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创造思维针对性辅导的策略

时间:2022-06-05 11:18:30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创造思维针对性辅导的策略

美术《课标》要求教师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美术教师首先应遵循的原则。美术教师应将针对性辅导贯穿于教学始终,唤醒学生的天性,引导他们以个人独特的方式去寻找美、发现美,去表现独特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思想,树立起自我创造的信心。

一、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美术教学中,由于教育个体内涵与需求的程度不同,针对性辅导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天赋条件好的孩子,由于成长过程中兴趣迁移或没有坚持的毅力导致半途而废;相反有些儿童条件一般,这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触动学生的审美兴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逐渐培养了美术特长,针对性辅导的效果在他们身上也就得到充分体现。如《小小手》一课,我问:“伸出你们的小小手,说说你们的手美吗?”好多学生争先恐后述说着自己手的美丽。这时,他们眼中的美是表象的,我继续启发他们:“不是每个人的手都像你们这么可爱,这么柔嫩。”学生思索片刻后,说:“我妈妈的手很纤细,很灵巧,她会织很漂亮的毛衣。”“警察叔叔有一双强有力的手。”“农民伯伯有双粗糙、勤劳的手,虽然他们手上有很多皱纹、有很多茧子,但却非常美。”……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终于悟出:一个人的手不是因为它纤细、粗糙、有力而美丽,而是因为它为家为社会做贡献而美丽。人的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不是一日可就的,它不仅需要教师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必须经过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细致的针对性辅导。

二、目标导向

美术课堂教学目标是美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设定教学目标是为了有意识地追求美术教育价值的实现。创造思维、针对性辅导有利于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教学目标上,教学目标决定了有限课堂内容的取舍与主次。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个性的差异、外界生活环境的影响、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不一致等原因,学生学习的目标并不明确。这时,教师要针对性地把握思维引导的技术性与开放性,为学生提供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技能操作实践等,使学生逐步掌握从形式到内涵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明确学习的目标。如《图形拼摆》一课,学生对平面构成知识接触较少,对构成的规律与方法概念理解较难,导致盲目无序、失去目标。这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性加以演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他们不时发出“老师,渐变好像火车在开动”“老师,发散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好像进入了时空隧道”“透叠时中间颜色发生了变化”等感叹可见,学生对概念有一定的掌握,这时再加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将学生逐步引导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上。学生目标明确了,创造思维如遇到伯乐后的野马脱缰似地在广阔的草原上自由奔跑。

三、提供机会

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着同步化、程序化、划一化、等级化的现象,美术教育也是如此。这使学生表现个体特征、彰显自我价值的机会大大减少。在这里,创造思维、针对性辅导就为学生拓宽了路。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显现于造型活动之中,从而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确证自我,实现自我。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格才能得到真正的健康发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一课,教师为学生提供许多的机会,利用诗句、国画等作品让学生感受诗人眼中如丝、如雨、如布般的瀑布,以及画家眼中点、线、色变化无穷的瀑布,所谓“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解读、学会表现,学生的创造思维就能不断发展,表现出来的作品也是栩栩如生,千姿百态。

四、分层辅导

无论在造型塑造上,还是在设计运用上,一些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意,说得非常精彩,但真正叫他们动手时却无从下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分层(目标分层、讲授分层、提问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并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例如《巧巧手》一课,有些学生,能大胆地用树叶、花生仁制作一条鱼的形象,虽然这条鱼非常有创意,但整张画面显得杂乱不堪。我不因为他整张画面的脏、乱而去批评他,而是保护他“有创意”这一闪光点,然后再通过引导,与他一起讨论、一起调整画面,结果他的作品博得师生们的喝彩。

五、奠定思想

教育德为首。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应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教学质量。例如《四季歌》一课,通过欣赏认识四季的特征,理解四季花的寓意。桃花有“大展宏图”“行桃花运”之意;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称;有“清风亮节”之意;梅花有“高洁、坚强、谦虚”之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利用画家的作品、民间的传统文化等将美育和德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使教学任务完成得更好,学生学习得更好。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程思)

上一篇:试论美术教育在高职高专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新时代下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