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侵权与微博侵权之比较分析

时间:2022-06-05 01:12:53

网络侵权与微博侵权之比较分析

摘 要 微博侵权是新兴的一种网络侵权形式,近几年来,微博侵权现象频发,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我国法律上对于微博侵权的法律规制还不够完善,对于微博侵权仅仅是参考网络侵权的相关法律规制,缺乏针对性,使得微博侵权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并分别提出一些立法建议。

关键词 网络侵权 微博侵权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标识码:A

1定义

网络是一个可以共享资源的大系统,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网络侵权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所发生的侵权行为。由于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也不受地理位置,国籍等条件的制约,因此侵权问题极其容易产生。

微博是一种网络交流工具,它属于网络媒体的一种。微博侵权是自微博产生之后逐渐出现的一种新的侵权行为,它从本质上来讲也属于网络侵权。微博侵权与通常所说的网络侵权所不同的是,微博侵权仅指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侵权行为,侵权人为使用微博的用户,通过微博这一网络媒体实施侵权行为侵犯他人权益,被侵权人通常也是微博使用者。

从定义上来看,两者都属于网络侵权,微博侵权包含于网络侵权之中,微博侵权是网络侵权中的一部分。但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微博是网络单独提供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所有微博使用者的交流内容也是完全公开的,而且微博的信息传播速度是极快的,现今网络上的新闻事件基本都是在微博上的。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对一些人或事物不满,在微博上已屡次出现侮辱诽谤甚至微博对骂的现象,侵权问题便就此产生,并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2常见侵权行为类型

2.1网络侵权的行为类型

2.1.1侵犯人格权

关于人格权,网络侵权中最常见的是侵犯肖像权和隐私权。网络侵权行为具有难以查找侵权人的特性,因为侵权人一般都是匿名发表图片和言论,所以侵犯公民人格权在网络中就显得更为普遍。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孕妇让座事件侵犯他人人格权。一名孕妇在乘坐公交车时因为对面的三位乘客没有给她让座,就在网上完全曝光了未让座乘客的面容,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给被侵权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1.2侵犯公民财产权益

近几年来通过网络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的案例屡见不鲜。笔者认为,通过网络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的问题难以得到控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因为网络系统具有虚拟性和公开性。通过法律及其他人为手段很难控制侵权行为。二是公民对于网上支付软件的依赖性。网上支付软件所具有的快捷支付功能使得公民常常利用支付宝等网上支付软件来进行网购、网上汇款、转账等等。这就给侵权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侵权人在网络中通过盗走用户银行卡密码而侵犯公民的财产权益。因为处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侵权人不易被找到,这就使得网络中对于公民财产权益的侵犯日益严重。三是公民财产安全保护意识薄弱。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公民对于财产密码安全保护的轻视,其次是公民对于网络安全隐患的忽视。许多公民在运用网络支付钱财的时候都将密码设置成为默认状态,或是用同一个密码登录多个网站,这都为财产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然而公民在内心又充分相信网络的安全,忽视了安全隐患,最终导致公民财产权益被侵犯。在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对于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的侵权人的责任承担方式是返还财产,返还财产是指行为人无权占有他人财产,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权益,行为人应当返还财产。但是对于网络环境下发生的财产侵权问题行为人如何返还他人财产,以及无权占有和网络盗窃之间的界定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还不够完善。

2.1.3侵犯知识产权

网络侵权在知识产权范围内的主要表现有侵犯著作权和侵犯商标权。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是传播知识与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近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件是百度侵犯著作权案。2013年下半年,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涉嫌通过播放器软件传播侵权视频作品,经调查表明百度公司通过其运营的播放软件未经许可向公众提供定向搜索、定向链接到大量盗版网站的服务,具有一定主观过错,已构成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网络中侵犯商标权有三种方式:显性商标侵权、隐性商标侵权及利用网络进行不正当竞争侵犯商标权。网站通过侵犯商标权可以达到提升网站自身知名度和增加网站点击率的目的。

