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争议中的《劳动合同法》的评析

时间:2022-09-22 10:01:31

对争议中的《劳动合同法》的评析

摘要:《劳动合同法》自颁布以来就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和争论,这些争论表面上是因为法律规定的改进所致,但实质上是利益配置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虽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此法的实施,也引起了各主体对自身问题的深思,促进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对自身问题的认识和改进。国家应加强社会保障职责,企业要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劳动者个人要提高技能素质。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利益配置;社会保障

作者简介:林雪贞(1976-),女,山东乳山人,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经济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DF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5―0159―03

收稿日期:2008―06―25

《劳动合同法》自2007年6月29日颁布以来,就引起了一浪浪的解聘潮,到目前,因为此法而引起的就业动荡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目共睹的。大大小小企业的集体解聘,带来的结果是大量的劳动者失业,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劳动合同法》本意是要加强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而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劳动者权益受损,因此一些专家、学者对此法持有很大的质疑,认为此法并不适合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此法也成为近年来各界争议最大的一部立法。

一、目前社会各界对《劳动合同法》的争议

目前对《劳动合同法》的争议主要存在两个层次上,一个是对《劳动合同法》法条具体规定上的争议,另一层是对《劳动合同法》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上的争议。这两种争议都很多,对于这两层的争议本文不作具体的列举,只求通过争议现象抓住产生争议的本质原因。对于具体法条规定上的微观争议主要集中于:对于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对于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等。这方面的具体争议大都是认为《劳动合同法》过度的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对于《劳动合同法》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的争议中,其中比较强烈的反对《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有经济学家张五常,他(2008)写了《新劳动法的初步效应》、《从穿珠子看新劳动法》、《劳动合同的真谛》、《灾难的先兆――三论新劳动法》等10篇文章反对《劳动合同法》。他认为收入再分配的方法有多种,为祸最大的通常是干预合约的自由选择,而新劳动法正是这种干预。认为劳动合同法不适应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劳动合同法实施会带来劳动者利益的损失,也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他主张用市场手段决定劳资双方的权益,而不应该采用法律形式强制实施。著名经济学家王一江(2008)认为劳动立法不应违背市场规律,劳资双方的权益应该采用工会和企业谈判的形式来解决。陈志武(2008)认为劳动合同法实际上是国家推卸自己的责任,让企业承担国家本应承担的责任。董保华(2008)认为中国将为《劳动合同法》付出代价,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劳动合同法》倒退了20年,《劳动合同法》脱离实际,制定这部法的人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一部法的制定,不能仅凭内心的善意,必须要有实践。李稻葵(2008)认为《劳动合同法》宜早执行早总结早修订。在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将矛头指向《劳动合同法》,“废除声”、“修改声”、“豁免声”不绝于耳。目前,有关这部法律的争论还在继续进行中。(石先广,2008)

当然对《劳动合同法》也有正面的评价,比如以常凯为代表的“京派”认为《劳动合同法》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如果企业更关心员工,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员工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将对企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劳动合同法》不但不会削弱企业竞争力,反而能促使企业加速转型,提高竞争力(常凯,2008)。《劳动合同法》通过用工形式的法定化、消除劳动者之间的身份差别、实现同工同酬推进了劳动关系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正如程延园(2008)说的“该法将对推进社会公正与构建和谐社会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带来的现实影响

《劳动合同法》自颁布以来除了因其理论界的强烈反响外,在现实中也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对用人单位的影响。用人单位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不同的类型。按照用工是否规范分为规范用工单位和不规范用工单位;按照要素比重分为技术型单位、资本型单位和劳动型单位;按照所有制性质分为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这里主要指民营单位)。1、对非规范用工单位影响大。对于规范用工单位《劳动合同法》对其影响不大,因为之前他们在用工方面就做的规范,《劳动合同法》并没有在劳动标准上有太多的提高,但却增加了社保责任和稳定就业的责任以及增加了违法成本,所以这些并没有给规范用工单位带来太大的影响,但却给非规范用工单位带来了很大的震慑,因为非规范用工单位在这几方面做的都不到位。2、对劳动密集型单位和技术型单位影响大。在技术型单位、资本型单位和劳动型单位中,《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型单位和资本型单位影响较大,其中尤其是对劳动型单位的影响大。《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影响最大之处就是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稳定就业的负担。用人成本的增加,严重的增加了劳动密集型单位的负担,因为劳动型单位的盈利能力主要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如果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那么他们可能就无利可图甚至破产倒闭。目前很多广东的劳动密集型单位的状况就证实了这一点。《劳动合同法》对于职业稳定的要求增加了技术型企业的压力。对于技术型企业,他们主要靠员工源源不断创新能力维持企业的高速发展和竞争优势,而这些靠的是企业内部严格的竞争淘汰机制,所以对于这类企业来讲,《劳动合同法》增加了他们在职业稳定方面的压力,华为就是之中一例。3、对民营单位影响大。《劳动合同法》对国有单位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民营单位影响却是巨大的。因为国有单位大多属于规范用工单位,所以此法对其影响不大,很多民营单位都处于非规范用工状态,同时大多民营企业处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所以此法对民营企业影响最大。

