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05 12:38:12

浙江省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调研报告

受中国残联部厅委托,就浙江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课题,全省11个市残联对所辖地区,以及我们对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不同类型残疾人扶贫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

一、浙江省情概要

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13340万元,人均GDP超过3400美元,财政总收入318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60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8%和38.6%。围绕浙江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省政府非常强调加强统筹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长21.6%,省级财政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及海岛地区的支出5年累计336亿元。

浙江有贫困人口约43万,其中残疾人贫困数占三分之一多。近年来,省残疾人扶贫工作在中国残联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及时融入政府扶贫工作大盘子中,特别是省政府领导提出浙江残疾人事业要与浙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理念,残疾人事业得到了新的发展。

省残联在开展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中,相继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两大目标:一是在全省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通过省级带头、层层推进,在所有市县和乡镇实施了按比例就业工作。2001至2005年5年内共安置残疾人就业6.2万名,其中:集中就业2.3万名;分散就业2.2万名;扶持个体就业1.7万名。收缴保障金10多亿元,培训残疾人7.5万名。二是以按比例就业工作为契机,结合扶贫开发,大力扶持农村残疾人开展种养业和加工业,有4.6万农村残疾人参加了生产劳动,加快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残疾人扶贫基地在扶持贫困残疾人脱贫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扶贫工作,即将残疾人的扶贫基地建设融入当地的产业链,依托公司(合作社)运作,安排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残疾户。

二、全省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

浙江各级残联充分利用政府在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有利时机,把残疾人扶贫工作结合进去,发展残疾人种养业、加工业基地,形成规模经济,扶持一大批贫困残疾人脱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截至2005年12月底,全省共有残疾人扶贫基地916个,安置残疾人6636人,辐射残疾人家庭18136户,人均年收入4000~8000元不等。

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是:

(一)发现典型,及时推广。浙江在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开展了小额贷款扶持农村残疾人种养业;开展了“万人结对、扶贫帮困”爱心活动;开展了“万户种养”和“进千村万户”扶贫奔小康等一系列行动,使一大批残疾人脱贫,但是单家独户扶持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机制,返贫概率相对也高,尤其与当地产业链脱节,形不成规模效应。1999年,鄞州区残联针对当地獭兔养殖已形成市场规模的实际,扶持了9位残疾人成立了养殖獭兔扶贫基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省残联发现这个典型,及时召开了现场会,在全省推广。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形成了多模式,重效益,广覆盖,深推进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格局。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省残联把各级残联的扶贫基地建设列入年终考核,一年中召开1~2次现场会或总结会。各地残联专门成立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理事长任组长,亲自抓,副理事长分管,制定实施方案,具体抓好落实。同时,确定残联干部联系扶贫基地工作点,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抓实抓好。

(三)注重实效,不拘形式。浙江虽是一个经济发达大省,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31个经济欠发达县。因此,在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中,省残联要求各地围绕当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将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融入当地产业中,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因地制宜,重在实效,抓出各自的特色。如扶贫基地建设的方式,有残联为主;有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有与当地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有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残疾人或健全人);有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牵头;有残疾人合资等形式。在产权和资金的构成中,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股份的等模式。

(四)根据需要,做好服务。在基地的建设中,残联主动做好服务,直接关系到基地能否健康地发展。在基地兴办和合办前,残联做好调查、论证、协调工作;在基地的运作中,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如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帮助解决基地建设中项目、技术等问题;协调乡镇、村组织对基地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和支持;残联投入部分扶持资金和对基地融资给予贴息。关注残疾人合法权益,保证他们的基本收入。为被辐射的残疾户提供启动资金、必要的生产资料,开展“残疾人素质培训工程”,为基地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掌握1~2种实用技术的各类残疾人。

(五)制定标准,规范操作。各地残联根据当地的实际,出台了残疾人基地建设标准和扶持奖励措施,对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主要是:

1.基地标准。从事种植业达到30亩以上;养殖业:渔类25亩以上;禽类10000羽以上;畜类200头以上。基地要有经济效益核算账簿和工资发放表,年利润在8万元以上,直接安排残疾人就业5人以上,辐射带动残疾人10户以上。在基地就业的残疾人与基地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月收入不少于当地政府规定的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基地对辐射户提供技术培训、实习、示范、咨询、良种及信息等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受辐射的残疾人年收入能达到高于当地政府规定的脱贫标准。同时,要求基地要认真做好辐射扶贫服务活动记录,建档立卡。

2.规范基地申报和准入程序。一般由乡镇残联推荐,填写残疾人基地申请表(附扶持协议和情况介绍),经乡镇政府审核,报县残联。经县残联验收后予以挂牌确认。

3.明确对基地的扶持奖励措施。重点“龙头”示范基地在享受政府各种农业补贴、信贷和奖励的同时,残联根据基地规模和安排残疾人、辐射残疾人户的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奖励。

自然,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基地的准入和扶持标准、方式也不同,这里是县级基地的一般做法。凡省、市级残疾人扶贫基地由省、市残联分别确定准入标准。

三、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

(一) 基本经验

实践证明,残疾人扶贫基地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给残疾人带来了实惠。培养了残疾人自强自立精神,是引导残疾人进入大市场的有效形式,是残疾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脱贫的重要渠道。各级残联在创建基地建设中不断探索新路子,积累了经验。

1.领导重视和部门配合是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前提。浙江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建设,除了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外,省分管领导每年从省长基金中拿出100~300万元由残联用于扶贫和贴息,省里的主要领导到基地看望、鼓励残疾人创业,表彰扶持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家。财政、扶贫、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科技、大专院校、税收、价格等部门从政策到技术上扶持。当地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大力支持。领导重视、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使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工作具备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外部环境。

2.认真选好兴办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对象是关键。一是注重企业家的素质。二是注重企业的条件。有一定资金实力,较完备的产供销网络。三是注重项目的内容。

3.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是残疾人扶贫基地健康发展的保证。基地建设虽然存在多种模式和多种渠道,重点是注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效益统一原则。二是坚持市场需求原则。三是坚持资源优势原则。四是坚持有序发展原则。五是坚持互惠双赢原则。

(二)存在问题

浙江残疾人扶贫基地数量不少,但大多数规模不大,基地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规模小、基础差、覆盖面窄、带动能力弱。二是合作框架松散,服务内容单一,整体实力不强,扶贫机制有待规范。三是基地融资困难。大部分基地由于资金匮乏,发展缓慢。四是应对市场变化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三)政策建议

基地是具有扶贫职能的福利性经济实体,因此,对其扶持关键在于政策。

1.政府可以通过“非市场制度”的安排,扶持基地的发展。如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应用、新资源的开发、土地的流转以及市场服务等措施予以倾向性的扶持,重点提高基地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和改善外部的经营环境。

2.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在发挥私人、企业投资主体作用的同时,各级政府、残联和金融部门要增加对基地的投入,要探索政府、残联和企业(不受所有制限制)共同出资、企业负责承建和经营新的投入机制和运行方法。其中基础性、公益性的投入,如基础设施建设、种仔种苗发放、技术培训指导、自然灾害保险、市场推广服务等,主要可由政府或残联解决。同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向基地加大投入力度;生产经营性流动资金则主要由基地通过自筹、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残联可以通过政府机动资金或贷款贴息等给予适当补助。

3.要规范基地的运作机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基地作为经济实体进入市场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第一,基地必须是法人。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准入、经营管理、营销契约、资金借贷都需要有法人。第二,要理顺残联与基地的关系。第三,要实行签约式扶贫。基地对残疾人的扶持必须有契约,用合同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第四,建立基地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估机制。

4.要建立风险规避机制。基地的建设具有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性,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5.要着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农民企业家。目前,比较成功的基地均有一个或几个在专业化生产中比较成功,甘于奉献的经营领头人。目前,农村这类能人还不多。因而,各级政府和残联要积极扶持、发现和培养。要满腔热情地保护他们扶残助残的积极性,在经济上不让或少让他们吃亏,在政治上要给予一定的待遇。要通过多种媒体,宣传他们的思想和事迹,在经营上则要多为他们提供优惠优质的服务,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协调的外部环境。

上一篇:林国水的水果情 下一篇:乡情,一杯陈年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