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

时间:2022-06-05 08:26:55

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

一、引言

2005年1月,欧盟正式启动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跨国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地区。该体系由欧盟和成员国政府设置并分配排放配额(欧洲排放单位,EUAs)。所有受排放管制的企业,在得到分配的排放配额后,可根据需要进行配额买卖。如果实际排放水平超过其持有的排放配额,企业将受处罚。此外,欧盟还允许受管制的企业通过使用CDM机制的核证减排单位和JI机制的减排单位来达到管制要求。EU ETS几乎完整地复制了《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交易机制,但与后者以国家为约束对象不同,EUETS的管制对象是工业企业,交易也主要是私人企业(包括金融机构)之间的排放配额的转让。

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欧盟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项。而且,为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排放交易网络体系,欧盟通过其连接指令函(2004),允许EU ETS系统内的成员从2005年起使用CDM项目和JI项目的减排量指标核证减排量来抵消其排放量。所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实现了ETS机制和CDM,JI机制的结合。此外,为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影响,进一步降低欧盟企业的履约成本,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积极与其他排放交易制度进行连接。通过双边认可,它还实现了与其他非《京都议定书》机制连接的需要,如美国州一级排放交易制度。

二、EU ETS的约束范围

现行排放权交易机制指令调控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调控的行业包括能源、钢铁的生产和加工,矿产以及纸浆、纸和纸板的生产。在这四大类行业中,排放权交易机制指令在附件1中详细列举了接受调控的具体行业活动类别,及纳入调控范围的行业活动的最低生产能力或者产出限值。按照这一规定,欧盟现约有1万多个燃烧装置被纳入排放权交易机制,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总和接近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一半,相当于欧盟整个温室气体排放量的40%。由于在排放权交易机制指令制定之初,大多数成员国的环境部门没有管理大型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经验,因此,调控范围仅限定在以上少数行业,确保政府部门有能力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2008年修改提案认为将更多的温室气体和行业纳入调控范围可以增强排放权交易机制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创造新的温室气体减排的机会,降低减排成本。于是,修改提案决定将调控范围扩大到石油化工、氨和铝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硝酸、己二酸和乙醛酸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氧化亚氮,以及铝行业排放的全氟化碳(具体见表1)。所有这些新增行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欧盟有能力准确地监测和核实其排放量。此外,鉴于收集、运输和贮存温室气体技术的减排潜力,修改提案决定将从事此类活动的装置纳入排放权交易机制。

关于调控范围,修改提案就小型燃烧装置增添了一项规定。现有排放权交易机制针对燃烧装置的最低生产能力或者产出的限值设定的比较低,使得众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低的小型燃烧装置也必须参与该排放权交易机制。但管理这些数量众多的小型装置的行政成本却很高昂,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实施排放权交易机制尽量降低减排成本的初衷。因此,修改提案规定对于生产能力或者产出低于一定限值的燃烧装置,如果在过去3年中每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没有超过一定数量,成员国可以选择将这些燃烧装置排除在排放权交易机制之外。但是,排除小型燃烧装置的前提条件是成员国必须保证有其他相关措施规范这些小型燃烧装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其减排效果不亚于参与排放权交易机制。

对于所有受EU ETS机制约束的固定污染源企业(即除航空业外的所有受限企业),自2005年1月1日起,除非有地方法律作出特殊规定,均需要持有相关管理部门所开具的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证方可从事生产活动。与石油化工、金属冶炼等污染源固定的行业不同,航空业因为其具有流动的特性,被相关法律赋予了特殊的规范(包括排放限额,碳排放计算方法,监管方法等等)。在2003年所颁布的排放权交易机制指令中,EU ETS的作用范围仅限于在受该项指令限制的区域内航行的飞行器,其他出境的飞机并不受制约。但是随着欧盟减排机制的逐步完善,EU ETS对于航空业的作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三、排放权交易市场结构

