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时代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时间:2022-06-05 05:32:14

电子书时代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摘 要:新时期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大量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的呈现出来,具体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图书馆的发展中影响也较为突出,正如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那赞所说的,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面对挑战,图书馆只有不断吸收先进的信息技术,调整服务方式,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然而电子书的出现对图书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下面就从电子书对图书馆的影响,挑战和图书馆的改进来谈谈电子书时代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书 公共图书馆事业 影响 挑战 发展 管理 服务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252-02

1电子书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1.1 电子书的出现为图书馆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图书馆的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也是生存的根本。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用户需要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快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要求,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种工具来进行学习和工作,如文档的制作、即时新闻的浏览、游戏娱乐、网上购物、业务操作平台、体育赛事直播、远程教育教学、生活贴士、财经信息等,只要是轻轻地点击鼠标就能进入巨量的文献库藏,以供人们随意观看浏览。所以要使图书馆跟上未来发展的步伐,就要积极探索电子资源管理的发展,网络服务和电子阅读器服务模式对图书馆来说已迫在眉睫。目前许多发达地区的图书馆都已推出免费电子书阅读新体验活动,在原先外借电子图书的基础上再加上外借移动电子阅读器,实现了异地借阅、随时随地借阅图书馆的书、报、刊等数字内容,从而享受电子图书随身读的快乐。

1.2 电子书提供了图书馆阅读方式的数字化

现阶段由于人们生活活动节奏加快,利用零碎的时间和一切可能的形式进行阅读,已成为数字化时代阅读的特征之一。电子书正是满足了这样的社会需求,以其“高普及、低成本、移动性、互动性、方便性”的特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阅读首选。因为纸质的图书在携带外出时很不方便,尤其是当数量较多时,不仅是带着笨重而且还占用大量的空间。不仅如此,纸质的书相对来说不好储存,因为在保存的过程中要防止纸张腐烂、虫蛀等损伤,相对来说在保存图书方面花费的精力比较大,而电子书只是防止存储介质的划伤和病毒的攻击,不需要专门的保护。电子书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购买便捷,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我们可以直接下载,略去了查找大量图书的时间,提高了我们的效率。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信息技术负责人迈克尔・科尔福德告诉《纽约时报》记者,“假如我们再不提供电子书,人们可能会不再使用图书馆。”改变过去单一提供纸本阅读的方式,增加电子书阅读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阅读选择,对图书馆来说势在必行。

1.3 电子书对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职能产生了影响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最古老的社会职能,图书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保存对象的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龟甲兽骨、纸草泥版,到近代的印刷型图书,再到现代的各种数字化产品等,只要是人类进步所留下的文化遗产都是图书馆保存的对象。电子书属于数字化产品,它的保存需要统筹规划、建立一个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平台,目前图书馆在保存电子书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电子书格式不一且互不兼容、出版主体多样化、电子出版商归档保存意识淡薄等,为图书馆保存电子书增加了难度。电子书的保存需要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多方面考虑,图书馆要同出版机构、软件开发商等多方共同协作,确保电子书的永久保存。

2电子书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挑战

2.1 对图书馆形态实体的挑战

图书馆实体形态在用户心中根深蒂固并享有较高的地位。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信息环境提高了信息的可获取性,特别是电子阅读器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极为便利、个性化的阅读,使人们不必到图书馆就能阅读大量的文献,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人们不再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获取信息,致使人们与图书馆之间变得疏远和陌生,人们将不再依赖图书馆实体形态,如果图书馆继续只以实体形态发展,那么将面临着用户流失及被“边缘化”的挑战。面对挑战,图书馆不仅要以实体形态服务用户,更要依靠现代网络以流动的形态提供服务,要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拓展服务,将服务推送至用户触手可及处,重新唤回失去的用户及吸引未来的用户。

