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要讲求科学性

时间:2022-06-05 01:06:08

提问要讲求科学性

摘要:科学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西方学者德加默认为:“问题提得好即教得好。”语文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提问方法,善于发问,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从问题的合理性、明确性、启发性、系统性等方面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科学提问进行了初步的研讨。

关键词:合理;明确;启发性

一、问题要合理

1.问题要合乎逻辑

提问的语言形式是问句,任何问句都是由隐含的已知和明显的未知两部分构成的。已知,是指在提出问题之前,至少先做了一个判断,这已知隐含在问句之中,不经分析,往往不为人注意,称为隐含判断,或称为预设。未知,是问句中的疑问,是在问句直接提出来的,称为明显的疑问。

任何问题都是在已知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果问句中已知判断是假的,那么,问句就是不合理的。

例如:“录取有两种意见,苏林教授同意哪一种意见?”例中隐含“苏林教授同意其中一种意见”。实际上,苏林教授并不同意任何一种意见,问句中的隐含判断是假的,问题也就是不合理的。

问题的已知判断和未知疑问之间应该是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前后连贯的,否则就是不合理的。

如:“这里写大海上一片静寂。请看,文中描写了大海的哪些景物呢?”教师在提问时首先肯定了“写大海上一片寂静”,然后要求回答“描写了哪些景物?”问题的已知判断和未知疑问之间没有相关性,导致学生不能明确思维方向,问题是不合理的。如将问题改为“这里写大海上一片静寂。请看,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大海的静寂呢?”就前后连贯,设问合理了。

2.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形式正确,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这样才能说该问题是合理的。如果学生还不具备回答问题的“已知”,问题就是不合理的。问题中的已知判断必须是学生所熟知的,因此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已知领域,熟悉教材的有关内容。

例如,《理想》这首诗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教师提问:“文中前句末尾的词语做后句开头的词语,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如果学生还没有学过“顶真”这种修辞方法,提问就超出了学生的已知范围,学生将不能正确作答。反之,如果学生已熟练掌握“顶真”的修辞方法,就能够正确作答。

二、问题要明确

所谓问题要明确,就是说问题要提得明晰,既能准确表达教师的意愿,又能让学生弄清问题的实质和要求,准确地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否则,学生就无从思考,无从作答。问题的明确性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

1.问题不能过大

问题过大,学生会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下手。如教学《荔枝蜜》时问:“起初,我对蜜蜂是怎样一种感情?”这个问题就是明确的,如果去掉限制条件“起初”,问题就显得笼统、不明确,因为整篇文章中,“我”对蜜蜂的感情是变化的,起初不大喜欢,后来通过对蜜蜂的深入认识,逐步认识到蜜蜂可爱、高尚,最后甚至梦见自己也成为蜜蜂。

2.问句中的概念不能含混不清

在课堂提问中,概念不明确也会造成所答非所问的情况,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也要认真推敲,准确用词,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仍以《荔枝蜜》为例,如果问“课文中‘蜜蜂’象征什么?”问题就是明确的,若问“蜜蜂是表示什么的?”问得就不够明确。

3.问句不能有歧义

如果一个句子有两种以上的含义,可作不同的解释,问句就有歧义,会令学生不知如何作答。

例:“我到养蜂场看到蜜蜂有什么感情?”就是一个问句形式有两种语义内容的语句。这个问句既可理解为“我到养蜂场看到了蜜蜂,(我)有什么感情”,又可理解为“我到养蜂场看到蜜蜂,(蜜蜂)有什么感情”。问句中没有明确指出问谁有什么感情,所以产生了歧义。

三、问题要有启发性

教师提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质疑解惑的。一个问句中隐含的已知判断越多,问题就越具有启发性。那些不假思索即可回答的问题,思考性很差的提问,都是没有启发性的。如,是非判断类的问题,如果不追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思维训练价值了。

例如《小桔灯》一文,结尾有一段话:“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教师提出问题:文中有两个“好”,后一个“好”字为什么加了一个引号呢?学生要回答问题需已知:引号有几种不同的用法,文中两个“好”字含义不同。前一个指妈妈病“好”,后一个指大家生活“好”;作者为了强调两个“好”字意义上的不同,所以加了一个引号,以示区别。学生只有作出上述种种判断以后,才能对问题作出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具有启发性。

四、提问要有系统性

教师要对一堂课的课堂提问进行整体设计,就是提出的问题应做到由易到难、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要像特级教师钱梦龙说的那样:先问一些较容易的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渐渐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解决问题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

例如,课文《月光曲》中可以系统地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来使学生理解、掌握乃至运用“陶醉”一词。

第一问:“听着贝多芬弹奏的美妙乐曲,兄妹俩怎样了?”——找出词语并要求查工具书理解词义。

第二问:“兄妹俩为什么会‘陶醉’?”——把“陶醉”一词放到课文具体语境中去体会。

第三问:“除了课文中的用法外,你还能用‘陶醉’造一句子吗?”——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

这一组问题由浅入深,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提问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教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设问方法,才有可能熟练运用提问技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枬.智慧型教师的诞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

[2]郭启明,赵林森.教师语言艺术.语文音像出版社,2002(6).

[3]墨耕.教学方法荟萃.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8).

(作者单位 河北省卢龙县双望镇中学)

上一篇:提高课堂效率之教学感悟 下一篇:如何才能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