按照交易的原生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来源,碳金融市场可以分为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任卫峰,2008)。基于配额的市场的原理为限量交易,即由管理者制定总的排放配额,并在参与者间进行分配,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排放配额的买卖。《京都议定书》设定的国际排放权交易,EU ETS和一些自愿交易机制均属于这类市场。基于项目的市场原理为基准交易。在这类交易下,低于基准排放水平的项目或碳吸收项目,在经过认证后可获得减排单位(如《京都议定书中》的ERUs和CERs)。受排放配额限制的国家或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这种减排单位来调整其所面临的排放约束,这类交易主要涉及到具体项目的开发(包括CDM和JI机制下的交易)。这两类市场为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以此为基础,相关的原生产品(碳排放权)和衍生产品交易也随之发展起来。

基于配额的市场具有排放权价值发现的基础功能。配额交易市场决定着碳排放权的价值。配额多少以及惩罚力度的大小,影响着碳排放权价值的高低。当然,由政府管制所产生的约束要比市场自身产生的约束更为严格,因此,受管制的配额市场上的排放权价格会更高,而交易规模也会远远大于自愿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创造出了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当这种交易价格高于各种减排单位(包括CERs,ERs和VERs)的价格时,配额交易市场的参与者就会愿意在二级市场上购入已发行的减排单位或参与CDM和ETS交易,来进行套利或满足监管需要。这种价差越大,投资者的收益空间越大,对各种减排单位的需求量也会增强,这会进一步促进新技术项目的开发和应用。

1 基于配额的市场(ETS)

(1)排放配额总量

排放权交易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即绝对控制与相对控制。绝对控制一般被称为总量与交易模式,相对控制则被称为基线与信用额模式。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采取了绝对控制的管理模式。绝对控制模式首先需要由政府管理者设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该排放总量是排放权交易机制调控范围内所有企业在规定期间内最大的排放限值。这里排放总量通常以排放配额总量的方式表示,每份配额代表排放1吨温室气体的权利。排放配额总量设定后,管理者可以选择以无偿或者拍卖的方式将排放配额分配给每一个企业。每个企业在分得排放配额后,将根据情况选择减少排放量,将多余的排放配额出售;或者从市场购买额外的排放配额以增加排放量。当规定的期间到期时,每个企业必须向管理者上交与该段时间内实际排放的温室气体量相等的排放配额。

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指令没有规定各个成员国或者所有成员国必须消减多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是要求各成员国自己决定本国的消减目标,即排放配额的总量。虽然排放权交易机制指令没有对排放配额总量做出直接的规定;但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排放权交易机制指令规定了一项特定的程序,即国家分配方案的制定和批准程序。指令要求成员国提交国家分配方案,明确说明每个交易期间的排放配额总量、配额的分配标准以及每个企业将分配到的配额量。针对如何制定国家分配方案,指令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成员国必须保证国家分配方案的制定标准是客观、透明的,包括附件3所列举的标准。欧洲委员会有权拒绝成员国提交的国家分配方案,要求成员国进行修改。

由于第一阶段交易期间一些成员国向市场发放的配额过多,超过市场实际的需求,致使该期间二氧化碳的减排效果非常有限。基于这一教训,欧洲委员会在审核各成员国的第二阶段交易期的国家分配方案时,根据经核实的排放记录数据,对各国的配额总量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将第二个交易期间各成员国的排放量总和限定在了2005年排放水平的93.5%,以确保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及各成员国能够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

2008年修改提案针对排放配额总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2007年3月,欧盟宣布了最新的气候变化政策目标,即如果其他发达国家承诺相似的减排量,且经济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其责任和能力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充分的贡献,那么,欧盟承诺2020年前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实现减排温室气体30%的目标;即使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无法达成国际协议,欧盟仍承诺2020年前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实现至少减排温室气体20%的目标。现行的成员国自行设定排放总量的做法无法确保欧盟新的气候变化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修改提案决定从2013年开始将设定欧盟整体的配额总量,取消国家分配方案,并且该配额总量将按照计划以线性方式逐年递减。比如,对于固定污染源行业,Directive 2003/87/EC中规定,自2013起,固定污染源行业的排放总额将从2008至2012年的中间点起以1.74%的系数逐年线形递减。

