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块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06-05 06:23:16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块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困扰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发展服务经济是摆脱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我国而言,同样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国际经验表明,运用模块将极大地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块论进行了研究。并在我国现代服务业现状和发展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多重模块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模块论;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02035)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802)资助。

作者简介:何骏(1973~),男,浙江嘉兴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4-0043-04 收稿日期:2008-03-18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块论

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其主要包括: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产业,诸如金融保险、商务、信息、教育等高增长服务产业;网络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等新兴服务产业;一部分被新技术、新经营方式改造过的传统服务产业。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一个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产业结构层次、制造业发展高端化程度、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高低以及制度环境建设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高层次化及经济服务化、制造业发展到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要更多地依靠生产业来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及网络化、个性化、即时化的产物,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一个国家能否为其在准入、经营、定价等方面提供富有活力的制度环境。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1980~2000年期间,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升至63%。其中,主要发达国家达71%,中等收入国家达61%,低收入国家达43%。服务业吸收就业比重也呈不断增长趋势,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比重在加大,主要工业国均达50%以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开始加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增长更是异军突起,1980~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增长了5.7倍,达到24147亿美元(殷凤,2005)。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2006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目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点也已经转向服务业(联合国,2006)。由此可见,在当前和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在未来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将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的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国际经验表明,运用模块将极大地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文认为,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有三种主要模块:

(一)生产业模块(Production Service Mode)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产业部门日益细化、产业关联复杂化、部门间交易规模庞大且交易量大增为前提条件的,并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这种调整打破了各种产业原有的边界,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和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经济活动由以生产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体现在生产部门的服务化上,表现为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通讯和家电产品,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服务引导生产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等。国际经验表明,农业和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靠服务业支撑。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说,这一时期产业的中间投入中,现代服务业投入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而农业与制造业本身投入的比重则相对降低。这样,一种为农业与制造业生产而服务的产业就应运而生了,即生产业。生产业是为生产而进行的服务业,或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生产业依托农业与制造业、服务农业与制造业并实现良性互动。农业与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业则是农业与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随着农业与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它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并会把这种需求渗透在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前期研发、培育或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中。如此良性互动,不仅会促使生产企业内部会出现产业融合,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出现融合,还会使区域内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实现产业融合和集群式发展。

世界上农业与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都凭借自身的实力,采用生产业模块,以此加速本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同时也促使世界各国生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主要工业国均达50%以上(殷凤。2005)。

(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模块(Service Cluster Mode)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区模块会由单一的大型CBD(中央商务区)模块,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CBD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以堪那瑞区为代表沿着泰晤士河呈轴线发展;纽约的CBD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分阶段逐步形成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东京逐步形成了品川、汐留、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CBD,很好地适应了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且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可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主要是指:按照现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形成产业集聚是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模块的特点。尽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基础,但其产业特色的形成则取决于所在区域的特定功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托由资源、禀赋、区位、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功能,突出其区域优势和特色,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吻合的服务业产业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增强服务业的辐射效应。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而通过品牌效应,服务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进一步提高该区域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又提高了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宽市场空间。

(三)外资拉动模块(FDI Pull Mode)

随着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已在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等多个领域有所拓展。因此,如果能抢抓机遇。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注重从功能稀缺性、规模性、集聚性等优势。引进高质量的跨国服务机构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外资服务业,以此来创设关联产业效应、构建合理产业体系,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幅度,可以使现代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直接投资愈来愈呈现出转向服务业的趋势。早在200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就公布了以“转向服务业”为题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该报告显示:FDI的结构已转向服务业。《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进一步显示,FDI的重点也转向服务业(联合国,2006)。因此,外资拉动现代服务业的效应必将愈发明显。

以上三种模块是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模块,它们共同构成了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体。事实上,各个国家更多地是将他们组合在一起加以运用,从而在实践中,呈现出多重模块并用的状态。

二、我国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产业有着长足的发展,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企业不断壮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2006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2%,明显偏低,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粗放、资源消耗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社科院,2007)。

(二)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亟需提高。2002年到2006年,我国服务业的FDI流入金额不涨反降,从140.11亿美元降至116.79亿美元,电信、金融业等行业的垄断是背后的“诱因”。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例偏低,一直不到3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外资流入则一直以服务业为主,甚至超过了60%(黄诗义,2007)。

(三)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亟需大力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中,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仓储等服务业超过三分之一,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和信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占26.4%,而美国在20世纪末,金融、保险及各种现代服务业就已占到50%以上(黄诗义,2007)。

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为此,2007年3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07),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三、以多重模块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服务业

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外开放度不高,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现状和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认为,我国农业与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区域特色鲜明的国情以及吸引FDI多年来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的现实。为我国采用多重模块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契机。