2.2 常见的微博侵权行为

微博侵权行为基本不涉及公民财产权益的侵犯,常见的是微博侵犯名誉权,微博转发侵犯著作权。微博是网络中的自媒体社交平台,它汇集了全世界的网络用户,带有更多的个性化色彩。在微博中,人们自由发表言论,大多都是自己的主观意思表示。微博不是一个公正客观的平台,它有巨大的自由性,与此同时,人们也应当注意自己言论的限度。当人们在微博中发泄不满,表达愤怒时,如果不能明确言论自由与侵犯名誉权的界限,就极易造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在微博中,每一个用户对应一个用户名,并且必须经过注册才可以有自己的微博主页,注册时填写的个人资料和个人信息都会记录在微博后台的资料中。相比较网络侵权,微博侵权范围较小,人群集中,这样就更易找出侵权人。除此之外,微博的信息传播速度是极快的,几乎每人每天都会上微博,任何消息都会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特别是在微博中有许多名人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一般微博名誉侵权案件的被侵权人都是名人。2014年10月8日,张馨予名誉侵权案最终执结。因在微博中称张馨予是坐台小姐,夏萨沙被判以名誉侵权,判决于2013年10月9日生效,2014年8月,夏母代其女交纳了全部赔偿款及2万元罚款,并于2014年9月12日在《法制日报》刊登道歉声明。微博名誉侵权,是指通过微博这一媒体方式,对他人名誉权进行侵犯的行为。微博名誉侵权案件的实质,就是公民言论自由与名誉权侵权之间的界限问题。《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微博侵权具有危害结果扩散速度较快,传播的范围不易控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难度较大等特点,所以应有专门的立法加以控制。

微博侵犯著作权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在微博中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图片。去年,被告宁波一家化妆品公司基于商业目的,未经授权,在其新浪官方微博上采用华盖公司享有著作权的10幅摄影作品,侵犯了其享有的著作财产权,法院判决构成侵权,并要求赔偿原告1.5万元。二是转发他人的原创微博。原创微博具有独创性,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是,合理的转发若也视为侵权,那么微博就失去了它作为网络交流平台的意义。若是超出合理范围扩大影响力的转发,那么将很容易侵害到原创的著作权。所以合理转发的界限是什么,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一般微博中原创的文章都是具有充分独创性的,未经作者同意一般不建议转载。微博中的合法的状态,若未注明不能转发可以适当转载。

3法律保护

2014年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共19条,涵盖了网络各类问题与现象,明确了相关责任的承担问题。这是我国网络法律上一个重大的进步。今后,利用微博、微信及其它自媒体转载网络信息将会承担相应连带责任。《规定》别指出,遭遇网络诽谤可直接网络运营商。该规定的实施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防范侵权的意识,也可以促使网络运营商加强对该网站的管理。《规定》中还包括网络平台规避责任,网络水军等多方面。对于网络谣言人肉搜索等网络现象照做出了明确说明与惩罚规定。

4法律建议

笔者认为,对于网络侵权和微博侵权的法律保护都归于同一个《规定》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不能完全体现两者的差异性。由于微博侵权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大,应当专门为微博建立一个侵权投诉系统。被侵权人可以在第一时间向该系统进行网上或电话投诉,并发送相关证据到该系统,及时举报侵权网站。之后相关部门通过调查找出侵权人的信息并及时上报到相关法律部门。这样可以缩短被侵权人上诉、举证的时间。除此之外,对于网络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的相关法律规定还不够完善,公民财产权益被侵犯后得不到及时的法律救济。由此看来,我国网络法律建设还有待完善,《规定》的法律威慑力不够强,有一部完善、全面系统的《网络法》,并将微博侵权单独作为一章加以立法说明,体现出与网络侵权的不同之处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申屠彩芳.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 刁胜先.个人信息网络侵权问题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13.

[3] 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疑难问题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4] 王迁.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1.

[5] 杨立新.网络侵权与新闻侵权[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上一篇:浅析治安案件中轻微伤害鉴定的必要性及标准 下一篇:网络时代互联网营销模式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