(2)初始额度分配

在EU ETS的第一阶段,“国家分配计划”是按每个企业实际二氧化碳排放状况来规定其排放额度,而整个地区并没有一个总的限排限度。但进入第二阶段后,EU ETS的减排目标就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一致,即从2008-2012年,欧盟将每年减排约2亿吨二氧化碳。EU ETS初始配额分配方式从一开始就倍受争议。在第一阶段,95%初始排放配额都免费发放给各企业,即按企业现实排放量发放,其余5%拍卖给后进入ETS的企业。在第二阶段,免费配额的比例降到90%,按预先设定的绩效标准分配,拍卖额度上升到10%,仍占很小的比例。

这样的方式受到不少人,尤其是经济学家的抨击。经济学家们对排放配额的初始分配,毫无例外地推举拍卖方式,因为从市场效率来看,拍卖是实现最低减排成本的最佳途径。但企业因逐利而不赞同ETS,尤其反对配额拍卖,这是无法避免的。当一些垄断巨头,如能源行业等反对配额拍卖方式时,欧盟委员会为了让ETS“软着陆”,采取了免费配置为主,辅以拍卖的政策,这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妥协方式。拍卖配额的比例在第二阶段看似有所增加(从5%上升到10%),其实有些国家根本不需拍卖配额,因为拍卖主要针对新企业或新项目使用,而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太多,所以只有11个国家必须用到拍卖,而每年拍卖的排放配额也只有750万吨,仅占总量的4%。

2 基于项目的市场

(1)CDM机制

CDM即“清洁发展机制”,其核心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通过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给予技术支持的发达国家企业可以获得与减排量相对应的CERs。CDM规则当中包含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及六氟化硫。涉及的行业较欧洲Directive 2003/87/EC中的更广,包括:能源工业、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矿产品及金属生产等等,是一种以国际性的减排约束为根本推动的项目。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技术和产业链的相对成熟,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及技术改造需要高昂的成本,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很高,一般都在100美元/吨以上。根据日本AIM经济模型测算,在日本境内减少1吨二氧化碳的边际成本为234美元,美国为153美元,经合组织中的欧洲国家为198美元。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减排成本仅几美元至几十美元,如果是在中国。进行CDM项目活动的话,可降到20美元/吨碳。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得众多发达国家的企业更加热衷于寻找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从世界范围来讲,CDM项目可以使全球在实现共同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减少总的减排成本,是“世界效用”最大化的选择。

(2)JI机制

JI机制即“联合履行”机制,是一项针对国家级减排计划的履行机制。即《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之间在“监督委员会”监督下,进行减排单位(“排放减量单位”)的核证、转让或获得。“联合履行”机制赋予能超额完成减排任务的国家出售多余减排额度的权利,这既可以使国际间国家级的减排任务经济效率最大化,也可以减少技术落后国家的减排经济负担,同时激励减排技术较发达的国家的减排积极性。

3 处罚措施

欧盟规定,各成员国自行颁布旨在针对违反Directive 2003/87/EC的处罚措施,各成员国需采取所有必要的措施来确保这些处罚措施的执行。这些处罚措施必须与具体的条款一一对应,并具有高效性和劝导性。

所有受约束企业需在每年的4月30日交出和本年度自身实际排放量等额的排放权额度,这些已经交出的额度不能再加入市场交易。对于不能按期交出与实际排放量等额的排放权的经营者,政府将予以公示,对其处以每吨100欧元的处罚,并将超出的实际排放量计入下年的实际排放量。100欧元的处罚力度将依据欧洲的消费物价指数而上升。

对于违反碳排放相关规定的航空业经营者,其所在的成员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严重性向议会要求下发停止其运营的文件。四,排放权交易对于欧洲企业的影响

