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小横切口经皮下环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231例

时间:2022-06-05 09:30:40

腹部小横切口经皮下环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231例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腹部小横切口经皮下环治疗小儿斜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儿斜疝采用腹部小横切口经皮下环途径行疝囊高位结扎。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5年,术后未出现疝复发、腹股沟隐睾、鞘膜积液等并发症,手术切口线性愈合。结论:该术式定位简单易行,解剖层次清晰,手术创伤小,寻找疝囊方便,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美观度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童;疝,腹股沟;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R7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09-01

我院儿外科2005年3月至2009年6月,对231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病人采用腹部横切口经皮下环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体会该术式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切口愈合美观,复发率低,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15例(93.1%),女16例(6.9%),男女之比13.4:1;年龄8个月一6岁,平均2岁5个月。左侧斜疝95例(41.1%),右侧斜疝119例(51.5%),双侧斜疝17例(7.4%)其中复发疝3例。病程最长8年,最短30d。疝内容物到达阴囊及大189例(81.8%)。全组病例均为可复性斜疝。

1.2手术操作方法及要点:(1)术者右手或左手示指经同侧阴囊或大触到外环口后,直接在外环口体表作一长约1.0~2cm横切口。(2)切开皮肤后,以血管钳垂直体表钝性分离,分开皮下浅筋膜层后以皮肤拉钩牵开即清晰看见皮下环及略突起的精索或子宫有圆韧带,此时可以小指从切口伸入探查皮下环及精索或子宫有圆韧带加以证实。由于疝内容物反复脱出,男性患儿提睾肌明显增厚,将提睾肌纤维轻松提起后以血管钳钝性分开,即可找到白色的疝囊壁。对女性患儿可直接提起疝囊,此时上提疝囊较为轻松,剪开囊壁发现与腹腔相通即可明确所提起的组织是疝囊壁无疑。如上提困难,说明所提起的组织并非疝囊,应放下重新寻找,不要盲目钳夹,以免损伤神经、血管。(3)如果疝囊不大可完整剥离疝囊至疝环上方或见到腹膜外脂肪组织后,将疝囊壁向外牵拉,保持一定的张力,高位贯穿加单纯结扎疝囊(避免结扎周围组织)。如果疝囊过大,可于中间横断后近端疝囊按上述方式处理,远端疝囊止血后旷置。创面止血后切除疝囊壁,用血管钳轻轻将残端送入内环深面,以免造成人工“鞘状突”。于同侧阴囊外牵拉,使精索回归正常位置。不论外环大小如何,均不作任何方式的修补。不必修复提睾肌,皮肤与浅筋膜全层一针缝合。

1.3结果:本组共214例得到随访,随访率92.5%,随访时间6个月一1年,术后未出现疝复发、腹股沟隐睾、鞘膜积液等并发症,手术切口线性愈合,美观度好。

2讨论

腹部横切口适用于儿童腹部手术,术后张力小,所以愈合后瘢痕小[1、2]。小儿腹股沟斜疝是由于胎儿发育缺陷,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全,腹压增高所引起[3]。多数患儿的腹壁肌肉不存在明显薄弱,因此单纯作疝囊高位结扎术即能获得满意的效果[4]。小儿腹股沟管长约1-2cm,外环与内环口相距很近[5]。在外环口提起疝囊向近端分离,不需解剖腹股沟管,即能满足疝囊高位结扎。由于腹股沟管原有结构未破坏,局部神经无损伤,有效防止了疝复发。对疝囊较大者行远端疝囊旷置,减少了因广泛剥离导致的血管及淋巴管损伤,术后肿胀程度明显减轻。疝囊结扎、创面止血后于同侧阴囊外牵拉,使精索复位可防止术后出现腹股沟隐睾。本术式手术切口小,定位简单易行,解剖层次清晰,无需解剖腹股沟管,手术创伤小,寻找疝囊方便,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一般15~30min即能完成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金哲.实用小儿外科新型手术图解[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

[2]Behrman.Kliegman.Jenson.Textbook of Rediatrics[M].16thed.Philadephia:Saunder,2000:1230

[3]童乐昌,季海萍.小儿腹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01

[4]吴在德.外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5]黄志强,黎鳌,张肇洋.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八民卫生出版社.2003:669

上一篇:浅析对家兔泌尿功能影响因素的观察实验 下一篇:超声诊断胎盘绒毛膜血管瘤1例报告体会