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莱辛《拉奥孔》之诗画美学观

时间:2022-06-05 07:33:34

浅析莱辛《拉奥孔》之诗画美学观

摘 要:《拉奥孔》是德国伟大的文艺理论家、文学家莱辛的代表作,也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最具开创意义的文学理论著作。莱辛通过分析雕塑群《拉奥孔》,对“诗画一律”的传统观念展开批驳,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置入文学理论研究,揭示了造形艺术与语言文字艺术的本质区别,将诗与画的审美理想分别概括为“真”与“美”。《拉奥孔》中蕴含的诗画有别的美学观冲破了新古典主义的樊笼,具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莱辛崇尚诗自由的特质,暗示不同种类的艺术也可以在对立中实现谐和,这些都对后来的德国文学以及欧洲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拉奥孔》;诗与画;时间与空间;“真”与“美”

17、18世纪在欧洲轰动一时的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核心,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反禁欲主义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继文艺复兴之后,进一步运用人的理性批判封建专制的腐朽与宗教教会的愚昧,肯定人的意识,否定神的权威。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因此,他的美学理论尤其是《拉奥孔》阐明的“诗画异理”的美学观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人本身,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个性的独立与发展”。[1]

在启蒙运动前夕,古典主义经院式的刻板呆滞的形式主义文风笼罩着死气沉沉的欧洲文坛。莱辛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形成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开辟了德国民族文学自由发展之路。一方面,莱辛明确了诗与画的界限,极力反对将古典主义审美标准“静穆美”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共同追求,指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应具备与自身特征相适应的审美理想与美学原则,以正确的价值尺度衡量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人应运用自己的理性,对事物加以区分,不可盲目信从外来经验与宗教神学。另一方面,莱辛对诗这种艺术形式的风格与美学理论作出了更加合理的解释。莱辛强调诗应当具备真实的特质,真实地反映自然界与现实生活,真实地表达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莱辛十分欣赏荷马与索福克勒斯,他们描绘的英雄具备一般人的性情,是“有人气的英雄”。莱辛不赞同哀号、哭泣、咒骂会影响伟大人物的英勇形象与崇高心灵,相反,他认为这是人的本性、人的正常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拉奥孔可以在诗中尽情哀号,因为诗是表情的,这是人本意识的具体表现。

在对造形艺术和语言文字艺术的对比中,莱辛发现,画受到空间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只能从某个角度去描绘某一事物在某一顷刻所显示的属性,与此相比,诗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诗属于时间艺术,虽然在描绘物体上与画存在一定差距,不如画给人的视觉印象强烈,但诗不受时空限制,可从多视角来描述动作或情节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莱辛认为诗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与美学原则不同,造形艺术的最终目的是“美”,诗歌艺术的最高原则是“真”。莱辛在《拉奥孔》中谈论了美丑问题,指出画只能摹仿美的事物,丑不能入画,因为这样会令人反感,而诗不会给人带来像画一样强烈的画面感,因此美丑皆可入诗,且丑也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这与诗所具备的“真”这一最高美学原则相一致。“诗比画大,每一幅画面都可以入诗,而并非每一句诗都可以入画”。[2]可见,诗与画相比,在表现题材上更加广阔,在艺术手法上更加灵活多变,更重要的是诗可表达抽象的人格、精神与情感,可使读者自由驰骋在想象与联想的世界中,因此,诗是最自由的艺术形式,自由是诗最重要的特质。

虽然莱辛明确指出了诗与画的界限,但并没把这两种艺术形式绝对对立起来。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说法,这说明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相通性,舞蹈便是将视、听这两种感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莱辛认为:“把多种美的艺术结合在一起,以便产生一种综合的效果,这种可能性和难易程度就要随这些艺术所用的符号的差异而定。”[3]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混淆诗与画的界限,更不能将一种艺术形式的审美规范作为欣赏与评价一切艺术形式的统一标准。正确把握诗与画的美学原则,使诗与画这两种古老而又常新的艺术形式在对立中实现谐和统一。

莱辛的文学理论冲破了古典主义“静穆美”的束缚,使人性的光辉透过重重阴霾,照亮了德国黑暗的现实,德国民族文学由此诞生。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在评论德国文学时讲到,“德国文学的革命不是由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始,而是由一位聪明而又有魄力的批评家来完成。”[4]由此可见莱辛与他的《拉奥孔》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注释:

[1]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三卷).满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参考文献:

[1]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三卷).满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康欣(1990―),女,汉族,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董懿群(1987―),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化与文论。

上一篇:如何对歌曲进行分析 下一篇:接受美学视角下的韩国青春偶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