(二)对劳动者影响。劳动者实际上是分层次的。第一层,职业经理;第二层,专业技能人员;第三层;产业工人;第四层,无业、失业人员。对于第四层因为没有建立劳动关系,所以不是《劳动合同法》讨论的内容,这是国家社保和促进就业领域的问题。对于第一层和第二层即高级管理人员和有专业技术劳动者来讲,《劳动合同法》对他们没有多大影响,因为他们是劳动者中的强者,企业给于他们的待遇已经大大超过劳动立法给予的基本保护,他们得到的利益是在《劳动合同法》之上的。对于第三层的产业工人即没有很强专业技能的广大普通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可替代性很强,这部分的劳动者又占劳动者中的主体部分,并且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劳动者很难独善其身,企业会把自己受到的影响直接转嫁给劳

动者,因此劳动者待遇不会增加反而会下降,大量的劳动者面临失业的压力,这部分劳动者是受影响最大的群体。所以从各方面分析广大普通劳动者都是受《劳动合同法》影响最大的劳动者群体。

三、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劳动合同法》在具体规定方面的改进。《劳动合同法》比先前的劳动立法在很多法条上有突出的改进,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只就大的方面概括性的总结,这些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加强了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提高了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成本和条件;强化了企业稳定就业的责任(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强化了企业的社会保障责任;加强了工会的功能;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充:分保护;增加了对劳务派遣的规定;劳动争议处理解决途径的改进等。总之,《劳动合同法》整体上是增加了用人单位职业稳定和劳动保障责任,强化了对劳动者的保护。

(二)本质分析。1、《劳动合同法》改变了既定利益的配置结构。从法条上我们能找出很多有针对性的有争议的规定,但是《劳动合同法》产生如此大的争议表面是因为具体规定的改变导致,其实本质上是因为《劳动合同法》改变了各主体既定利益的配置结构,改变了既定利益的平衡,使得企业、劳动者、国家利益重新配置,在新平衡没有建立起来,这种不安和动荡就要维持一段时间。2、国家社保责任不到位。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现在,我们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是人均国民收入并没有社会发展提高的速度快,作为创作价值的最原始要素的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却并没有充分享受这个成果。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在我们国家逐渐富强起来的时候理应逐渐增加人们的收入和社会保障,然而目前我国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是工资薪金收入,而工资增长幅度远低于GDP得增长幅度。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我们的低保障与国家财富的增进是不成比例的,在国家财富快速增加的同时,也要让国民分享这样的成果,目前很显然国家没有做到。另一方面,在1950年代全面国有化的时候,国家给老百姓有过这样的许诺:你把你的土地和财产都归公、给国家,这是你的付出,但你今后的工作、生活、医疗、养老、小孩教育都由国家包了,那是一种对称的交易。可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作和生活责任回归了老百姓个人,国家基本不管了,而当年被国有化的私人财产和土地并没有还给老百姓,这样的交易当然谈不上对称。(陈志武,2008)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正式的把养老保险等全面地退给了企业和个人承担,国家排除了自己的主要社保责任,目前的《劳动合同法》更是清晰的强制要求企业承担起劳动者的社保责任。无论作为社会保障还是作为稳定就业这都是国家职责,企业不过是起到辅助作用,但是目前通过《劳动合同法》把本身应该属于是国家义务的事项转嫁给了用人单位,所以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公平的。3、相对国有单位,民营单位负担不公平。在上述分析中,国家把自己的责任转嫁给用人单位承担,这本身是不公平的,但是对于国有单位他们本身就是国有资产,在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上,国家知道他们为国家的隐性失业和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方面作出了贡献,因此在政策、法规以及政府可以用特权的地方都给予充分的优惠和保护,所以对于这些国有成分的单位,为国家承担社保和职业稳定的职责也是在政策考虑之中的,也正因为这种公认的事实,所以很多国企才明目张胆的拥有很多特权。另外,作为国有企业,其资产国有即是全民所有,所以它们承担社保和稳定就业也是其分内之事。但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他们的资本完全是私有,没有任何特权,没有资源和政策上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让民营企业承担起与国有主体一样社保和稳定就业的责任实际上是对他们的不公平,因为从资源上他们是自有资源,不是全民所有,从政策特权上来讲,国家没有因为他们在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上给予机会和特权,从任何一方面民营和国有单位都没有办法平行比较,但他们责任却是相同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公平。