2.2 对图书馆资源可信性的挑战

图书馆开展电子书服务就是利用电子资源为用户提供远程化与精细化的服务,在全球不断抬高知识产权门槛、版权保护趋向更加严格的法制环境下,对图书馆资源提供的可信性产生了挑战。在数字环境下,电子书资源的增多给图书馆带来许多选择和决策的机会,但是为印刷社会而设的版权法很难适用于当下,图书馆需要特别重视数字环境下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否则会因开发馆藏不当、信息导航不当、电子书供应商没有解决好授权等问题而遭遇侵犯版权的尴尬。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图书馆所言,“版权环境将会继续带来实质性的挑战,并且可能会为教育和研究带来更多的问题”。图书馆只有确保资源的合法性才能维护图书馆资源权威可信,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功效。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图书馆已不再是只具有保存文化、传播知识、娱乐大众等传统功能的机构,我们还希望它兼有信息枢纽的功能,更希望它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增值服务。这就需要图书馆采用新型方式和手段来保持其原有功能的同时还要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这就对新时期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当代图书馆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一门全新的科学技术,也是一项全新的社会事业。简而言之,数字图书馆就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能为用户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高水平服务机制。建立数字图书馆,首先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全面实现业务工作及办公自动化,在对图书采访、编目、流通、文献检索、参考咨询实行计算机管理之外,应重点建设中外文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经典着作、教学参考用书和其他重要文献等全文数据库,以及联合书目、现刊目次、重点学科导航等二次文献数据库、专题特色数据库、部分工具性数据库等,形成以数字化图书期刊为主,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其次应逐步建立起内容丰富、精确高效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充分利用因特网共享信息资源的优势,开展网络信息服务。最后要强化技术支撑环境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集中资源、分工合作、均衡负载、用藏结合”的、高效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的建设要放眼未来,力求创新。按照“统一规划、分工实施、紧密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标准与规范、数字化文献资源、技术支撑环境和文献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系统的、统一的信息检索、协调采购、联机编目和参考咨询等功能。

首先,应当在地域信息网络建设中成为地域信息服务系统中的一个要害的信息集藏地。这样不仅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平衡资源分布,还可充分利用纸质资源,实现馆际互借,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效果,将数字图书馆技术集传统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为一体,对信息基础中的图书馆资源进行资源重组,使其在网络上最大限度的服务于读者,构建整体有序、可靠实用、结构开放和信息高度共享的系统信息网络.

其次,要立足于读者服务这个中心,实现读者服务质的飞跃。拓展服务空间,实现远程检索浏览;扩大服务深度,不仅能够利用本馆的数据资源,而且通过网上信息导航建立虚拟图书馆,为读者检索利用因特网海量信息资源提供方便;数字图书馆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其目标就是通过网络共享全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网上自动应答、智能检索等手段实现读者服务工作的智能化,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效率,进一步加强服务支撑体系和服务运行体系的软硬件建设,提高服务和协调能力,形成“集中资源、分工合作、均衡负载、用藏结合”的、高效的CADLIS服务体系。

再者,要加强图书馆中工作人员的培训。传统图书馆员的主要工作是整理、分类图书,根据读者的要求采购书籍,还表现为工作人员与读者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提供书到书的服务,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始终是以书的实体为主体的。而数字图书馆中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工作人员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必须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化图书馆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的知识,又必须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组织和检索文献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与信息专业机构的合作,强化工作人员对数字化图书馆的认知和处理日常数字化资料的组织能力和工作水准,拓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加强工作人员对数字化图书馆工作能力的培训,使其能够适应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环境。

信息传播职能和教育服务职能是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基本职能,也是图书馆自身价值的体现。信息资源系统与社会信息产业大系统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潮流。在未来信息社会里的人们将更迫切地希望利用现实的或虚拟的图书馆得到教育和学习的机会。探讨新世纪公共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理论和实践,这对于实现21世纪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安群英.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数字图书馆[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9).

[2] 张丽虹.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问题和技术研究[J].图书馆杂志,1997.

[3] 李东来.辽宁省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设计与配置[J].图书馆学刊,1998.

[4] 杨向明.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数字图书馆[J].1997.

[5] 镇锡惠.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与图书馆技术研究[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

[6] 葛秋菊.数字化图书馆的模式及服务特点[J].图书与情报工作,1997.

上一篇:浅谈新世纪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