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角下人生规划的比较优势原理

时间:2022-06-06 02:41:42

经济学视角下人生规划的比较优势原理

[摘 要]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和解读人生的经济内涵,从而运用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人生不同阶段的资源优势,提出人生规划的经济学方案

[关键词] 比较优势原理 资源优势 人生规划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人们历来十分重视理想教育,这是一种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原因是由于深受几千年小农经济的影响和封建教育的熏陶,基本上每个人都把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定位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了实现这一人生目标,许多人不顾自身情况,穷极一生的精力,奋斗不息,努力不止!幸运者或是人生过半之后才能进阶为官之路,如范进之流,或是生命所剩不多才突破为官之门(科举考试),而真能少年得志者少之又少,多数不幸者可能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到头来确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典型,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人们要么哀其不幸,要么痛恨其制度的选拔不公。他们从人生结局的收场来解读其生命的成败,而忽视了起航时人生的规划怎样最有效地决定着生命效用的最大化,从而对人生结局失败的原因只能识其一端,导致他们解读人生的视角常常发生错位,不知生命价值效用最大化的规律源自何处!因此随历史的发展有识之士都在不断探索,企图寻找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路径。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得出的解答也异彩纷呈,而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及解答尤为人们关注。

经济学对任何问题的解读都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例如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因此,正如曼昆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所说的那样,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从而如何满足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在人类生活的世界,所能利用的任何资源都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纵然是随处可见的水资源,地球所蕴含的数量也极为有限,其它资源更是如此,要解决资源短缺与人类欲望之间的矛盾,必须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经济学的产生就是这一研究系统化的结果。面对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是这样,面对其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纵所周知,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一生要完成的事情却是不可计数,这正如物质世界的现实一样,人类的需求欲望无限,而自然给人类提供的资源有限。要解决人类生命蕴含的这一矛盾,我们必须从经济学这一视角加以解读,古人就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这都说明了人生资源的有限性,因而要实现其最终目标,我们必须珍惜人生拥有的生命资源。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们该怎样管理好自身的资源,才能使其产生最大的价值效用,实现人生理想呢?为此,经济学从诞生以来,就十分关注这个问题,并且已经得出一些使人深受启发的结论,首先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他从研究财富增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具体内容是: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他从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财富增长的角度,探讨了要实现人们绝对收入的效用最大化,如何保持合理的消费比例,用相应的数学公式表示为:C = α + βYt (式中C为现期消费,α为自发性消费即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t为即期收入,βYt表示引致消费)。这一理论的提出虽然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它在人们思想中注入了一种全新的人生规划理念:可以从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人生效用的最大化。在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为了弥补这一理论的不足,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又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应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来作出消费决策的。这一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所谓持久收入,弗里德曼认为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3年以上)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其计算公式是:,式中YPt为现期持久收入, Yt为现期收入, Yt-1为前期收入,θ为加权数。该公式说明,现期的持久收入等于前期收入和两个时期收入变动的一定比率,或者说等于现期收入和前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数。加权数θ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如果人们认为,前期和后期收入变动的时间较长,θ就大,反之,前期和后期收入变动的时间较短,θ就小。根据持久收入的估算公式,其消费函数可表示如此:,从这一理论可以看出,其对现实的考虑在凯恩斯的基础上更加周全,因此对生活的指导意义更为合理,但是它研究的视角并没有超出凯恩斯的范围,仍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探讨收入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效用。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理论研究的还有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安尼和杜森贝利,前者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他认为该理论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区别在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当前收入的相互联系,而生命周期假说则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家庭整个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的相互联系。