诌议高职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发展

时间:2022-06-05 09:09:04

诌议高职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发展

1分析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1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体育运动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有效消除。情绪能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和身体运动的过程中的行为方式、表情特征、意志毅力等外在内容判断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学生在适当的体育运动之后,能够获得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此外,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作为一种健康的心理体验,能够让学生及时调节心态,稳定情绪,弥补在生活中的孤独感和自卑感,提高生活质量。

1.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有助于强健学生的骨骼、肌肉、关节等,增强有氧运动等,这些功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例如,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增强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情境和稳定的情绪特征,培养较强的独立性,形成果断做事的能力,提高智力的发展水平等等。此外,因为体育活动实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且有一些是合作性的体育活动,它总是能与人发生关系,学生在运动中能有小弟克服孤僻、羞怯、逞强等一些不好的性格特征,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扩大人际交往面,从而建立起一种理解、包容的和谐人际关系。

1.3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准确认识自我,加强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因为体育运动是集体性、竞争性较强的活动,学生在大集体中能够对自我的能力高低、修养好坏等进行一个清晰的了解,进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此外,学生在集体体育活动中,还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端正自己的思想素质,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群体与个体运动等情境,因此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认识社会,提高世界观,塑造人格,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1.4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主要表现在体育运动能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疲劳情绪,将学习中不良的烦恼和痛苦忘掉,然后以精力充沛的精神面貌回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面临着繁重的工作负担,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在其中的压力也会增加,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例如身体疲劳、精神焦虑、学习恐慌、无精打采等。将学生带到体育运动中去,通过体育锻炼缓解了学生的精神压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分析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2.1通过体育理论教学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的体育理论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实现了教育人引导人的目的。当然,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体育理论课程充分结合思想教育工作的精髓,将思想教育内容融入到体育理论教学中来,开展有效地体育健康教育课程。例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体育的价值与功能”内容的讲授,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活动的独特性、技艺性、竞争性、国际性和礼仪性等特征,让体育价值和功能成为一种传播价值观念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较强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也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民族意识和进取精神。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环境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提高体育文化的修养,充分认识体育的民族性和国际性,形成民族体育、国际体育的体育情怀。例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高职院校的学生天天关注运动员的优秀成绩。,这正是一种爱国热情的表现。

2.2通过建立教学制度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教学课堂中应该遵循一些课堂规范,保证体育行为的规范性,才能让体育教学顺利进行。通过体育教学中的规范性建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体育行为的规范,还促进了学生的较强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体育课堂规范中要求学生与教师问好道别,上体育课要穿运动服装,要清点人数,病假与事假均要出具证明,考勤记录作为期末考试成绩标准等标准。这些教学制度的规范化管理,不仅作为一种制度保障,使得体育教学得以顺利完成,更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约束了学生的社会行为,培养了学生的遵守纪律、集团主义、尊敬教师的道德观念。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体育教学制度的规范性建设,促进学生在约束自己的体育行为中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2.3通过体育运动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

体育运动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形成了众多的体育项目,树立了不同类型的运动特点和运动目的,且每一项体育运动中都包含着不同的体育道德。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技巧,还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在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加强教育学生的目的,让学生领悟到体育蕴含的乐趣,形成一定的体育道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在田径项目跑步、跳远、投掷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集团项目球类运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在个人球类项目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

2.4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方式

素质教育条件下,教师要积极发挥课内课外活动的重要作用,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体育教育亦不例外。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是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来实现的,二者在教学中的作用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在发挥好课内体育教学育人作用的同时,要发挥好课外的锻炼品质作用。此外,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丰富高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引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避免一些庸俗文化流入学生内心,培养了学生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教师要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让课外体育活动充满生机活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游戏中来,从而达到心情舒畅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在课外教学中要注重好组织效率,发挥好班干部和小组长的作用,让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总之,高职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促进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高职每一个体育教学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发挥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让体育教学更好地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作者:陆高峰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中心

上一篇:创新项目质量管理实践综述 下一篇:农学思想史回顾与展望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