这样认为,学校体育是基础,社区体育是导向。社区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础条件形式和关键。只要重视社区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就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促使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发展,最终才能是体育终身化,推进学校不断的发展与改革。

五、结论

1、社区体育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服务意识,锻炼能力,对将来步入社会有所准备。

2、社区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如民间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地方特色,他们都对场地、器材以及时间要求不高,便于组织,教学,便于开展民间传统文化,这是当今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的源泉。

3、培养终身体育是我国体育改革和发展方向,学生除了在学校期间接受正规的学习外,还可以步入社会与社区体育继续衔接。

4、对单位的体育负担有所缓解,带动了城市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体育社会化的发展。

5、社区体育适应于任何群体,组织、管理、场地设施以及活动都在社区进行,不仅方便了组织管理,有利于居民健身,为社会体育普遍化、生活化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徐永祥.社区发展理论陈琦 [N].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王刚义.社区服务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4]周登嵩.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付忠德.社区工作基本问答.北京.北京青年出版社,2004.

上一篇:高职院校日语课堂教学活动低效分析 下一篇:浅析报纸版面设计中应该处理好的三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