即每个家庭都是根据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的,每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和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以实现一生消费效应最大化的企图。因此,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他们在两个生命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和财产,这样,消费就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但由于由于家庭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因此其消费函数为: ,式中C为消费支出,WR为财产收入,YL为劳动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莫迪利安尼认为,人们的收入根据这一消费理念在一生中合理安排更能实现经济效用最大化。后者杜森贝利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其消费函数可分为长期和短期期,分别为C=bY和C=C0+cY。由此可以看出,从弗里德曼到杜森贝利,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完善了凯恩斯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收入效用最大化规划理论,但是,他们分析的视角始终无法逃出经济增长理论,从而忽视了整个人生过程的经济分析,没有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效用最大化的科学路径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为此,可以从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的视角出发,重新探讨和界定人生的合理规划,使有限的人生资源能产生最大化的价值效用。这一规划原理的提出首先见于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一书,他在分析不同国家间进行经济贸易时对之进行了详细分析,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同时,这一经济思想用在人生资源的宏观分析上也极为贴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拥有的资源并不一样,但相比之下,总有一种是该阶段的优势资源,因此,不同人生阶段的职业选择必须遵循这一原理,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分析有必要把人的一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晚年时期,然后对每一时期进行全面分析,而婴幼儿阶段之所以没有进行独立分析,是因为这一阶段基本上还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不能从事任何对人生有影响的独立活动,对于少年时期来说,其特点是每个人基本上还不用承担任何家庭负担,不懂关心社会问题,思想和情感都比较单纯,从身理特点来看,这一阶段记忆力强,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也比较强,因此,根据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理,这一时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最佳的职业选择是学习,因为一个人要能很好地学习,从时间和精力上来看,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和比较充沛的精力,从身理特点来看,还需要较强的知识接收能力和极强的知识识记能力,而这些要求这一阶段都能具备,相反,由于这一时期体力比较单薄,不利于进行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之正值身体成长的关键时侯,进行过量的体力劳动可能导致身体机能的畸变,这都不利于儿童的正常成长,因此,两相比较,其最优的选择是学习,这既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又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从而产生最大化的人生价值效用,同时也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当前国家实行的普九教育就遵循了这一原理,这一阶段大致要延续到十五六岁才算结束,进入青年时期后,人生拥有的资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人们对其自身的规划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还能够遵循比较优势原理,正确规划人生,这对以后的生命旅程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助其走向人生的胜利,反之,则会对以后的人生产生消极影响,从而无法实现人生的最终目标。在这阶段,由于已经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可以为家庭分担一定负担,为社会创造一定财富,因此在职业选择上不同于少年时期,有人选择工作,有人选择继续学习,那么,到底哪种选择是正确的?首先看看这一阶段的资源状况,处在这一时期的小伙子,从身理上看,精力逐渐进入最为充沛的时期,思维也是最活跃的阶段,而对于记忆力来说,虽然机械记忆力已经逐渐减弱,但理解记忆力逐渐加强,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这些特点都非常适合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事物,但是,随着身体的自然成长,体质不断强壮,已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因此,如果选择工作,已能为家庭承担一定负担,为社会创造一定财富,面对这两种选择,根据不同的人生规划理念,便产生了不同的人生结局。经济学家对促进经济增长不同因素的分析表明,知识因素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人体自然劳动力本身的作用,因此,如果在此阶段能为以后的人生积累丰富的文化基础,那么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会有极大增长,从而,根据人生整体规划的比较优势原理,这一阶段的最佳选择还应该是继续学习,而不是为了眼前利益而选择工作,这一规划一直要延续到大学毕业。这一阶段结束后即进入了中年时期,这一时期人生选择的最大特点是多元性,因为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知识积累,有些人很想学以致用,希望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大显身手,也有些人选择去不同的公司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继续磨练自己,对此真可谓人各有志,但从比较有势原理的视角来看,职业的选择所产生的效用并不是无差异的,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其自身最大的优势是知识,这就决定了职业选择的方向是尽量能充分利用自己知识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知识不能直接就转化为生产力,它需要一个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因此,要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资源优势,最好首先选择去现成的各种单位上班,让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从而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能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这样做还能为以后的自主创业积聚一定的原始资本。从这一理论高度来看国家当前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是不妥的,有违经济学上的这一原理。