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了解全新世界,改变今日生活

时间:2022-06-05 10:57:03

地图:了解全新世界,改变今日生活

地图,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必备工具。地图代表一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在被人类发明、利用的过程中,地图反映了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传递着特殊的文化信息,积淀了厚重的文化。

关于国际地图年

2012年,联合国亚太测绘工作会议决定把2015年作为国际地图年(International Map Year),国际地图制图协会(ICA)在第26届世界制图大会上发起了国际地图年活动,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管理专家委员会第四次全会也给予积极响应。国际地图年活动旨在号召世界各国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增进社会大众和各行各业对地图的认识。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作为我国地图的主管部门,负责承办国际地图年中国国内相关活动。2015年1月18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苏州组织召开了地图创意文化座谈会,拉开了国际地图年中国国内活动的序幕。

地图的演变

地图以特有的数学基础、图形符号和抽象概况法则表现 了地球或其他星球自然表面的世界现象,反映了人类人文现象的状态、联系和发展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测绘手段的提高,地图逐步成为我们改变世界的基础工具,并将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规划未来。

1. 早期的地图

很难考证第一幅地图是什么时候、出于什么目的在何处被绘制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早期的地图绘制出于各种目的,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距今4500多年前刻在陶片上的古巴比伦地图,是现在人们能找到的最早的地图实物。据考证,这是古人用符号来记载或说明自己生活的环境,起着确定位置,辨识方向的作用。

古希腊时期,许多哲学家和数学家在地图制作的理论研究中扮演了不可磨灭的角色,为地图制图奠定了基础。比如,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世界是个球体;埃拉托斯特尼编写了《地球的测量方法》和《地理学》两部著作,并首先将经纬线运用于地图上;托勒密在其编撰的《地理学导读》中阐述了编制地图的方法,并提出了两种地图投影。时至今日,托勒密制图理论仍然主宰着制图学,特别是地形图和世界地图的绘制。

已知最早的中国地图可追溯至公元前2100年左右,《左传》上就记载了夏代的《九鼎图》。但是,目前所发现最早的地图为公元前130年绘制的《地形图》和《驻军图》。这说明早在汉朝,中国人就建立了一套以注重比例尺为核心的制图体系。随后,西晋的裴秀创立了“制图六体”,使东方地图的可靠性得到了提升。

早期的地图从模型地图向平面地图升级后,逐步衍生出世界地图、航海地图等普通地图,以及行政区划图、军阵图、域外地理图等各种专用地图,开始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

2. 文艺复兴后的地图

持续了两个半世纪的文艺复兴,在弘扬人类崇高精神的同时,也大大拓展了人类的空间观念,人们迫切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由此,对地图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测量手段和地图绘制技术的快速发展。

1569年,地图学家墨卡托使用墨卡托投影法绘制了一幅圆筒形的世界投影图,标志着现代地理学纪元的开端。随着三角测量法被引入欧洲,平板绘图仪、经纬仪、星盘、航海手册等勘测和导航仪器的重大革新,再加上东方印刷术的传入,使得欧洲的地图制作方法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地图中的地物开始被统一规定的符号所替代,制图者也开始更加关注按比例来表现客观世界,这使得地图更趋于一致并且专业化。17世纪以来,各国纷纷成立了测绘机构,主管国家基本地形图的测绘,逐步形成不同的比例尺系列地图,以及不同的地图投影方法、分幅、图例符号和表示方法。

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地图制作的领先位置由荷兰转移到法国。在绘制法兰西新地图以及开展“欧洲测量计划”后,路易十四派人到世界各地去实地测量,精确绘制世界地图。其中,白晋、雷孝思、宋君荣等多名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参与了清政府组织开展的全国舆图测制工作,推动了西方制图学走进中国。此次制图工作历时10年,于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和各省分图稿共32幅。但清政府将其藏于内府,未能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最终反而被教士带回欧洲,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并准确绘制世界地图。