四、《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推动作用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虽然存在很多质疑之处,但是此法也使得我们对目前经济社会的本质问题进行深思。

(一)国家应加强社会保障职责。社保责任无论在任何国家都是国家的主要责任,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薄弱和缺失导致国民生活长期处于低水平。目前我们国家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国民却没有同步富裕起来,这在本文第三个问题中已经论述过,在此不作赘述。陈志武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巨额的国有资产还掌握在国家手里的情况下,中国公民是否就真的得到了很多政府福利呢?我们可看看政府在直接涉及老百姓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福利上的开支,据财政部长谢旭人先生的介绍,2007年在这3项上的总开支约6000亿元,相当于财政总开支的15%,为全年GDP的2.4%,分到13亿人身上,人均461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年收入的3%)。而在没有国有经济的美国,去年在同样3项上的开支约为15000亿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为美国GDP的11.5%,分到3亿美国人身上,人均5000美元(相当于一个普通美国人年收入的1/6)。”(陈志武,2008)“不管按绝对数字算,还是按相对水平,美国政府回馈给老百姓的医疗与社会保障都远高于中国,尽管美国是十足的私有经济。按照国有化运动的初衷,国有制本应该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我们本应该看到完全相反的情况。”“美国去年的财政税收占GDP18%,而中国5.1万亿元财政税收占GDP的20%。所以,即使不算国有企业收入和国有资产增值,仅财政税收,中国政府的相对收入就高于美国,没有理由在民生上的开支低于美国。如果说中国没有美国富,所以财政开支会有不同的考虑,那么,中国不是更应该把财政开支放在民生上吗?”(陈志武,2008)《劳动合同法》的争论,使我们更深的认清了国家在社保中的职责,这个职责不能因为加强了企业的责任就被消减,而应该从资产、所有制、分配制度等方面认清国家的责任是不可旁贷的。

(二)企业要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合同法》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那些劳动密集性和低附加值的企业,当然这也是我们的资源禀赋的方面,但这不能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我们的产业必须及时的升级换代,改变产业结构,使技术、资本型企业比重越来越大,改变劳动密集型的格局,增加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届时,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就会降低,减轻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上的压力。《劳动合同法》地实施,无疑加快了企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进程。

(三)劳动者个人要提高技能素质。从目前失业的劳动者中可以发现,没有专业技能,没有学历的劳动者占失业人数的绝大比重。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最容易被淘汰的是那些没有技能、可替代性强的劳动者。因此,从劳动者自身来讲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劳动者,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使企业更具有竞争性,进而也推动行业的结构调整,最终推动整个经济发展。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以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这些法律的出台都表明了国家对劳动领域高度的重视,但是劳动领域的很多问题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因此除了劳动领域立法的完善外,社会保障立法也应该上一个台阶,与劳动立法相配合共同作用于人们的基本权益保障。

五、结语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引起了广泛、激烈的争议,因为有争议所以才能把问题辩得更清楚,也才能使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管怎样,我们都要肯定《劳动合同法》给社会带来的进步,虽然目前有些问题,但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同时目前《社会保险法》也在酝酿之中,所以不久的将来,在劳动法域、社保体系以及相关立法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势必会降低《劳动合同法》在劳资利益方面的冲突,届时《劳动合同法》也应适时作出调整,与社会保障立法共同作用于社会利益的保护。

上一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块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下一篇: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的省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