在人生的中年时期,有必要经过初期这个实践的磨练过程,再跳出原有的束缚,走向市场,自主创业,既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也已拥有一定的原始资本,这为创业既奠定了坚实的软基础,同时也为创业奠定了硬实力。当然就降低了创业的各种风险,提高了创业成功的概率,这样的人生规划才能助你迈向成功的阶梯。当完成人生创业的中年时期以后,终其一生的大局也就基本确定,步入老年以后,其自身的优势是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都极端丰富,对社会的认识十分深刻,并且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一定数量的养老资金,最大的劣势是体质已经衰退,精力开始下降,这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想要遵循人生规划的比较优势原理,实现其生命价值效用的最大化,必须扬长避短,在职业选择上应该从事比较稳定且风险极小的工作,并且要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比如教育行业或退守自己原来的产业,不要企图再创业冒险,教育职业的特点是既比较稳定,又不具风险因素,同时还要求授业者具有丰富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从事这样的职业更能创造最大的生命效用。总之,人生的不同阶段就如一个处在市场环境中的企业一样,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在不同时期都不一样,要能使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化的经济价值,必须从比较优势原理的视角出发,对之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这一思想的表述可以通过下图得到更为直观的展示,图中X轴表示遵循或违背比较优势原理的时间序列,Y轴的箭头方向表示人生不同阶段的比较优势资源,Y轴向下的方向表示不具比较优势的资源,Z轴表示遵循比较优势原理的人生价值最大化或经济效用最大化直线,Q轴表示人生价值效用全面崩溃的底线,01点表示人生资源的初始点,02点表示人生价值效用的崩溃点,曲线1表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遵循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所达到的最大化效用,曲线2有两种含义,第一是在人生的初始阶段遵循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理,随时间推移,逐渐违背了这一原理,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回到比较优势原理的轨道上来,第二层含义是由于这种人初始阶段自身资源比较丰富,虽然违背了比较优势原理,但其经济效用或经济价值还是出现上升趋势,但随时间推移,由于资源不断枯竭,出现了下降趋势,曲线3的含义是,由于初始资源比较薄弱,在人生规划的开始阶段就违背比较优势原理,从而导致其经济价值或经济效用从开始就出现降趋势,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认识到这一情况,调整人生规划的战略选择,以比较优势原理作为指导,使其经济价值或经济效用开始逐渐上升,曲线4表示从开始就违背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并且一直没有认识到这一错误,从而导致人生宏观整体规划的价值效用最终全面崩溃。根据上述说明绘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要实现价值效用最大化,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必须根据其特有的资源优势,严格按照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理,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使每一阶段的优势资源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创造出最大化的经济价值,实现人生效用的最大化,反之,如果违背了这一原理,正如图中所示,视其违背程度的不同,对人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分析上图反映的经济思想,解读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可以看出曲线1所表示的人生状况最为理想,其原因是对比较优势原理的遵循最为彻底,从而所实现的人生价值效用最大,而曲线2所反映的人生状况与曲线1有所不同,在01---B的初始阶段,由于在人生规划上违背了比较优势原理,从而出现了价值效用为负数的情况,但随着人生情况的逐渐恶化使得自身无法继续支撑其发展,因此开始校正人生的规划理念,遵循比较优势原理,从而人生的效用曲线才开始逐渐上升;曲线3所表示的人生情况与曲线1和曲线2也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人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初始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开始时不注意人生规划,违背比较优势原理,但因资源丰富的缘故使其初期的经济价值效用还是为正,但随着原有的资源不断枯竭,导致曲线3 在点A----点C段出现了价值效用为负的情况,从而及时调整人生规划战略,过C点后的人生轨迹逐渐恢复最佳路径;从图上可以看出,曲线4所反映的人生情况与上述三种都有着显著不同,这种人从开始就不注意人生规划,并且直到生命的终结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导致人生的彻底失败。通过对图中反映的人生规划情况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中不同人群的命运都能生动地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人的一生始终非常顺利,以最佳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第二种人在早年不懂事,没有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导致人生的开始阶段诸事不顺,但长大后开始注意人生规划,从而命运开始好转;第三种人就是一生波折较多,开始时由于先天条件好,早年比较顺利,但不久就开始走向人生的低谷,后来反省,调整人生规划,从新走上人生正轨,从而生活开始好转,第四种人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都没有认真规划自己的一生,并且一直都违背比较优势原理,从而终其一生都活的很失败,到死都不仅没有实现理想,而且悲惨异常。

上述从比较优势原理的经济学视角来分析和解读人生,虽然不能囊括世间百态,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利用这一原理对人生进行合理规划,能让人们更能有效地驾驭自己有限的生命资源,这既可使自己更能实现其人生理想,对社会又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从而使个体理性和社会理性有机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效结合,同时,对那些人生道路上无知无畏的追求者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对整个社会人们身心的健康和谐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一种思想上的积极导向。

参考文献:

[1]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2]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3]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

[4]林毅夫的《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商会组织治理的新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下一篇: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