3. 现代世界的地图

进入20世纪后,航空摄影、卫星遥感、地图数据库等测绘新技术的出现与成熟运用,使地图绘制呈现崭新的面貌,地图在改造世界活动中的作用愈加显著。

随着照相机的出现,人们开始尝试从气球上、飞机上拍摄地面照片以用于地图绘制,并于1910年研制成功了航空摄影测量用的立体测图仪。不到半个世纪,航空摄影测量就从根本上改变了300多年发展起来的地图测绘生产过程。航空摄影和航空遥感技术的结合使得大范围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变成现实,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更是开创了人类进行全球性遥感制图的新纪元。随着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提高,为地图更新和专题制图提供了更高精度的源数据,改变了从大比例尺逐级缩小编图的工艺程序。地图数据库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使地形图、专题地图和遥感信息汇集、存贮于统一的地理坐标基础之上,改变了地图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制作、发行和使用的方式,把地图绘制带入到计算机辅助制图的新阶段。

由于新一代信息、通信和技术(ICT)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已形成凡是具有空间分布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地图来表现,大幅提升了地图中信息的负载量,使得我们可以统计、分析、预测世界即时发生的变化,为准确掌握世情国情、监测生态环境、提高管理决策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改变生活的新型地图

1. 电子地图

电子地图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数字方式存储和查阅的地图,其根本特点是“在计算机屏幕上实现地图的可视化”。最初的电子地图是指在计算机、导航仪、手机等各种终端上安装的数字地图,是实体地图的数字化,通常用于定位、导航、测距等。这种数字地图可以非常方便地对普通地图的内容进行任意形式的要素组合、拼接,形成新的地图,还可以对地图进行任意比例尺、任意范围的绘图输出。

2. 三维地图

三维地图就是把传统的二维地图三维化,通过直观的地理实景模拟表现外部地理环境。这种地图是以三维电子地图数据库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对现实世界的三维状态进行抽象描述。三维地图以全新的人性化界面表现,提供地图查询、出行导航等地图检索功能,同时集成生活资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虚拟社区等一系列信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网上办事和网络娱乐等活动提供便捷的服务。

三维地图包括虚拟三维和实景三维两类,都能比较生动真实地再现网上数字城市,让人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3. 影像地图

影像地图是以航空或卫星遥感影像直接反映地表状况的地图。这种地图是利用航空相片或卫星遥感影像,通过几何纠正、投影变换和比例尺归化,运用一定的地图符号、注记,直接反映制图对象地理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地图。影像地图具有独特的可视化效果,能以丰富的影像细节去表现区域的地理外貌,又用简单的线划符号和注记表示影像无法显示或需要计算的地物。

影像地图包括电子影像地图、多媒体影像地图、立体全息影像地图等。

4. 互联网地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结合传统的卫星导航数据和电子地图技术产生了互联网地图。互联网地图是指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的基于服务器地理信息数据库形成的具有实时生成、交互控制、数据搜索、属性标注等特性的电子地图,可以提供搜索、定位、信息标注,地图下载、复制服务,地图发送、引用服务等。

当前在终端上普及率比较高的天地图、百度地图、搜狗地图、高德地图都是互联网地图,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与改进,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互联网地图以矢量、影像、三维、街景等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世界,通过搜索目的地,便捷查询到出行路线等生活信息,提供如餐饮、购物、住宿、出游等分类搜索。有的互联网地图网站还提供招聘求职、旅游资讯及预订;有的经常推出一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专题图,还有专门围绕热点问题、社会重大事件即时产生的新地图。

规划未来的四维地图

用地图语言表示地理事物,比其他语言、文字、电码等更直观。但是,以往的地图大部分都重视空间变量,却对时间变量忽视。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下,地图引入时间维度的设想终于可以成为现实。三维空间加时间维度形成的四维地图,将对每个事物在确定时间内的生活轨迹提供最佳描述,对真实世界的索引将更为有效。

为了更好地提供连续时间内的地理信息服务,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维度,着力构建四维的时空信息云平台,把历史信息、现状信息、实时信息乃至未来各种各样的规划信息,在物联网和云计算下集成、整合、运行,向政府和公众提供统一、实时、连续的地理信息平台。我国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已于2012年启动,目前选取了20个城市先进行试点。

各大地图服务提供商也紧跟步伐,不断加快四维地图的推出和完善,方便社会大众更好地规划出行、旅行和生活。谷歌地图于2013年6月以时间线的形式加入旅行历史功能;百度地图在2013年9月推出公交时间胶囊,增强地图的“时效性”;腾讯地图于2014年开始尝试用地图记录重要历史事件。

上一篇:朝鲜族的清明祭 下一篇:工业4.0时代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