1 企业参与ETS在短期内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EU ETS从短期来看,会影响企业产品的可变成本、价格和利润。在强制纳入EUETS的企业里,二氧化碳排放权和劳动力、生产原材料等都成为了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因而会导致边际成本的增加(安崇义和唐跃军,2012)。在此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会随之减少,这看似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实际上有些企业在短期内却有可能通过ETS赢得利润。当然,企业能否获利则要依据其市场垄断地位而定。EU ETS涵盖的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多为能源、钢铁业等典型的垄断行业,它们比较容易将ETS带来的成本增加转嫁一部分给消费者,同时,他们还能从政府那里获得数量可观的初始排放指标,虽然从理论上说这些指标是低于预计排放量的,但实际情况可能会有一点出入。另外,这些大企业还可以通过CDM灵活的机制在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投资减排。由于在欧盟内减排的成本会大大高于相对落后地区减排的成本,以低成本获取更多排放指标,而后再出售剩余的排放权指标来获利,这已成为某些大型企业获取利润的新途径。由此可见,在谋求环境改善的同时,ETS也为部分企业带来了利润(安崇义和唐跃军,2012)。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EU ETS虽从表面上看增加了其参与者的短期可变生产成本,但却蕴涵着企业治污成本的下降。比较用环保政策工具来强制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排放权交易治污的成本至少从理论上看是更低的(安崇义和唐跃军,2012)。不过,在对EU ETS持乐观态度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部分企业的经济损失并非ETS带来的唯一负面效应。根据科斯定理的理论设计,EU ETS是降低环保成本的优良选择,是温室效应气体排放企业平衡经济发展和环保之间关系的实用工具。但遗憾的是,在具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还存在着不足之处,致使欧盟部分参与企业短期内处于不利的境地。最具争议的问题是欧盟为不同国家设定不同的排放上限标准。这一方案从国家角度看似乎是客观公正的,因为它照顾了各国不同的发展水平,但是松紧不同的执行标准,落实到具体各国的头上,其结果却未必显得公正和公平。

2 企业参与ETS面临的长期影响

尽管欧盟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实施时间并不太长,但从长期来看,EU ETS将会对欧洲企业的固定成本、产品要素密集程度,甚至产业结构都产生影响,对企业的投资产生转移效应。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是有成本的,欧盟纳入ETS的企业就可能选择减少产量,并将这部分资金转而投资到减排设备以及生产技术的改进上。这样一来,ETS的经济影响就扩大到企业的固定成本上了,因为企业原本用于可变成本的一部分资本转投到更加环保的生产技术和减排设备等固定成本中。随着这些减排设施和技术的运用,生产单位产品污染量随之减少,环境要素密集度将得到改善。此类产品的低污染低公害性可以被看作是企业潜在远期的竞争优势,因为,第一,在全球都注重环保的今天,即使是功能效用完全一样的商品,人们也会倾向于购买低公害产品;第二,环境友好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避开贸易壁垒,尤其是绿色壁垒的几率也远远高于其他普通产品。

另外,ETS对减排技术革新的推动作用也是其设计者们极力推崇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ETS企业自然会寻找更加环保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新的技术带给企业的是单位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安崇义和唐跃军,2012)。再结合其它ETS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相比一时的经济利益,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这些潜在的影响,会使参与企业得到长期的利益。

五、研究结论

作为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排放权交易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欧盟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项,实现了ETS机制和CDM,JI机制的结合。

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采取了绝对控制的管理模式。由政府管理者设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作为排放权交易机制调控范围内所有企业在规定期间内最大的排放限值,同时,欧盟的排放权交易机制指令规定了一项特定的程序,即国家分配方案的制定和批准程序。从2013年开始,欧盟将设定欧盟整体的配额总量,取消国家分配方案,并且该配额总量将按照计划以线性方式逐年递减。

根据科斯定理的理论设计,EU ETS是降低环保成本的优良选择,是温室效应气体排放企业平衡经济发展和环保之间关系的实用工具。

上一篇: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 下一篇:海峡两岸创业投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