(一)以我国转向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为契机,大力发展生产业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8.3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据估算,我国粮食需求每年将增长80亿斤~100亿斤(冯华,2007)。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已无法开发更多的耕地,只有提高单产这一途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必须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我国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为农服务的生产业,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如农村金融、农业技术支持。农产品市场营销、花卉、城市园林等。

此外,我国在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具体表现在:我国有着比较强的生产技术基础、技术开发力量、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和科技人员队伍,劳动力价格又比较低廉,基础设施也较好。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跨国公司,为利用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来壮大自身的竞争力已经陆续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劳动密集型的高技术制造业、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中国转移。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从这些产业的退出也为中国制造业发展腾出空间。20多年来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某些资本密集型工业上所取得的长足进展已经表现出较强的国际比较优势,逐步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之一。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为我国的生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此外。要留住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制造企业,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也必须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发达的生产。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扩大的投资空间,早已跳出了制造业领域,生产业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因为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就会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空间。我国部分制造业企业率先建立了创意产业中心和设计创意中心,建立了包括模具设计、软件

设计:工程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玩具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设计平台。这些制造业企业将研发、设计外置,取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取得了巨大成果。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上述类似的非核心生产环节外包给生产企业,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生产业的发展。

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生产业差距仍然较大。在世界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业占服务业的70%。而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在2006年才刚刚突破40%(李江泓,2007)。可见,以我国转向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为契机,利用生产业模块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潜力巨大。

(二)依托区域特色,建立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我国区域特色鲜明,为建立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事实上,我国的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利用集聚区模块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为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规划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海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态目标是:集中体现集约化、人性化和生态化,建筑群落和生态绿地体现景观化。突出核心区域的商务功能,其中商务楼宇一般要占到70%以上;要考虑核心区域同交通枢纽的有机结合,使轨道交通等枢纽紧邻甚至进入核心区域。到2010年。上海将建成20个内部规划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这些点状的集聚区通过产业链或创新链彼此相通、有机相连,使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整体辐射能级进一步提升和放大。到2010年,集聚区内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全市服务业总量的50%左右,可达到4000亿元左右。目前,这些集聚区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拉动效应已经显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集聚功能效应得到拓展提升,更好体现了微型CBD作用。如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以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带动其他企业和行业发展。两年内共完成85个商铺的升级工作,调整和引进了161个国际品牌,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或上海的国际品牌旗舰店、专卖店共11家,全方位提升了静安南京路商圈的能级和品位,从而带动静安区的发展(高渊,2007)。

(2)空间形态布局上,由上海市中心地区逐步向周边重点地区分散化、多极化发展。如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2006年4月份试营业以来,集聚了国际国内一线知名品牌,日均销售额200余万元;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凭借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交通便利,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成为奉贤区新一轮发展的载体和抓手(李治国,2007)。

(3)产业功能布局上,各集聚区初具特色,逐步呈现功能错位。实际上,这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各自具有各不相同的定位,尽管都是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却功能各异。错落开来。例如,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就充分发挥杨浦区大学强势学科的优势,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产业,以及相关的商贸、金融、科技办公、科技展示等产业,形成以知识创新区中央社区为核心的科教商务集聚区;金融要素市场本来就已经集聚的外滩和陆家嘴地区集中发展为金融贸易区;以新国际博览中心为依托发展浦东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依托虹桥国际机场发展虹桥涉外商务区等。

我国应借鉴上海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能级和品位。

(三)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FDI拉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度不高导致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我国虽然引进了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但却把很多为跨国公司服务的生产环节拒之门外。2000年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只有104.6亿美元,2006年为173.8亿美元,分别只占当年实际吸引外资额的25.7%和27.6%(龚雄军,2007)。至2006年底,我国服务业共有外商投资企业7.5万户,占整个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总户数的27.2%(翟宏伟,2007)。

我国吸引FDI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加之全球FDI的投资方向和重点已经转向服务业(联合国,2007),这些都为我国扩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利用FDI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契机。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具备了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使我国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例如,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沃尔玛和英国TESCO超市两大商业零售巨头同时落户安徽省合肥市;世界最大的IT服务外包企业美国EDS将在武汉建立其在华的首个全球服务中心;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重庆分中心正式入驻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等。更多的国际机构已经将我国列为对跨国公司服务转移和外包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研发转移重要目的地。

就当前而言,我国采用FDI拉动模块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离岸外包。这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一大批具备国际化水平的服务供应商,提高接单能力,继续发挥在ITO(信息技术外包)业务领域的优势,特别注重培育承接BPO(商务流程外包)业务的能力,积极承接计算中心、呼叫中心、数据处理、技术研发、财会核算、售后服务等国际服务业转移,特别是逐步拓展一些具备优势和条件的高端业务;--是要继续开放现代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吸引FDI的质量和层次。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积极引进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新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内服务业提高水平。同时。要积极进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生产产品,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支持。

(编校:薛平)

上一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 下一篇:对争议中的《劳动合同法》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